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智慧故事之四
48558900000011

第11章

丁鹤亭碎鼻救人

丁皂保,号鹤亭,幼年时选入皇宫内廷,长大后任内府郎中。清太祖努尔哈赤很信任他,常让他在身旁侍候。

努尔哈赤的弟弟恭王病死,太祖闻讯后即赶去奔丧。到了王府,太祖责问恭王府的长史、总管,为何不先奏报。两人说:“恭王临终前说过,‘我受皇帝大恩未报,如果皇帝知我病重,必来探视,增添他的悲痛,我于心不忍,不如等我死后,再奏报皇帝也不为迟!’因此,我们不敢违抗恭王的命令。”太祖听了这番话,十分伤感。

恭王府长史和总管走后不久,太祖想起爱弟病逝之死,又悲伤起来,继而大怒,对丁皂保说:“你去问他们两人,他们既然不敢违背恭王的命令,如此忠诚,何不与他们的主子同死!

你前去叫他们速死,不要沾污我的宝刀!”

丁皂保速速来到恭王府,对长史、总管宣读圣旨。然后,假装怒气冲天的样子,奋起双拳痛打二人,打得他们鼻孔出血,才回皇宫禀报。太祖问:“二人死了吗?”丁皂保答:“以臣看,是必定死了;即使不死,被臣打到要害处,也一定活不成了。”太祖派人前去察看,见鲜血流了满地,气也消了,就不再问此事。

后来,丁皂保对知心朋友说:“皇上手足情深,一时激动发怒,我如果顺着皇上当时的旨意,杀了这两个人,过后皇上必然后悔,因为我深知皇上是很仁慈的,每次见受刑的人被打出血来,他都背过脸不忍再看。你仔细想一想,如果我真的照旨办事,不但恭王府的那两个人要死,而且过后我也没有好下场。”这位知己听后,对丁皂保说:“你了解皇上的脾性,才施出这条‘碎鼻计’,既救了那两个人,也保全了自己。”

小康熙练跤除权相

清圣祖康熙八岁即位,初由大臣鳌拜独揽大权,一切重大政事均由鳌拜裁决,他专横跋扈,权倾朝野。他甚至不把小皇帝康熙放在眼里。

康熙对政事不感兴趣,只在深宫游玩。他选了80名强壮的小太监,操练摔跤格斗。鳌拜进宫奏事,康熙全然不顾,照样同小太监们玩耍,鳌拜见状暗喜,更加轻视康熙,专权更加有恃无恐。

日复一年,岁月流逝,康熙帝逐渐长大,心眼也多了起来,他发现鳌拜有篡权野心,决心找机会除去隐患。

在康熙八年,即他16岁时,鳌拜得知御花园中牡丹盛开,便直奔御花园,只见康熙帝在一群太监的簇拥下正等着他。鳌拜叩见康熙,康熙厉声呵斥,命太监将鳌拜捆绑起来,当场宣布他结党营私、陷害忠良、图谋不轨的罪行。降旨将其革职,永不叙用。

于成龙虎穴探真情

清初,有个大官叫于成龙(公元1617-1684年),秉性刚直,执法严正,不徇私情。

他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任知府时,湖北有一闻名全省的姓张的大盗。张大盗在家乡筑起高墙大院,俨然一地豪绅,当地的一些官府差役都与他勾结。于成龙听说后,决心设法除掉这个盗贼。于是,他换上布衣,化名杨二,到张家当了一名仆役。

于成龙在张家,干活勤快,言行谨慎,很讨张某喜欢,慢慢成了张的心腹。过了一段时间,于成龙便掌握了强盗团伙的姓名、赃物藏匿地点以及各种隐密暗语。一日晚,乘人不备,于成龙逃出张家。

第二天,于成龙带领差役,去张家捉拿强盗。大队人马进入张家大院,于成龙命差役高呼:强盗出来。张某忙出来拜见,初时他还想抵赖,于成龙大喝一声:“你抬头看看我是谁!”张某抬头一看,原来杨二就是知府大人,这下子事情全败露了,只得拼命叩头,只求饶命。于成龙说:“现在有几十个大案,都同你有牵连,只要把这些案子破了,就可以赎罪。”张某连声说:“愿意尽力。”于成龙留下几名差役,督察张某“办案”,没几天,所有强盗全都捕获,没有一个漏网的。

黄知县空盒取真印

在清朝初年,黄敬赴兰溪任知县,他为官清廉,对下属要求严格,曾处罚过几个贪赃枉法的官吏。到任还不满两个月,县府大印就被人盗走了。黄敬把下属做了分析,认为姓胡的狱吏嫌疑最大,但无真凭实据,不好查办。过了几天,黄敬还是没有想出好办法。此时,县府中有个叫毕矮的小吏,他向黄知县献上一条妙计,黄敬听后频频点头,照他的计策行事。当天深夜,公堂失火,黄敬令所有小吏、差役入衙救火。那个姓胡的狱吏也来到公堂前,黄敬吩咐他负责保管县印。姓胡的狱吏从黄知县手里接过县印盒,见盒上贴了封条并上了锁,方知中计,但又不好违命,只好把个空盒捧回家。

第二天,黄知县命姓胡的狱吏呈上县印盒,打开盒盖,见县印安然而返。

蒲松龄卖汤求教

清初杰出文学家蒲松龄(公元1640-1715年)撰写的《聊斋志异》,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这部巨着是如何完成的却鲜为人知。

有一年盛夏,蒲松龄在屋里写书,没写几行,就感到很不顺手,只好搁笔,走出门外,活动一下身体,换一下脑子。走出不远,来到一口山泉旁。泉水清甜、解渴,每到夏天,周围的农民都喜欢到这里来乘凉,过路人也爱在此歇歇脚,喝口泉水。蒲松龄看到山泉旁坐着一群人,正在乘凉、聊家常,心想:“俗话说,一人肚里一条计,三人肚里一本戏。我何不去请教他们呢?”

第二天,他找出几件旧衣服拿到当铺去当了,用当钱买回几斗绿豆。请人在山泉边搭起一个小凉棚,在凉棚里放上一口缸,每天煮几锅绿豆汤倒在缸里凉着,缸边放着一把瓢。他对乘凉、歇脚的人说:“谁都可以舀一瓢绿豆汤解渴。但是,喝完后要讲一个新奇的故事。”

每天都有许多人给他讲故事,当时他用脑记下来,回到屋里整理成一篇篇故事。后来,他把这些故事同其它故事汇编成一本书,取名《聊斋志异》。

年大将军巧渡塌子沟

清代大将军年羹尧(?-公元1726年),在雍正帝时,率兵征讨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立有大功。

西宁至哈达河这条路是当时通往青海的天险。叛军占据河口安营扎寨,堵住清军去路,双方相持半月之久。一天,年大将军派手下侦察有无其他通往西宁的路,过了半晌,侦探回报说:“前面有一条名叫塌子沟的小路可以通往西宁,叛军在那里又无设防,只是沟宽且淤泥很深,恐怕难以安全渡沟。”年羹尧听后,亲自来到塌子沟勘查,拿一根长竹竿试探,也不知淤泥有多深,又仔细察看了沟对面的情况,然后返回驻地。

隔了一天,大将军传令明晨进兵,要求每个士兵各带一块木板,一捆茅草,违者斩首。第二天凌晨,年大将军率兵抵达塌子沟畔,命令兵士把木板和茅草抛进沟里。于是,兵士们遵令先把茅草掷进淤泥沟,再把木板铺在上面,大军便安全地渡过塌子沟。叛军以为这里是万难飞渡的天险,没有设防,而把精力全集中在右哈达河。结果,年羹尧率领清军进兵西宁,叛军不战而溃,平定了青海叛乱。

纪晓岚对联取球

清代着名学者纪晓岚(公元1724-1805年),曾任四库全书馆总纂官,学识渊博,自小聪明过人。小时候在故乡直隶献县(今属河北)常与小伙伴们玩耍。一天,晓岚与几个小伙伴在街上玩球,正好太守乘官轿经过,一童伴不小心将球扔进太守的官轿内。衙役大声呵斥,晓岚的小伙伴们都慌忙逃走,只有他不慌不忙,挺身上前拦轿索球。太守见此孩童长得伶俐,又有胆量,便故意刁难他说:“我有一联你若能对出,就把球还给你。上联是‘童子六七人,惟汝狡’。”纪晓岚随口对道:“太守二千名,独公……”说到“公”字却吞吞吐吐,最后一字迟迟不说出来。

太守催问:“为何不说末字?”晓岚笑道:“太守如将球还我,就是‘独公廉’,不还我便是‘独公贪’了。”太守无奈,笑着把球还给了他,众童伴见状拍手称快。

刘墉妙答乾隆帝

刘墉(公元1719-1804年)是清朝乾隆年间的进士,知识渊博,聪明过人。一天,乾隆皇帝想出难题难住刘墉,先问他:“每天从京师九门出去多少人?进来多少人?”刘墉伸出两个手指头,说:“俩人儿!”乾隆问:“怎么会只有两个人?”

刘墉说:“陛下,我说的不是两个人,而是两种人:一是男人,一是女人,不是俩人儿吗?”乾隆见没有难倒刘墉,又问:“你说大清国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刘墉答道:“一年生一个,死十二人。”乾隆故作惊讶:“照你这样说法,岂不是没有人了吗!”刘墉说:“回奏万岁,我是按属相来说的。比方说,今年是牛年,无论生十万还是三十万,都属牛,所以说一年只生一个。然而,一年当中,死去的人属什么属相的都有,所以说一年死十二个。”乾隆帝听后大悦,从此对刘墉更加器重。

长工笑骂讨工钱

清乾隆年间,河曲县(今属山西)有个长工叫吴七,聪明机灵,远近闻名。一年腊月,他到财主家去要工钱,这财主想赖帐不给,对吴七说:“你得先说一句话让我笑,再说一句话让我骂,我就给你工钱。”财主婆站在一旁也说:“反正你得让我们又笑又骂,办不到就甭想要钱。”

吴七在院子里来回走了几圈,见到一条黄狗刁着块肉骨头,他计上心来,忙跑到黄狗跟前,弯腰叫了一声:“爹爹!”财主和财主婆见了,以为吴七要钱急昏了头,忍不住大笑起来。吴七接着对财主说:“狗爹叼块白骨头。”那财主和财主婆更是笑得直不起腰来了。

吴七又跑到财主婆面前大叫一声:“狗妈!”财主婆听吴七骂她是母狗,气得跺脚大骂。吴七接着说:“狗妈气得直跺脚。”

财主和财主婆更是气恼,骂声不绝。这时,吴七笑着说:“好了你们又笑又骂,该付我工钱了吧?”财主只得付了工钱,吴七笑着走出财主家,财主和财主婆望着吴七的背影还大骂不止呢。

庞振坤遮面揭阴谋

清朝乾隆年间,河南邓县有一个名叫庞振坤的智者,他常为一些受冤屈的老百姓出点子,想办法,所以受到当地豪绅的排斥。有一天,县衙门的两个差役敲开了庞振坤的家门,对他说:“你家养的伙计偷了财主的东西,现正在县衙候审。县太爷要你去认领。”庞振坤一听就明白了,这一定是他曾得罪过的那个财主存心陷害他,估计那个贼不认得自己,于是,就跟着差役去县府。在街上,他要来一个纸盒,进大堂前,他把纸盒蒙住了脸,只挖了两个小洞好用眼观看。来到大堂上,县官问他为什么遮住脸,他答道:“家中出了贼,我还有何脸面见大人呢?”县官问贼:“这就是你的主人?”贼说:“是的。”庞振坤接着说:“我庞某不出名,但大家都知道我这个庞大麻子。你既然已在我家干了三年,那你说说看,我是大麻子还是小麻子,是黑麻子还是白麻子?”那贼也挺机灵,就说了个活话来对付,他说:“不大不小,不黑不白。”那贼的话音刚落,庞振坤取下纸盒,大声对县令说:“大人,你看我脸上哪有麻子呀!”这可恶的贼,原来是财主买通的无赖。

郑板桥揖驴整学官

清代杰出画家郑板桥(公元1693-1765年),少年时就十分聪明。他在扬州上学时,学官是个势利鬼,阔少爷见了他,可以免礼;穷学生见了他,就非得打躬作揖,不然就找你的茬儿。郑板桥家贫,见了学官当然要施礼,对此,他十分厌烦,就想了个整学官的办法。

这学官每天骑着毛驴进学堂,驴子拴在大门口的树上。一天,郑板桥走到驴子面前,作了个揖,再走到驴身后,对准驴屁股猛踢一脚,驴子被激怒,朝后飞了一蹄子,板桥早有准备闪在一旁。这样接连多次,产生了条件反射,只要郑板桥走到驴子面前作揖,也不等再踢它屁股,它的后蹄就会飞起来。试验了几天,效果不错,郑板桥心想可以整整势利眼学官了。

一天早上,学官照例骑驴来学堂,郑板桥见了老远就迎上去,当面作揖,一躬到底。驴子见状,后蹄飞起,把学官摔了下来。第二天,又如此这般。学官很迷信,心想:此人命大福大,我命薄福浅,连受他一拜都吃不消。于是,他从地上爬起来,整好衣冠,严肃地对郑板桥说:“秀才,从今而后,你见了我,免礼吧!”郑板桥听了心里乐滋滋的,学官当然知道是他玩的把戏。

郑板桥以诗驱贼

郑板桥是清代杰出的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中进士,任潍县(今山东潍坊市)知县。因开仓赈济得罪豪绅,被朝廷革职。郑板桥罢官回家时,只带了一条黄狗、一盆兰花,在家乡扬州以卖画为生,过着清贫生活。小偷以为他当过县令,定有不少财物,便来打他的主意。

一天夜里,郑板桥躺在床上不能入睡,正好小偷跑来光顾。

他想了一会,就翻身朝里,低声吟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小偷正要摸向床边,突然听到床上人说话,心想自己可能已被发现,正在犹豫时,郑板桥又吟道:“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听了,知道没有什么油水好捞,就转身出门。刚要离去,只听郑板桥又吟道:“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想:门旁有狗,只得翻墙了。这时,郑板桥又吟道:“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听后,一看墙上果然有一盆兰花,就小心避开,刚跳落墙外,又传来:“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亮赴豪门。”

郑板桥出口成章,用一首诗就把小偷赶跑了。

庞振坤断妻

清朝乾隆年间,邓州(今河南邓县)州府衙门,一日来了个老老实实的庄稼汉,他状告本地一商人拐走了他的妻子。这女人是势利小人,因贪图享受,只承认商人是她的丈夫。州官一时难以判决,只得请来有名的智者庞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