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最早的舱外生命保障系统是一根长18米的管道,一头与航天器相连,通过它将氧气和必要的压力输入宇航员的航天服内,但限制了宇航员的活动空间,也容易因为缠绕而造成险情。而最新的生命保障系统与航天服配套并连成一体,保证它能安全独立于航天器。它的总重量可达118千克,储水4.2千克,储氧0.55千克,可连续工作7小时。这是一个能自给自足的封闭式小天地,能向宇航员提供冷却净化了的新鲜空气,并带走呼出的二氧化碳、有害气体和部分废热。它的无线电通讯和遥测系统,能随时保持宇航员与地面中心的通讯联系,并传输宇航员的各种生理参数和作业情况。
航天员进行舱外活动前为什么要吸纯氧?
在太空中,宇航员如果要到航天器外的太空中去执行任务,一定要在出舱前先呼吸3小时纯氧,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原来,这是避免宇航员进入太空后出现减压病的一种预防措施。那么,什么是减压病为什么吸氧能防止减压病呢?
我们知道,大气对人体是有压力的,但我们平时在地面并没有什么感觉,这是因为人体内部产生的内压与大气压平衡的缘故。如果外界压力一旦减小,人体组织和体液中溶解的氮(dàn)气就会转变为游离的气体,在血管内形成气泡堵塞血管,在血管外压迫局部组织,使人出现四肢疼痛、面色苍白、出汗虚脱,呼吸困难、听觉失灵等情况,这就是减压病。
因目前技术水平所限,宇航员出舱时穿的宇航服只能达到大气压的1/3左右,因此航天员在出舱前,都要先吸足纯氧,使体内组织和体液中的氮气尽可能排出,以避免在舱外发生减压病。
宇航员进入太空时舱内空气会不会漏掉?
在太空中,宇航员有时需要离开座舱,进入太空进行工作。这可不像我们平时走出房间那么容易。因为在各种航天器中,都要保持和地球上基本一样的温度和大气压力。只有这样,宇航员才能在太空舱内不需穿戴任何设备就能自由呼吸、生活。但是,即使宇航员穿了特制的宇航服,也是不能直接进入太空的。如果像我们平时从屋子出来那样,走向太空,就是门关得再快,舱里的空气也会跑光的。
为此,科学家研制了一种气闸(zhá)舱。气闸舱两边各有一道门,宇航员穿好航天服后,先从座舱进气闸舱,随后关上气闸舱与座舱之间的第一道门,使座舱与气闸舱完全隔开,以保持航天器的密封状态。然后,宇航员再给气闸舱减压,当它达到与舱外太空一样的空间压力后,再把气闸舱的第二道门打开,宇航员便可以进入太空了。当宇航员返回座舱时,只要执行相反的程序就可以了。
宇航员是怎样应对意外事故的?
在探索宇宙的载人航天飞行中,尽管航天专家们事先尽了最大努力来预测和防止航天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也仍旧难免会出现意外事故。那么,宇航员是怎样应对这种局面的呢?
航天器发生一些小故障时,上面的自动化救生系统会在电子计算机的指令下,更换有关程序,自动采取应急措施。
对于一些比较大的问题,就需要宇航员亲自动手了。宇航员在上天之前都接受过严格训练,精通多门学科,判明故障原因后,他们可以启动应急备用设备,抢修故障,化险为夷。此外,地面救生系统是宇航员的坚强后盾。一旦太空中出现紧急状态时,地面立即组成专家小组帮助宇航员寻找故障根源并设法排除。地面模拟设备可以复现航天器上的种种状况,以慢动作再现航天器上产生故障的经过。专家们经过会诊后,制定出抢险的最佳方案,然后通过电视遥控,指挥宇航员排除各类故障。
人类第一次在太空行走了多长时间?
1965年3月18日“上升2”号飞船进入轨道后,飞船指令长别列亚耶夫立即帮助列昂诺(nuò)夫作太空行走的准备。他先将生命背包系在列昂诺夫的舱外活动航天服的背部,然后让列昂诺夫吸纯氧排氮。因为飞船座舱中是氮氧混合空气,而舱外活动航天服中的气压比座舱中的气压低,这样,穿着舱外活动航天服在太空行走时,溶解在体液中的氮气就会游离出来,氮气泡会堵塞血管、形成气胸,危害航天员的生命。所以,走出座舱到太空中去活动,必须吸纯氧,逐渐地将氮气排出体外。这样准备了1个多小时。
在飞船绕地球飞行第二圈后不久,列昂诺夫打开通向气闸室的内舱盖,让气闸室充气,然后进入气闸室,穿好舱外活动航天服,并对它的密封性能进行了检查,随后逐渐让气闸室降低气压,最后,列昂诺夫打开气闸室外盖,走出气闸室,进入茫茫太空。
列昂诺夫与“上升2”号飞船并列着,以28000千米/小时的速度绕地球运行。它随时通过附设在保险绳上的电话线与指令长联系。
舱外行走10分钟后,指令长通知列昂诺夫返舱。列昂诺夫想把照像机先送入气闸室,但非常困难,每一次把它推进去后,就立即被从气闸室中流出的微小气流冲了出来。列昂诺夫只得先把一只脚伸进气闸室,然后将照像机的背带放在脚下踩住,使照像机无法再飘起来。
但是,当他将身体移向气闸室时,真正的危险发生了。由于太空为真空,他穿的舱外活动航天服鼓胀(zhàng)起来,使列昂诺夫怎么也进不了气闸室,急得他满头大汗,这样,汗气又模糊了头盔的面罩,使他什么也看不清。
列昂诺夫只得冒险降低舱外活动航天服内的气压。从0.4个大气压降到0.35,不行;再降到0.3,还不行;再降到0.25,这个压力值已在允许的极限值以下!如果还进不去,那……好在舱外活动航天服终于瘪了下来,列昂诺夫挤进了气闸室,最后进入座舱,将气闸室抛掉。
第一次太空行走成功了
宇航员能在空间站住多久?
宇航员在空间站内最多只能住1年左右,原因是宇航员忍受不了太空中的寂寞和孤独。一个长期不与他人交往的人,会因孤独产生焦虑,焦虑过度会导致精神失常,因此宇航员在空间站住的时间不能太长。
世界上第一次进入太空的人是谁?
1961年4月11日清晨,尤里·加加林来到拜科努尔发射场。总设计师科罗廖夫在那儿与他会面,并一同登上发射台,站在“东方”号飞船旁边。飞船由球形座舱和圆柱形设备舱组成,长7.35米,两人都在沉思。
“您真是个幸运儿,将从那么高的地方观察地球”科罗廖夫打破沉默说。“发射和飞行不会很轻松,既要经受超重,又要经受失重的考验,还可能遇到我们未能预料的东西……在明天的飞行中有冒险的成份……”。
第二天上午9时,透过火箭的轰鸣声,听到加加林欢快的声音:“走吧”!
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加加林从太空传回的第一句话是:“多么美啊”!不过,与地面的通话并不顺畅。加加林想写日记,铅笔也不翼而飞了。
在绕地球一圈的108分钟的飞行中,它的情况还算顺利。在返回时却遇到了麻烦。制动火箭点火,飞船进入返回轨道。但在制动火箭关机后,飞船旋转起来,加加林感到是在作芭蕾舞的旋转动作,有点头晕目眩。接下来的程序应是设备舱与密封座舱分离,需时约10-20秒。但由于一束导线没有断开,设备舱并没有完全离开密封座舱。冷静的加加林听其自然,等待着进入稠密大气层时导线被烧断,所以他仍向地面发出“BH4”——“一切正常”的信号。万幸,10分钟后设备舱完全分离了。
飞船进入稠密大气层时,外壳因气动加热而燃烧,巨大的过载也使加加林的眼前一阵发黑。好在按设计程序,在离地面7000米时,加加林连同座椅从密封座舱中弹出。
吊挂在降落伞下的加加林,在离地面1000米时,看到下面是伏尔加河,于是便抛弃电台、药箱和工具等沉重的物品,以便万一落在河中时,可以轻身游到岸上。
10时55分,加加林降落在萨拉托州恩格斯区波德戈尔诺耶(yē)村附近的一个防空导弹部队的营地上。大概是为了保密的缘故,加加林着陆纪念碑建在15千米外的斯梅洛夫克村一个农庄的耕地上。
人类的第一次太空之旅充满着惊险,但终于成功了。正如加加林在总结中所说的:“可以作出人类宇宙飞行能够成为现实的结论,这是人类在其发展中合乎规律的历史过程”。
第一次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是谁?
航天技术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诞生的。载人航天初期,东西方“冷战”如火如荼(tú),争夺航天技术的各种“第一”,对苏联和美国来说,都具有巨大的政治、军事、科技和宣传价值。苏联在抢先将加加林送入太空后,想趁势前进,夺取更多的“第一”,最近目标就是女航天员这个“第一”。于是便安排了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乘“东方6”号飞船飞行24小时。
由于美国在加加林上天飞行后不久,宣布要在十年内将人送上月球。苏联自然也有登月的愿望,于是便在“东方”号计划中,安排两艘飞船在轨道上的会合演练,为下一步轨道对接做准备。因为轨道会合和对接,无论对登月飞行还是航天站的运营都是不可少的。这就有了“东方3、4”号和“东方5、6”号的编队飞行。
1963年6月14日,贝科夫斯基首先乘“东方5”号进入太空。两天后,捷列什科娃从容地走进“东方6”号飞船的密封座舱,在火箭的轰鸣声中,她思绪万千,但“我没有想自己的家,也没有想是否能返回地球,脑子里只装着未来24小时担负的使命和责任”。
飞船进入轨道后,以每小时28000千米的速度绕地球飞行,每88分钟看到一次日出日落。从太空看地球,它不同的部分呈现不同的色泽,景色无比美丽和壮观,在经过中国上空时,她看到了“万里长城”。这一切使她产生了“抑(yì)制不住的内心激动”,便满腔热情地投入工作。但“太空是不会优待妇女的”,她克服种种困难,努力完成医学、生物学和其它科学考察任务。“对太空深深的眷恋”,使她勇敢地提出“延长在太空的停留时间”的请求。也许是她的热情打动了决策者,也许是她的请求符合决策者的心意,她的请求破例地得到了批准。
这样,第一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与参与第一次编队飞行的男航天员一样,在太空飞行70小时50分钟,绕地球48圈,行程200万千米。这成为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美丽动人的地球景观则是她的在“梦中常常浮现的画面”。
阿波罗是怎样登上月球的?
登月处女航,亘古第一遭。
1969年1月,迈克尔·科林斯、尼尔·阿姆斯特朗、埃(āi)德温·奥尔德林从50名航天员中被挑选出来,执行第一次登月飞行任务。他们反复学习计划任务书,反复练习各种操作,特别是最初12分钟的飞行操作。两名登月航天员还反复研究月图和月球地质,学习月面摄影。直到起飞前几天才遵医嘱放缓训练强度。
为了保证登月航天员的健康和不把病菌带到月球,起飞前两个星期,他们被半封闭起来,除健康的亲属外,总统也不能接触他们。
为防止月球上可能的病菌在地球上扩散,为将要带回的月球土石标本建造了专门的真空实验室;为将要从月面返回的航天员和接触他们的医生、技术人员和炊事员建造了封闭宿舍。
起飞前两天的晚上,从3000名记者中挑选出4名向登月航天员提问。
1969年7月16日上午12时32分,“阿波罗11”号飞船终于出发了。
经过4天飞行,7月19日正午,飞船应开始绕月球飞行,这就需要启动制动发动机减速,以便飞船被月球引力抓住。要是制动发动机启动不起来,飞船只能从月球背后打个转,然后飞回地球。要是发动时间过长,飞船就会撞在月面上。最令人担心的是在月球背后飞行的33分钟,因为无法与地球上的指挥控制人员进行无线电联系,一切全靠航天员自己。
这一关闯过去了。在绕月飞行第13圈时,登月舱与指挥舱分离,从15000米上空以弧形轨迹降落到月面上。而这段航程也处在月球背面,无法得到地球上的支援,任何一个失误都可能在这最后阶段酿成灾祸。阿姆斯特朗的心跳由每分钟77次升高到110次,在降落到月面的一刹那,竟然升高到156次!真是扣人心弦。
1969年7月20日22时17分,登月舱降落在月面上。经几小时的观察等待,阿姆斯特朗于21日2时56分走出座舱,在扶梯的最下一级又站了数分钟后,伸出左脚,在月面上印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脚印,并说出了那句久藏心底的话:“对一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但对人类来说,是一次飞跃”。
18分钟后,奥尔德林也踏上了月面。
在月面活动两小时后,两名航天员乘登月舱上半段上升,与指挥舱对接,3名航天员会合,一起飞回地球。
航天服有哪些功能?
你了解宇航员的航天服吗?千万不要小瞧了这套衣服,它不仅科技含量很高,而且造价昂贵,是不折不扣的高科技产品。从功能上讲,宇航服简直就是个小太空舱,外壳具有伸缩性,里里外外总共有10~20层,重达50多千克,且每层之间还要用防热的玻璃纤维布衬着。因为太空里有很多岩石,如果衣服太薄,就很容易被割破。只有厚衣服才能抵御(yù)宇宙线辐射和高温,以免身体被灼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