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战后国际关系透视
48568600000003

第3章 60年代的国际关系——两大阵营的分化(1)

一、资本主义阵营的分裂

(一)分裂的背景

资本主义阵营的分裂就是指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开始出现矛盾和不团结的现象。资本主义阵营分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十分复杂的,但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1.美国实力地位开始下降

美国实力地位的下降主要表现在:朝鲜战争的失利对美国打击较大,使美国在全球特别是在它西方盟国中的威信和地位大大下降。同时,5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呈下降趋势,美国在50~60年代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低于它的大多数西方盟国。美国与它的西方盟国经济实力的对比发生了不利于美国的变化。

2.西欧、日本力量开始增强

西欧、日本力量的增强主要表现在:从50年代中期开始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联邦德国、日本两国经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增长最快,1955年联邦德国的工业产值超过英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工业大国。而战败的日本在这一时期,由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刺激等各种因素作用,经济增长率更高居资本主义国家榜首,比德国、美国、法国等更快。随着西欧、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其政治地位也自然有所提高,西欧、日本开始对美国的绝对控制逐渐表示出不满。

3.亚非拉国家纷纷走向独立,并团结反霸

亚非拉国家摆脱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控制,在独立的基础上进一步走向团结,这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作为一个体系出现裂痕的主要原因,也是出现裂痕的重要表现,稍后再叙。

(二)分裂的表现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出现矛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欧洲共同体的出现

这是西欧国家同美国闹矛盾,特别是经济上闹矛盾的主要表现。欧洲共同体的出现,背景有两方面:一是西欧国家决心联合自强,应对来自苏联、东欧国家的政治、军事威胁;二是应对来自美国的经济竞争与经济威胁。西欧国家特别欧洲大陆的法国和联邦德国两个大国清醒地认识到,随着自身经济实力的恢复与增强,在未来世界经济中必然要与美国展开竞争,但是单凭西欧某一个国家是难以与美国经济相抗衡的。因此,法国和联邦德国商议,建立西欧的合作组织共同应对竞争与威胁,发挥西欧在世界上的应有作用。联合自强,“摆脱一亿六千万欧洲人靠一亿六千万美国人的接济和对二亿俄国人提心吊胆地过日子的政治、经济困境,是西欧各国的共同愿望”。

作为西欧联合自强的体现,欧共体的建立也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一开始法国与联邦德国积极行动,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4国积极参加,6国于1951年4月建立了“欧洲煤钢联盟”。1958年1月上述6国又在罗马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联营条约》,标志着欧共体正式出现。1967年7月,上述三个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英国一开始未参加,主要担心法国和联邦德国建立此种组织来对付自己。随着共同体的互利合作,英国打消了顾虑,1973年,英国、丹麦和爱尔兰3国加入,欧共体由6国扩大到9国。欧共体的良好发展,对美国经济竞争压力很大。

2.法美矛盾是资本主义阵营分裂的典型表现

法国和美国的矛盾主要是围绕北约领导权而展开的。随着50年代中期以来法国经济的发展,加上1960年2月法国试爆原子弹成功,法国成为继美(1945)、苏(1949)、英(1953)之后第四个拥有核武器的大国。戴高乐认为,未来世界将是多极化的世界,北约领导权不能总由美国人执掌,应有法、美、英三大国轮流执掌,这一建议遭到美国强烈反对,因此,法美产生矛盾。在法美出现矛盾后,法国态度坚决,如美国在北约领导权问题上不妥协,法国就退出北约。法国先是不参加北约的各种军事演习,最后于1967年要求美国撤走驻守法国的最后一批军队,这标志着法国在60年代事实上退出了北约。法国在60年代同美国闹矛盾,退出北约,是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大地震”的集中表现。

3.日美矛盾

当法国同美国闹矛盾时,日本也开始同美国闹矛盾。日美矛盾主要是围绕1951年签订的《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而展开的。1951年9月,日美签订的《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是在日本战败并完全被美国占领的背景下签订的,因此,条约充满了许多不平等的内容。如条约规定,驻日美军的调防、训练等一切事务日本政府无权过问,驻日美军在日本违反了法律,或者说做了违法乱纪的事情,日本司法机关无权根据日本法律给美国军人定罪,这实际上是给在日本的美国人“治外法权”待遇。另外,日本政府出台有关政策治理国事,也必须听从美国驻日最高司令官(实际上这一职务是由美军太平洋部队总司令担任的)的命令等,以上有关条款表明《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表面上看,或者从对外关系的角度看,美日两国是同盟关系,但从内部看,美日两国是极不平等的主仆关系,因此,日本人对此极为不满。战后初期,国败家亡,“罪臣抬不起头”,只好对此忍气吞声。但是,随着日本经济的恢复与快速发展,加上国际时局的变化,到50年代末,日本朝野要求修改1951年签订的《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呼声越来越高。经过1959~1960年两年多的艰苦谈判,美国终于被迫做出让步,同意修改《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中某些对日本来说极不平等的条款。经协商修改,1960年1月,日美两国重新签订了一个名为《日美共同合作与防御条约》,简称“新日美安保条约”,该条约去掉了旧条约中有损日本主权的条款。作者在此特别强调,1960年《日美共同合作与防御条约》的签订表明,美日关系由主仆关系改变为大小伙伴关系,这是战后日美关系步入第二个阶段的标志。

4.法中建交

法国是欧洲有名的大国,也是在世界上影响较大的国家。但是,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被德国占领,在战后美国推行的冷战体制下,法国一开始也不得不紧随美国站在资本主义阵营,参加两大阵营的对抗与斗争。但是,随着法国经济及军事实力的增强,1958年再任法国总统的戴高乐认为时局在变化,世界在变化,法国不能永远紧随美国,法国必须有自己独立的外交,尤其是在同美国围绕北约领导权产生矛盾后,法国更是坚定了开展独立自主多边外交的决心,于是决定同东方大国——中国接触和交往。在法中两国的积极努力和准备下,1964年1月28日,法中正式建交。法中建交意义十分重大,在60年代,冷战气氛十分浓厚,东西方对立依然严重的背景下,法国敢违美国意志,率先同社会主义中国建交,那是对美国及其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沉重打击。所以,法中建交不仅是两国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而且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为以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同中国接触、交往与建立友好关系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5.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团结与反霸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团结和反霸是帝国主义阵营分裂并作为体系瓦解的重要表现。当然,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团结与反霸的表现各有侧重点。

独立主要针对非洲国家而言,因为战后独立任务最重的地区是非洲,整个非洲地区在二战前只有一个独立国家,那就是埃及,其余50多个国家全是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战后,由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受到打击,非洲等亚非拉国家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非洲国家的独立运动呈现两个特点:一是从空间来看,独立运动是北向南展开;另一个是从时间来看,分三个阶段,50年代拉开独立运动序幕,60年代掀起独立运动高潮,70年代以后进入尾声。50年代北非地中海沿岸的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利比亚等先后独立。60年代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纷纷独立。仅1960年1年,中南部非洲就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1975年西非大国安哥拉从葡萄牙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1980年南部内陆小国津巴布韦获得独立。作为殖民主义在非洲被根除的标志是1992年的西南非洲获得独立,改名纳米比亚。以非洲为代表的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对西方殖民主义国家是一个沉重打击,独立为亚非拉国家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团结主要体现在亚非人民的团结,体现在万隆会议的召开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955年4月,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它是亚洲国家和非洲国家独立以后第一次合作团结的会议。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想操纵这次亚非国际会议,受到东道主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反对,美国也试图阻碍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会议,但印度尼西亚等亚非国家欢迎新中国代表参加,反对台湾的蒋介石当局派代表参会,美国与西方国家操纵会议的企图未能得逞。万隆会议即亚非会议通过了万隆会议十项原则即万隆会议精神。万隆会议精神就是我们今天熟悉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与精神。万隆会议的意义在于,它是亚非国家与人民第一次排除西方大国干扰,团结与合作的会议。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团结的又一表现。不结盟运动是60年代初兴起的由中小国家参加的奉行独立、自主、中立、和平与不结盟外交政策的一个国际性政治运动和政治组织,它的发起国家及领导人是南斯拉夫的铁托、埃及的纳赛尔、印度的尼赫鲁和印尼的苏加诺。不结盟运动兴起的一个重要国际背景是,进入60年代,苏联走上了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道路,美苏为了争夺世界霸权,都想拉中小国家成为他们的马前卒,亚非拉中小国家不愿做美苏争霸的牺牲品,自愿发起组织不结盟运动。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以后发展到上百个,形成了一个很有影响和广泛性的国际政治运动和政治组织。

反霸斗争主要体现在拉丁美洲。拉美战后被喻为美国的后院,但是50~60年代,美国的“后院”起火了,古巴和巴拿马两个小国先后掀起反美风暴。

古巴是一个位于加勒比海西北部,面积1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1200多万的群岛之国。1511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868年和1895年先后爆发两次独立战争。1898年美西战争后被美国占领,1902年5月20日成立古巴共和国。1903年美国强租古巴海军基地两处,其中关塔那摩海军基地迄今仍被美国占领。1933年,军人巴蒂斯塔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政变上台,对内独裁,对外投靠美国,引发国内矛盾四起。菲德尔·卡斯特罗领导的游击队就是众多反政府武装之一,卡斯特罗领导的游击队经过多年斗争,于1959年1月1日打进首都哈瓦那,推翻巴蒂斯塔的独裁统治,建立古巴新共和国。古巴革命胜利后,卡斯特罗新政权实行国有化,没收以美国为代表的外国垄断资本,走社会主义道路,并很快与远在欧洲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接上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是对美国的沉重打击。美国为防止多米诺骨牌现象出现,立即对古巴实行军事封锁、经济禁运与制裁,并于1961年4月出钱出枪组织雇用军入侵古巴,试图颠覆古巴新政权,但被古巴边防军击退。猪湾事件表明美国对古巴及其领导人卡斯特罗恨之入骨,封锁、禁运、制裁以及暗杀活动直到今天也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