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战后国际关系透视
48568600000022

第22章 90年代以来的国际关系——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12)

3.欧盟实力进一步增强

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洲联盟条约》,亦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共体更名为欧盟,这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真正走向经济、政治防务一体化,“欧洲大厦”已经出现。1995年,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加入,使欧盟成员国扩大到15个。欧盟成立后,经济快速发展,1995年至2000年间经济增长速度达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1.9万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2.06万美元。欧盟的经济总量从1993年的约6.7万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14万亿美元。

2002年11月18日,欧盟15国外长会议决定邀请塞浦路斯、匈牙利、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10个中、东欧国家入盟。2003年4月16日,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上,上述10国正式签署入盟协议。2004年5月1日,这10个国家正式成为欧盟的成员国。这是欧盟历史上的第五次扩大,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大。2007年1月,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两国加入欧盟,欧盟经历了6次扩大,成为一个涵盖27个国家,总人口超过4.8亿、国民生产总值高达12万亿美元的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至今,欧盟仍是世界上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影响最大的区域性组织,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事务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附:欧盟的主要组织机构

欧洲理事会(European Council),即欧盟首脑会议,是欧盟的最高决策机构。它由欧盟成员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及欧盟委员会主席组成,理事会主席由各成员国轮流担任,任期半年。

欧盟理事会(欧盟各国部长理事会,Council of European Union),是欧盟的决策机构,由欧盟首脑会议和部长理事会组成。

欧盟委员会(Commission of European Union),是欧盟的执行机构,负责实施欧盟条约和理事会决定、向理事会提出立法建议、监督欧盟法规的实施、代表欧盟负责对外联系及经贸谈判,对外派驻使团。

欧洲议会(European Parliament),是欧盟的立法、监督和咨询机构,其地位和作用及参与决策的权力正在逐步扩大。议会大厦设在法国斯特拉斯堡。

欧洲法院(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是欧盟的仲裁机构,负责审理和裁决在执行欧盟条约和有关规定中发生的各种争执。现有15名法官和9名检察官,由成员国政府共同任命。

欧洲审计院(European Court of Auditors),负责欧盟的审计和财政管理。审计院1977年成立,由12人组成。

4.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参见本书最后一章)

5.印度等地区大国正在向世界大国迈进

印度概况

印度共和国位于南亚次大陆,面积297.47万平方公里(不包括中印边境印占区、锡金和克什米尔印度实际控制区)。印度政府称其领土为328.78万平方公里,人口10亿(2000年),有10个大民族和许多小民族,印度斯坦族占46.3%,泰卢族占8.6%,孟加拉族占7.7%,马拉地族占7.6%,泰米尔族占7.4%,古吉拉特族占4.6%,坎拿达族占3.9%,马拉雅拉姆族占3.9%,奥里雅族占3.8%,旁遮普族占2.3%。英语和印地语同为官方语言。约有83%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其次为伊斯兰教(11%)、基督教(2%)、锡克教(2%)、佛教(1%)和耆那教(1%)等。

政治体制

1947年印度独立后,1950年1月颁布宪法,宪法规定印度为联邦制共和国,采取英国式的议会民主制。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的统帅,由联邦议会及邦议会组成选举团选出,每届任期5年。总统依照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的建议行使职权。

议会由联邦院(上院)和人民院(下院)组成。联邦院共244人,议员由中央直辖区立法院议员选举产生,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1/3。宪法规定副总统为法定的联邦院议长(此点类似美国)。人民院为国家主要立法机构,其主要职能为:制定和修改宪法;控制和调整联邦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对联邦政府提出不信任案,并有权弹劾总统。人民院共545人,其中,530人由各邦选民直接选举,13人由中央直辖区选出,有2人由总统指定。

主要政党有:印度人民党、印度国民大会党(简称国大党)、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印度共产党和泰卢固之乡党等。其中对政局影响最大的政党是印度人民党和印度国民大会党。

印度独立以来,经济有很大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改革以来,经济发展迅速,GDP增长率近年来保持在6%~8%之间,有时高达10%左右。2011年GDP约1.4万亿美元(1美元=43卢比),人均1500美元。外汇储备2700亿美元,国际贸易额1800亿美元(2008年),粮食生产每年约2.5亿吨,石油生产每年约3600万吨。经济成分:农业占GDP24%,工业占GDP27%。特别要指出的是印度的软件工业很发达,其软件产品出口额达200亿美元/年,居世界第2位。另外,高等教育受英国影响,也比较进步。

印度军事及其对外战略

印度现有总兵力127.3万人,居世界第4位。其中陆军103.5万人,分东、南、西、北和中央五大军区,拥有中近程导弹若干枚,已具备核能力;海军7万人,分西、东两支舰队和南部科钦训练基地,孟买和维沙卡帕特南为最大的海军基地,分别是西、东舰队司令部所在地;空军17万人,分成西、西南、东、南和中央五个军区,拥有米格-29、S-30、幻影2000等先进作战飞机数百架。另有地方武装5万人,武装警官40多万和预备役军人20多万人。

印度在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国内经济的同时,不遗余力地发展军事力量,包括常规军事力量与核力量。该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防务设备采购国之一。印度自1998年5月连续进行核爆炸以后,继续进行各种型号和射程的导弹实验,并加快核弹头的小型化、实战化,加速迈向核大国。1998年8月,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委员会制定了“核政策草案”,提出国家核战略方针,主张有条件放弃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权利,但必须具有使敌人认识到对印度发动核攻击是得不偿失的;坚持保持最低限度的核威慑和陆、海、空三位一体的核战略。依据这一战略方针,印度将部署350~400枚核弹头。为此,将在今后30年内拨款160亿美元。印度核力量三大支柱中最主要的是陆陆导弹,有射程为2500公里的烈火-2型和射程为3700公里的烈火-3型地对地弹道导弹。2012年春天,印度进行射程在2500~5000公里导弹试验成功,其核打击能力可以覆盖全亚洲。空中力量有能携带和发射导弹的战斗机,有英法联合研制的“美洲虎”,俄罗斯生产的米格-27和S-30MK。海基核力量薄弱,潜射导弹正在开发射程300公里的“大洋”弹道导弹,并获得了俄罗斯提供的水下导弹发射技术。印度虽然还没有自己的核动力潜艇,但是2012年,印度花近10亿美元从俄罗斯租用时间长达10年的核动力核潜艇开始编入印度海军服役。因此,印度军事发展的重点是海军。

另外,一些地区大国正在向世界大国迈进,如伊朗、朝鲜、韩国、以色列、巴基斯坦等国军事力量也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