书城保健养生乙型肝炎居家疗法
48555300000022

第22章 从一点一滴做起——乙型肝炎的生活调养(3)

(三)春季饮食

春属木,主生养肝气,其味酸。春季阳气升发,肝旺而脾弱,“春应肝”,宜条达肝之郁气,适应于生发天时,饮食宜清淡温和而富有营养,尽量避免寒凉、油腻、黏滞的食物。应多吃温阳性食物,如葱、姜、蒜、豆芽、韭菜等,助春阳升发;少吃黄瓜、冬瓜、绿豆等寒性食品。

多吃时令蔬菜和水果。可选择白菜、卷心菜、菜花、韭菜、胡萝卜、山药、香椿等,少吃绿豆芽、蘑菇等寒凉蔬菜以及味苦的野菜,以免损伤脾胃。另外春笋性寒不易消化,也不宜多吃。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春季的3个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天地之间生气发动,草木欣欣向荣。此时,人们应该适当晚睡早起,清晨到庭院里散步,披散头发,舒缓形体,使神志随着生发之气一起舒展。要让万物生长,而不是扼杀;要给予帮助,而不要去剥夺;要相应的奖赏,而不是惩办。这就是适应春季时令,调养生气的道理,如果违反了这个规律,就会损伤肝气。肝气受损,到了夏季就容易发生寒性的病变,这是由于春天生养基础差,供给夏天生长的条件就变差了。

二、夏季保养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夏季始于立夏日止于立秋日,立夏在每年的公历5月5日或5月6日,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6个节气。立夏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夏季的开始,二是指万物至此皆以长大,“夏”在古语中意为“大”。立夏时节,炎暑将至,气温升高,雷雨渐多,农作物生长渐旺,农谚有言:“立夏三朝遍地锄。”

(一)夏季宜养阳

中医学认为,夏季主阳,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阳气盛,气温高,充于外表,人体阳气运行畅达于外,气血趋向于体表。这给防病治病,养生保健带来了有利条件,也是治疗宿疾和调补人体的最佳时机。夏至日,是一年中阴阳气交的关键。冬季易发的慢性病,利用夏季病情平稳时进行调补,对治愈或减轻慢性病的复发有较好的作用。所谓“春夏养阳”,就是说在夏天调补时要偏于温补人体的阳气,顺应夏季阳气旺盛的变化。

(二)生活起居

夏季蚊蝇增多,要注意驱蚊,防止咬伤、叮伤。夏季应早睡早起,午睡30~60min。

中医言:“寒主收引。”从高温环境突然进入空调房间,会使皮肤毛孔急速收缩,将湿热之气闷在体内,不利于人体的正常排热功能。因此,空调温度不应过低,26~28℃即可,且室内、外温差在5℃左右。入睡时一定要关掉空调。

从炎热的室外进入空调房,应先在凉爽通风处待一会儿,待汗液消散后再进入。

不要正对着空调出风口。多到天然阴凉处纳凉避暑,多开窗通风。

(三)夏季饮食

夏季炎热、汗多,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容易伤津耗气、气津两虚。阳气虚者可见身汗肢冷、疲乏懒言、食欲缺乏、大便稀薄、舌淡脉弱。阴虚者可见五心烦热、头晕目眩、脉细苔少。鼓励经常吃粥或者喝些汤进补,同时吃些杀菌食物,如姜、葱、蒜、蒜苗等。莲子粥益肾健脾、山楂粥健脾消滞、薏苡仁粥健脾和胃,还有百合粥、麦冬粥、黄芪粥等,可根据情况选用。

夏季应注意饮食卫生。夏季是胃肠炎的高发季节,蔬菜、瓜果一定要洗净,生、熟菜板要分开;食物最好现做现吃;不吃变质变味和不洁净的食物。

少吃或不吃生冷瓜果、冷饮。西瓜虽然可以解暑生津,但不能一次吃太多,以免积寒助湿,损伤脾胃。其余像冰镇啤酒、各种冷饮等最易伤胃,可引起胃黏膜急剧收缩。即使在闷热的三伏天,也要食用温热的豆浆、牛奶、米粥等,然后再吃一些面食、蛋白质类的食物。不要食用冰豆浆、冰粥、冰果汁等食物。

适当吃些“苦食”和“酸食”,如苦瓜、苦菜、西红柿、杨梅等,可以清心除烦、健脾开胃,增进食欲,但要注意不宜空腹或过多食用。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杂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疟,奉收者少。”

——《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夏季的三个月,是万物繁茂秀美的季节。此时人们应该晚睡早起,不要厌恶白天太长,心中要没有郁怒。要像万物那样,葱茏秀美,使体内的阳气能够向外宣通发泄,精神饱满,这就是夏天养长的道理。如果违背了这一道理,就会损伤心气。心气受损,到了秋天就会发生疟疾,这是因为夏季养长的基础差,供给秋天收敛的能力不够所致。

三、秋季保养

“金井梧桐秋夜长,珠帘不卷夜来霜”

秋季是从立秋之日起到立冬之日止,共有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个节气。立秋在每年公历的8月7日或8日,“立”意味开始,立秋即预示着秋天的到来,谚语说:“立秋之日凉风至”,即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但立秋后往往盛夏暑热未消,秋阳肆虐,我国许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故有“秋老虎”的称谓。这种炎热的气候,往往要延续到9月中下旬,此时天气才开始真正凉爽起来。

(一)秋季宜养阴

所谓“阴”,中医学指对人体有凝聚、滋润、抑制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秋是肃杀的季节,天高气爽,月明风清,由热转凉而进入“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阳气逐渐收敛,阴气逐渐充盛,万物成熟,为收藏之时,人体的生理活动应强调保养体内阴气,不要耗精伤阴。

(二)日常生活

秋季是气燥当令的季节,每年秋分(9月23日前后)到立冬(11月7日前后),天气少雨,气压高,空气干燥。早期耗损人体的阴津,致使人体出现一派“燥象”,如口干舌燥、鼻燥冒火等,并容易导致大便干结。所以秋季进补应以“润”为主。要注意补水,定时、主动多喝开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秋季应重视精神调养,防急躁、发火,防“悲秋”。深秋季节,气温较低,且大风降温天气、寒流多,不要盲目“秋冻”。

(三)秋季饮食

秋季饮食以“清润”为宜,宜多吃百合、山药、莲子、藕、芝麻、萝卜、梨、甘蔗、木耳等滋阴润燥的食物。百合养阴润肺,莲子补气固精,银耳滋阴养胃,山药益气养阴,燕窝养阴润燥,这些食粥皆符合肝病患者秋季进补的原则。

不宜多吃生冷瓜果。秋季各种瓜果大量上市,适当进食可缓解秋燥,但同时秋瓜坏肚,吃多了会损伤脾胃之阳气。要注意梨、荸荠、菱角会助湿伤胃,胃寒者不吃或少吃。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秋天的3个月,是万物成熟的季节,天高风急,地气清肃。此时应早睡早起,闻鸡而起,使意志保持安宁,从而舒缓形体。神志安详宁静,减少阴精与神气的耗散,缓和秋季肃杀之气对身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使秋天肃杀之气得以平和,不使神志外散,保持肺气的清肃,这就是与秋天肃杀之气相适应而调养收敛能力的方法。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就会损伤肺,到了冬季,会发生顽固不化的泄泻病,这是因为秋天收养的基础差,供给冬天收藏的能力减弱的缘故。

四、冬季保养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冬季是从立冬之日起到立春之日止,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6个节气。立冬在每年的公历11月7日或8日。立冬表示冬季的开始。

“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气候寒冷,阳气收敛,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虫蛰冬伏,万物闭藏。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随着小雪的到来,我国北方地区已出现初雪,提示人们已经到了御寒保暖之时。到了12月7日大雪这个节气,则呈现出“北国风光,万里雪飘”的景观。

(一)冬季养阳

冬季是一年中最为寒冷的季节,应该保养身心,安静自如,不要情志过极而干扰人体相对减少的阳气。严冬腊月,万物凋零,常会使人触景生情,抑郁不欢,身心处于低落状态,因此,多活动是消除冬季烦恼的良药,应多做室内活动,坚持锻炼身体,身体条件较好的患者可学习书法、绘画、烹饪等。此外,亲朋好友之间相互往来,聊天闲谈,也有利于冬季的心理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