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人权问题研究
48578200000029

第29章 转移人口受教育权利保障问题(4)

案例一——广西《法治快报》报道:学费高、没城市户口是农民工子女入学的主要困难

国家统计局广西调查总队2006年12月份对1218名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作了专项调查,结果表明,近50%农民工子女就读需交纳借读费、赞助费,而学费高、没有城市户口等是农民工子女入学的主要困难。

此次调查范围在南宁、柳州、桂林、梧州等12个地级城市及桂平、宜州、岑溪等3个县级市,对象是12个行业的固定岗位就业的农民工和灵活就业农民工。

据调查,农民工子女在城里读书一学年,学费平均支出2177元,其中在公办学校就学一年的学费支出为2467元,在民办学校就学的学费支出为1844元。许多农民工孩子上学还需交纳一定的借读费、赞助费等。在有子女随行就学的农民工中,有46.04%农民工交纳了借读费、赞助费,每人平均交纳费用为956元。其中,有41.41%的农民工交了500元以下的费用,有38.28%的农民工交了500~1000元,14.48%的农民工交了1000-2000元。

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子女在城里就学所遭遇的最大困难是学费高、负担重。有36.81%农民工据此认为是其子女在城里就学遭遇的最大困难;其次是没有城市户口,有26.38%农民工认为这是就学遭遇的最大困难。

案例二——天涯杂谈上一网友2009年5月19日的留言:

我是来北京打工的内蒙古农民,孩子九月份就要上小学了,在海淀区锦绣大地附近,四月就开始找了几家小学,有几家说现在还没开始招生呢,但是以下三家都告诉要交赞助费,其中有田村中心小学(在那上学前班的交5000元,新去的交12000元,以前好像是不收),四季青小学(住宿30000元,另每学期4500元的择校费,走读的交20000元,其他的还不清楚),石景山六一小学(据说往年都收15000元,今年还没定呢,应该也不会少收),这几家小学在北京市教委的网站上都可以查到,是公立的,像我们这样的打工子弟什么时候能与北京的孩子距离近点呀,这些费用我跟我爱人要将近两年的省吃俭用才能攒够,实在是承受不起呀!

案例三——全民论坛(北京乘渡网络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一网友留言:

题目为《北京借读费还要收多久?》,发自2008年4月8日

4月1日下午去接孩子时,接到学校通知,要交本学期学费了。通知上写着:借读费200元,教科书钱60.8元,教辅钱66.5元,本子钱7.81元钱,有整有零一共335.11元钱,而北京市孩子只需交纳教辅钱、本子钱共计74.31元,二者相差260.08元。孩子问我为什么?我颇无奈的说:“我也不知道”。

上网百度后发现,北京市教育部门早已高调宣布:自2004年9月开始,北京市取消借读费,让外来儿童享受同样的教育机会。很显然这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举措,体现了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的执政理念。但此政策只针对外来农村户口的学生。外地城镇户口不免借读费,而我的孩子则是城镇户口,她无缘“沐浴”党的好政策。

据了解,我孩子所在的这所海淀区某公办小学,外来儿童不占少数,需要交纳借读费的家庭更是占有很大比例。区区200元不算大钱,但对于一个普通职工家庭来说,可能是他一月的奶钱;60元的书本钱看起来也是合情合理,买书要付费嘛,但“京籍生”能免为什么“外地生”不能幸免呢?这60元钱也许是三口之家一月的水电费钱。

除了算得清经济帐外,我想重要的还有感情、公平、尊严等因素都无法说得清楚。我的孩子才八岁,她已经懂得了质疑:同在一个学校为什么不一样。每次交学费时,我们都要额外交借读费、教科书钱。我也只能阿Q似的安慰孩子:“我们拿的钱多,我们当然应该学的知识多”。

笔者不明白,四年前出台这项规定时是否举行了公众听证会,在决策时是科学论证慎重出台的还是坐在办公室里拍脑瓜得来的?对于外地农村户口的学生而言,要想享受免除借读费的待遇,还要“五证齐全,缺一不可”,这五证是提供原户籍证明、户籍所在地无监护人的证明、北京市暂住证、务工证和住房证,到京打工的农民朋友要办齐这些证件,不折腾几个来回能搞定吗?

这项政策为何还不一视同仁,非要分个京籍生、外地生,外地生又要分个农村户口、城镇户口。温家宝总理在视察打工子弟学校时曾经讲过:“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都是祖国的花朵,但待遇迥异。不知道北京的借读费何时能够彻底免除,不留后遗症。

从这些案例,我们能体会的到转移人口和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求学的艰辛,他们一方面要节衣缩食挣钱养家糊口,另一方面,还要承担难以想象的高额借读费、赞助费,否则不交的话,子女的上学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3.转移人口子女辍学现象严重

绝大多数流动儿童少年失学的首要原因是居住地的不确定性,父母就业的机会和收入水平决定着他们的去留。其次是家庭贫困,许多转移人口家庭都是多子女家庭,父母甚至无力送孩子上收费最低廉的转移人口子弟学校,因此失学在家。有少数家长受临时居住或“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不让孩子上学,而让他们帮助干活或照顾弟妹。还有当地政府的不作为致使适龄儿童年失学。据2005年6月21日《中国青年报》报道:由于天南地北许多人到新疆巩留县塔斯托乡打工,两个自然村落在那里悄然形成,可当地政府不予认定这两个村的合法性,这两个“没水、没电、没路、没人管”的四没村,有近千名适龄儿童失学。当地政府让这些流动的适龄儿童年失学放任不管的理由是:他们没有当地户口,如果在这里办学,就等于承认了他们的合法身份,那么就会拖县里“普九”教育的后腿。新疆巩留县政府的这种做法值得我们深思。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随父母亲进城的流动人口子女近2000万。他们当中的辍学失学率己高达9.3%,近半数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并且绝大部分是农民工子女。根据对北京、深圳、武汉、成都等9个大城市的调查,在已入学流动人口子女中,近20%的9周岁儿童还在上小学一、二年级;已过小学毕业年龄段的流动人口子女还在小学就读的占31%,14岁的占10%,12至14周岁的流动人口子女60%己成为童工。这表明农民工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失学、辍学问题已到了令人担忧的程度。

孩子在失学后面临的情况是很糟糕的,产生的后果是很严重的。首先,孩子们生活环境很差,许多失学的孩子聚在一起,年纪很小又缺乏鉴别能力,极易被社会不良风气所影响,甚至有可能很小就走上犯罪的道路。如在迁移者聚居的地方,往往居住条件都特别差,容易滋生偷盗现象,而这些刚懂事又不懂事的孩子很可能成为作案者。许多孩子在失学后只得留在家里,或者照顾家庭、或者在外帮助父母作事情,或者自己出去找事干,女孩子可能就会干一些类似洗衣服的工作,这实际上是在把这些孩子推向社会的最底层,使他们变成无知识文化的“新一代文盲”。

4.转移人口在中考和高考中受到不公平对待

(1)初中毕业即辍学

(据新华网上海站2008年2月18日报道)马上就要开学了,上海的初三学生都在为考上一所好的高中而跃跃欲试。但是在这座城市里,同样正在读初三的另外一个庞大的群体,却愁眉不展,不知道他们的高中在哪里。因为,他们是农民工的孩子。

经过各级政府几年来不懈的努力,农民工子女已经能够在城市里放下一张平稳的书桌。在上海等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女正在陆续享受与城市户籍学生同等待遇,但是,按照现行政策规定,农民工子女在九年义务教育期后必须回原籍升学。对于很多生在城市、长在城市但是没有取得城市户籍的农民工第二代来说,初中毕业,往往就意味着辍学。

农民工子女初中毕业后怎么办?无论对城市还是对农民工来说,都是一个日益沉重的话题。

从江苏启东农村来上海打工的张雄伟经过21年奋斗,成为高级技师,收入不菲,身上还有很多第一:上海建工集团第一个入党的农民工、上海市第一批农民工劳模。日前,他又光荣当选上海市第一批农民工人大代表。但是,纵然已有相当声誉,他也无法解决女儿在上海初中毕业后读高中的难题。因此,张雄伟宁肯选择长时间的两地分居,受相思煎熬之苦,也要让女儿在农村老家读初中。  在上海,有400多万像张雄伟这样的农民工,其中不少人的孩子生在上海、长在上海,有些人甚至根本没有回过农村老家。虽然很多孩子初中学习优秀,但薄薄一纸城市户籍,无情地横在他们与上海高中之间,无法逾越。

“这些孩子从小亲近城市文化,习惯了城市便利生活,但因政策上的原因不能在上海进行高中阶段的教育,并且由于他们的父母在上海务工也无法送他们返回原籍读书,这样他们就会无学可上,无业可就,只能终日游荡在社区,甚至产生危害社会治安的事件。”张雄伟忧心忡忡地说。

共青团上海市委、上海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的一项调查显示,初中毕业后,有约一半的来上海农民工子女留沪跟随父母一起经商、帮工,或进入成人中专、技校或其他中等学校就读,另有一半来沪务工人员子女散落在社会之中,处于就学就业两难境地。

据2007年上海市教育部门统计,截止到2007年9月,上海接受义务教育的外来流动人口子女近38万人,其中初中阶段8万多人。

“农民工进入城市打工已有近20年历史,现在全国已有上亿农民工,在城市出生、成长但不能取得城市户籍的农民工子女,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像上海,不少农民工子女都是生在上海、长在上海,但是初中毕业后,按规定他们必须回农村原籍就读,实际上,他们基本上都不会回去读高中,只能辍学在家。”上海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赵建德说。

赵建德表示,农民工子女与父辈有很大的区别,“他们往往缺乏父辈吃苦耐劳的精神,但由于上不了大学,这个群体日后很难找到好的工作,还是跟父辈一样当农民工,很难融入主流社会,心态难免失衡。”

他认为,如果他们考上大学,命运就会改变。但是,无法上高中,又怎么能考大学呢?

(2)“高中向农民工子女开放,非常困难”

最近公布的上海市中招办对2008年中招报名条件作了一些调整,增加了父母一方原属上海市常住户口的上海市应届初中毕业生、地市级及以上政府驻沪办事机构有关工作人员子女(须为上海市应届初中毕业生)可以参加上海中考,此外,来上海投资的台湾人士子女、港澳和华侨子女及外籍学生,由原允许报考普通高中学校调整为可报考上海市高中阶段各类学校。

上海教育界诸多人士认为,上述能够参加上海中考的人数较少,目前上海高中对数量庞大的农民工子女开放,条件还不成熟。

“目前高中教育可以给农民工子女留一个小口子,即学校有权推荐特优学生一至二名学生,经考察合格进入高中学习,为优秀学生提供一条发展的道路。”金山区蒙山中学名誉校长、上海市人大代表周纪平说,他多年研究农民工子女教育,呼吁教育公平,但他同时认为,目前高中教育暂不宜全面开放。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非常希望城市高中能够向农民工子女开放;但是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尤其是从政府资源来看,城市高中目前向农民工子女开放,非常困难。”上海市人大代表、嘉定区教育局副局长朱芳说。嘉定区地处上海远郊,50余万户籍人口,但外来人口已超过70万。

教育界人士认为,假如农民工子女在上海读高中,会遇到各种现实的问题:例如,上海高考有自己的试卷,全国其他一些省市高考或考全国卷,或考地方卷,农民工子女在上海读高中,教材是一个大问题;又如,按规定,应到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这以后也是一大问题。但是,最大的问题,还是财政这一块如何解决。  “教育经费都是按户籍下拨,比如一个安徽籍农民工的孩子在上海读书,但这个孩子的教育经费是下拨到安徽的。”朱芳说,解决农民工子女读高中的问题,要小步走,政府要有一个超前规划,而且是以全国一盘棋的思路来做这件事,否则,只是靠一个城市的自觉行为,难以进行。

朱芳认为,在全国步调不一致的情况下,上海高中这个口子目前还不能开,否则,大家都涌到上海来读高中怎么办?

2008年3月11日《教育时报》发文——《农民工子女:我的高中在哪里?》

3月5日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首次当选的3位农民工代表引起广泛关注,他们提出的农民工子女无法在流入地参加中考、高考的议案更是引发热议。

......

现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农民工子女不能在流入地就读高中,不只是一个孤立的教育问题。一位网友认为:“在就地读高中难问题的背后,蕴藏着中国未来社会的风险——一部分二代移民可能因为受教育权的不平等而被边缘化,并有可能成为未来城市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受户籍和考试制度所限,问题解决尚需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