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外语英汉新闻语篇研究
48556900000022

第22章 新闻语篇与叙事教学(2)

在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得知俄罗斯几大银行(包括Sberbank,VTB-24等)的存款利率低至7.75%,而贷款利率却高达18%时,非常愤怒,严厉斥责(slam),认为“难以接受(unacceptable)”,一定要进行“查处(sort it out)”。该标题中slam一词的妙用活灵活现地向读者展示出俄罗斯总统愤怒严斥的生动形象。认知主体根据自身体验,发挥想象力,主观能动地将喻体(拟声词slam“砰地关门”)的愤怒不满的情绪特征映射到本体(俄罗斯总统气愤地严厉斥责、猛烈抨击银行做法)上。Slam的隐喻性用法极大地渲染了气氛,收到了新闻叙事的效果。

语境:俄罗斯总统不满银行的高放贷率

本体认知主体(编辑+读者)喻体

喻底

俄罗斯总统抨击银行做法大声、奋力、愤怒、不满slam n. “砰”声; v. 砰地关门、猛扔、猛击

本体 映射 喻体

第三,为了突出新闻报道的主旨,吸引读者眼球,形成视觉冲击,突显表达的精确性与创新性(张一宁2009),新闻标题中所使用的隐喻常常偏离传统与常规,在读者的思维中形成特殊的映射,有助于读者根据自己体验和已有的认知世界通过隐喻思维来认识新事体,把握新闻标题叙事的报道主旨。譬如:

Biotech ‘cold rush’ threatens pristine Antarctica(生物技术的“无情开发”危及洁净南极)

(Gardian Weekly,February 5,2007)

科学家们认为,一些生物技术公司为了经济利益不顾南极的原始生态遭到破坏,在冰天雪地、寒风凛冽的南极进行科研开发,研究生物在严寒气候条件下的生存状况,如同19世纪美国加州的淘金热。认知主体根据自身体验和已有的认知世界知识,通过主观能动作用和丰富的想象力,将喻体rush这一名词所具有的日常生活中的常规意义(急速行动、匆忙、繁忙)和自己认知世界中有关美国发展史上“gold rush”这一隐喻性表达所具有的特殊含义(19世纪美国加州的淘金热)映射到新闻标题中报道的对南极大陆的无情的研发潮(cold rush)这一本体上。同时,在“cold rush”这两个旧词的组合中,“cold”与“gold”不仅谐音,“cold”本身也是隐喻性用法,将“cold”的喻体特征“寒冷性”映射到本体(对南极大陆的无情的研发潮)上。这一隐喻性表达创新性地、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遭受无情开发的南极大陆所面临的巨大威胁。认知主体在自身经验和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隐喻思维,提高了对新事体的认知,把握了新闻标题的主旨。从图6-7可以看出其隐喻化过程。

语境:南极遭无情开发所面临的威胁

本体认知主体(编辑+读者)喻体

喻底

南极遭无情开发急速、狂热、 非理性、冷漠rush n. 急速行动、匆忙、繁忙 gold rush 淘金热(美)cold a. 寒冷的

本体映射 喻体

4.“英语报刊阅读”类课程及英语新闻标题的叙事教学

“叙事教学法(Narrative Approach)”是熊沐清、邓达于2010年在“叙事教学法论纲”一文中提出的,是关于语言教学的一种思路或理念。它主张在外语教学中运用叙事化手段,将教学的某一过程及教材(一篇课文或一段材料、一个语言点、一个语法或语言教学项目等)尽可能以叙事的形式设计和呈现,营造出一个真实的情景或可能世界,使学生在身心方面最大限度地投入学习情景,使认知活动生活化或艺术化,在这样的情景或可能世界中充分而协调地发挥语言、情感、想象、创造等心智能力,在这种生活化或艺术化的认知活动中“习得”语言。同时,“叙事教学法”又指一种教学的方法或方式,还包括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与技巧。它是思路、方法和技巧(approach,method and technique)有机融合的综合体(熊沐清、邓达,2010:104~105)。“叙事教学法”在吸收人类学、认知科学(主要是认知心理学)、叙事理论、语言学(尤其是认知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理论的营养的基础上,形成了叙事教学法自身的特点:将语言学习与情感、想象、创造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教学观是:恰当地运用叙事的丰富形式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创造或进入一个真实的情景或可能世界,成为其中的创造者或参与者,身临其境地进行认知活动,充分而协调地发挥语言、情感、记忆、想象、创造等心智能力,培养起学习外语的融合性动机而不仅仅是工具性动机,在这种生活化或艺术化的认知活动中“习得”语言(熊沐清、邓达,2010:109)。“叙事教学法”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成为语境的创造者和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叙事教学法”的运用范围广泛,可以根据具体学习对象、学习材料、课型、时间和教学目的灵活掌握。它可用于预习、讲授、总结、复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不同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可用于阅读、写作、文学等课程,还可用于认知策略训练等。主要有改编材料、设置情景和布置任务三大具体形式。“叙事教学法”对学习者而言,其主要意义在于能够引发兴趣、保持注意、投入情感、激活想象、增强叙述能力和促进创造(熊沐清、邓达,2010:111~112)。

就“英语报刊阅读”类课程而言,“叙事教学法”更有其用武之地。“叙事教学法”在进行类似课程的教学中的具体操作形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现。

从改编材料看:由老师或要求学生讲述新闻报道的背景故事,将视听信息叙事化为新闻故事,将新闻标题拓展为更加具体的新闻叙事等。

从设置情景看:让学生扮演记者或摄影者,身临其境地叙述所发生的新闻事件,组织学生角色扮演成为新闻事件中的某主人公(如新闻事件中的英雄或受害者等)讲述新闻事件中的经历和感受等。

从布置任务来看: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预习或复习阶段,要求学生对一些新闻素材叙事化。根据新闻标题或导语扩写新闻报道,对某一新闻报道叙事化地归纳并撰写为新闻标题或导语,向老师或同学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复述已经学过或听过的新闻材料,要求学生进行虚拟的或者实际的新闻采访或新闻报道等。

就英语新闻标题而言,叙事教学更能引导学生了解前述的英语新闻标题中的叙事化隐喻的工作机制,其操作形式如下:

第一,根据英语新闻标题的描述,确定隐喻化过程中的喻体和本体;

第二,通过语境假设,将本体和喻体分别用叙事性语言叙事化为一个小故事;

第三,发挥主观能动性,想象性地将叙事化后的喻体故事中所体现的特性跨故事域地映射到本体故事上去,以完成新闻标题的隐喻化叙事过程(在叙事学中,本文用“故事域”这一术语,相当于认知语言学中的“事件域”)。

如上例2:Russian president slams bankers for high rates.(俄罗斯总统怒斥银行高利率)

首先,确定该英语新闻标题隐喻化过程中的喻体和本体:喻体为“(某人)砰地关门或猛扔、猛击东西”;本体为俄罗斯总统抨击银行做法;

第二,进行语境假设,将喻体叙事化为一个小故事:Henry slammed the phone down (and walked angrily out of the room).(亨利摔下电话筒,气冲冲地走出了房间。)(杨镇明,2004:1866),并将本体叙事化为一个小故事:Russian president strongly criticized bankers for high rates.

第三,主观能动的、想象性的将喻体的叙事性特性(即亨利猛摔电话所体现出的“大声、奋力、愤怒、不满”)跨故事域地(也就是从喻体故事域向本体故事域)映射到本体(俄罗斯总统抨击银行做法)的叙事上,完成其隐喻化叙事过程,于是得到隐喻化叙事性描述的英语新闻标题:Russian president slams bankers for high rates. 其中使用一般现在时体现出新闻标题的生动性。

由此,从叙事教学的角度,上述新闻标题的隐喻工作机制便可以转变为隐喻化叙事的工作机制。

图中虚线框表示认知主体(主要指学习者)在语境假设和发掘本体故事与喻体故事的相似特性的过程中所发挥的能动作用和想象空间;左向箭头表示喻体故事域(始源域)特征向本体故事域(目标域)跨故事域映射的过程,在映射过程中认知主体同样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和想象力,作出不同程度的认知推理努力。从上图可以看出,无论是挖掘本体故事与喻体故事的相似特性,还是在进行语境假设和喻体故事域特征向本体故事域跨故事域映射都离不开认知主体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认知努力,故将三者都置于认知主体之下。由此,在新闻标题的整个叙事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在身心方面最大限度地投入学习情景,不仅能引发兴趣、保持注意、投入情感、激活想象,更能增强学习者的叙述能力和创造性。

5.结语

笔者尝试性地将“五位一体”隐喻认知机制的三种模式(王寅,2007)“三合一”为一种模式,相对而言更加简洁和优化。以英语新闻标题为例,将“叙事教学法”引入“英语报刊阅读”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并提出了初步但具体的操作模式和隐喻化叙事的工作机制。在类似课程的外语教学过程中和在对新闻语篇(尤其是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的释解过程中,都突显了认知主体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能让学习者充分而协调地发挥语言、情感、想象、创造等心智能力,并能在生活化或艺术化的丰富的叙事活动中“习得”语言,掌握语言的基本技能。在这样的对语言现象的释解和在语言的教学过程中较充分地体现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文章认为,隐喻化叙事的工作机制模式对分析语言中的叙事性隐喻现象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叙事教学法在“英语报刊阅读”类课程中的尝试对其他外语课程的教学也必定会有所裨益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