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志愿者之歌
48575100000027

第27章 奥运访谈·让我们圆满这世界的梦(3)

虽然只是北京交通大学后勤集团的一名普通员工,但是阎老师总是能从工作中寻找到生活的快乐和生命的意义。谈到奥运时的点滴往事,阎老师如数家珍。从阎老师身上我真正看到了“志愿者”三个字的意义,看到从中流露出的快乐和伟大,我也看到了阎老师一如既往的微笑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祝愿阎老师好人一生平安。

阎立新奥运志愿服务经历简介:

北京交通大学后勤集团员工

2008年7月30日-2008年8月27日,北京奥运驾驶员志愿者,绿色家园媒体村车队责任人,主要负责车队的日常运转、配合调度、派车等工作;2008年,荣获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工作者标兵”及北京市总工会“奥运立功标兵”。

奥运志愿服务采访录之十一:韩松

爱岗敬业、为国争光

第一次见到韩老师是在学校的操场上,韩老师和蔼的笑容使上午温暖的阳光更显灿烂。看起来和所有体育老师没有什么区别,开朗、平易近人,真让人不敢相信这竟是一位培养出两名残奥会冠军的标枪教练,其中一名还打破了世界纪录。

队员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教练功不可没,但是他却一直很谦虚。2003年韩老师开始接受朱鹏凯(北京奥运会F12级盲人组标枪冠军)带其训练。虽然从事教练工作已有20余年,但是指导盲人运动员对于韩松老师来讲还是第一次;虽然他自己也意识到训练残疾人运动员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了解了朱鹏凯的情况,同情心让他不忍拒绝这个曾经饱受苦难的孩子。从此,一份爱心牵引着师徒二人开始了艰难的旅途。

决定带朱鹏凯训练之后韩老师就一直为给他制定怎样的训练计划而冥思苦想。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韩老师发现首先必须解决他的心理问题。韩老师在生活上给他体贴入微的关心和照顾,在事理上开导他,同时阅读大量关于盲人运动员训练的资料,以进行科学的训练。韩老师特别让朱鹏凯和几个全能的大学生一起训练,队员之间的互相支持和帮助使朱鹏凯变得开朗起来,这是帮助朱鹏凯走出心理困境的关键一步。

5年来,师徒二人一起摸爬滚打,风里来雨里去,形影不离。就像朱鹏凯说的那样,“除了晚上睡觉,教练基本上都和我在一起训练”。而对于韩老师来说,让他感到欣慰的并不是朱鹏凯拿了冠军、破了纪录,而是他那充满自信的笑容。

韩松奥运志愿服务经历简介:

北京交通大学体育教师兼校田径队教练

2007年10月-2008年9月,担任北京残疾人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田径队教练。

奥运志愿服务采访录之十二:杨琳

我的奥运我的梦

一个女孩的美丽不仅在于她的外表,更源自于她的内在。有人说杨琳是个冰美人,但我看见的却是一个开朗、热情、积极的美丽女生。

2008年8月8日那个中国人百年圆梦的日子,美伦美奂的开幕式让全世界人民为之震撼,手举“号牌”,款款走在各国代表团最前面的北京奥运会引导员更是鸟巢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来自北京交通大学的杨琳是这道风景线中的一员。作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一名引导员,能为全世界40亿电视观众带去中国小姐——奥运引导员的风采和微笑,让杨琳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

可是有谁知道那圆梦背后的故事?不用说那“身高要在170178厘米,要经过面试、初试、复试,最后由张艺谋导演亲自选人……”苛刻的选拔要求;不用说那叫苦不迭、衣服都能拧出水来、脚上不停磨出水泡的封闭训练经历;也不用说那生物钟几乎是日夜颠倒,常常是要么夜里2点起来奔赴鸟巢,要不就夜里3点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驻地的彩排时间……单是看到杨琳向我们讲述正式上场前的最后一刻,负责培训的老师和领导们反复强调“当举牌子的时候,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哪怕是人倒下,牌子都不能倒下,因为你举的是一个国家的荣誉、一个民族的骄傲及奥林匹克精神!”时的坚毅的眼神,那震撼又不舍的表情就足以说明了那曾付出的一切。

奥运会让杨琳收获了很多,接触到了原本她一辈子都不会接触到的人和事。

人要知足也要懂得怎么去成长,这段回忆会是她一生的财富,同时这特殊经历也让她明确了自己的目标。

杨琳,圆了一个自己会一辈子珍藏的奥运梦!

杨琳奥运志愿服务经历简介: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土木0607班学生

2008年5月,入选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引导员;

2008年8月,奥运场馆志愿者、奥运开闭幕式引导员;

2008年9月,获北京交通大学“优秀志愿者”,北京市“奥运优秀工作者”。

奥运志愿服务采访录之十三:袁洋一

从“巴士迷”到北京奥运“活地图”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在西城区西单购物中心信息咨询服务站点有一张“特殊的活地图”——袁洋一,北京交通大学清河学院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专业"05级学生。

为什么大家送他这样的称号?原来他是一名有着16年“工龄”的“巴士迷”。大概六岁的时候,小洋一便对公交车产生了兴趣。他善于观察、捕捉公共汽车的不同之处,并且还收集地图,喜欢了解一切关于公交的事情。如今的袁洋一能将北京万余个公交站点烂熟于心,630多条公交线路张口就来!

谈到他对交通的热爱,他很执着,立志要为祖国的交通贡献力量。这个优秀的男孩在高中阶段就以一篇交通论文《北京公交.通工程设想》(独立完成)荣获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2005年9月北京市“十一五”规划市民建言会上,他《关于如何解决公交出行难,提高公交吸引力》的发言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央视、北京电视台、北京交通台、首都的主要报纸都相继作了报道和个人专访。

奥运期间,袁洋一每天都在岗位上连续工作8小时,解答咨询人数每日超过200人次,并且一直坚持在岗工作,没有休息一天!从2008年7月22日至我们采访时,他共接受了12次重要的媒体采访,他的事迹被广泛流传,很多人都亲切地叫他“活地图”。在他服务的站点总有很多的“回头客”,甚至有很多外国友人慕名来向他问路。志愿者伙伴都说:“向他问路可是找对人了,太厉害了,简直比电子地图还厉害!”

袁洋一奥运志愿服务经历简介:

北京交通大学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专业"05级学生

2008年7月21日-2008年9月19日,北京市西城区西单购物中心信息咨询服务站点城市志愿者;

2008年,获得北京市西城区“十佳志愿奥运好榜样”,北京市“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先进个人”及北京交通大学“奥运志愿者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奥运志愿服务采访录之十四:范勇

传递梦想、分享精彩

2008年7月2日上午,北京奥运火炬接力活动在革命老区延安市举行。在参与火炬传递的208名火炬手中,第126棒火炬手尤其引起我们的注意,他就是家住江西省上杭乡上杭村,现就读于北京交通大学土建学院的"07级研究生范勇。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父母都是农民,家庭条件本来就不好,又因为一次经济变动更是生活拮据,此背景下的范勇,在上大学前就和父母说好:

上大学所有开销都不用父母操心。的确,大学四年他没有花家里的一分钱,而且在奶奶生病、弟弟上学需要钱的时候,他还给家里寄钱!他学习刻苦,成绩优秀。

但当问及他在火炬传递过程中的感受时,一直很平静的他激动起来了,兴奋地向我讲述:“虽然只有短短的10秒钟,我还是完成了当初设计好的凌空跃起加上一个篮球上篮动作,在快跑完时,又做了一个空中转体360度的动作,都做得非常漂亮,引来了观众的喝彩!点燃激情,传递梦想。当时最希望和路旁的观众一起分享这一刻的精彩!”时间虽然短暂,但范勇觉得非常自豪。他相信祥云圣火一定会为中国带来祥和、幸福。

2008年7月7日,他携带着奥运火炬回到了母校,把奥运火炬带到了交大校园,同学们纷纷与火炬、火炬手合影留念,路过的同学也过来亲身感受奥运火炬的力量。

范勇奥运志愿服务经历简介:

北京交通大学土建学院"07级研究生

2008年3月,入选北京奥运火炬手,成为革命老区延安市第126棒火炬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