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食中还有馄、烤、煎、蒸等制食品。
馄锅馍:原先是突厥人用火灰等埋烤的食品之一,撒拉族先民迁徙循化定居时所带来,一直传承到现在,成为撒拉族很有特色的烤制食品之一。做法是将发面揉好,放进直径约20厘米烧热的带盖铁锅内,然后将铁锅埋入灶口或炕洞的火灰堆中,约5分钟反转一下铁锅位置,大约焖20分钟即可食用。
大盘饼:是一种烤制的面食。制作时,先将发面上放入少许的碱面揉匀,压平,埋入烧麦灰的土块里,待2~3小时后,取出大盘饼拂去饼上的灰土即可食。此种饼厚5~8厘米,直径30~50厘米,吃起来又脆又香,是待客和馈赠亲友的上乘食品。
包谷疙瘩:是撒拉族传统的馄制食品。做法是把烫好的玉米面捏成婴儿拳头般大的球体,而后入锅与土豆块、白菜片等馄熟后即可食之。
韭饼:是一种烤制食品。制作时先将韭菜洗净,切碎放入盆内,与青盐、清油、花椒搅匀,然后把韭菜馅子放到案板上那圆而薄的面块上,叠起面块做成半圆形,压平边沿,放到锅里烤,烤熟后取出切成块片即可食。
地锅锅土豆:是撒拉族儿童尤为喜爱的传统美食之一,不用任何灶具便可制成。其制作方法很别致,虽然类似做锟锅馍,却是一种很诱人的食品。制作时,孩子们先把刚从犁过土豆地的土块间捡起不大不小的十几个土豆,走到地头堆在一起,然后在地边上挖一个小圆坑,俗称“地锅”。坑顶周围垒起干土块,形成宝塔状的小窖,接下来在小窖一旁往下切一面,从中横挖一穹形小洞与小坑底部连通,再生火烧垒起的土块。等土块烧红后,封住坑的偏洞口,取掉最上面烧红的土块,往坑里放进洋芋的同时,把烧红的土块也一起放进。土坑填平后,上面用热土轻轻压上,得用土块的热气来烙烤。当土缝中散出热气香味时,扒土取出,吹尽焦熟土豆上的灰土,这就是色黄壳脆、内软如绵、黄白相间、清香扑鼻、酥松可口,带有一丝浓浓土香味的地锅锅土豆。
发面疙瘩:将发面倒在案板的面粉上,掺入少许碱面,揉好后做成豌豆般大小的面丁,一边生火。锅加热后,倒入少量的清油与蒜、花菜爆炒。随后锅中倒水,水烧开后再放入面丁,熬上几分钟后用勺子捞上碗,上面放一些辣椒粉、蒜泥、咸韭菜等方可食用。
蒸饼:是一种蒸制的面食。制作时,先将发面倒在案板的面粉上,放入少许碱面,揉匀,分成拳头般大小的数个面团,然后手拿一个面团压平,撒香料粉(姜黄或),卷起竖立压平放到蒸箅。接下来,把蒸箅放到开水锅里蒸熟即可。
素盘:是一种蒸制的面食。制作时,先将发面倒在案板的面粉上,放入少许碱面,揉匀,分成拳头般大小的数个面团,然后手拿一个面团压平,撒香料粉(姜黄或),卷起竖立作宝塔状放入大锅里蒸上1小时左右取出晾凉。此种馍有圆顶帽般大小,像蓓蕾初绽的白牡丹。每逢哪家有喜事(婚礼或生孩子),亲戚家的妇女们带上素盘馍(一般3~4个),提上栲栳上门贺喜。
馒头:是撒拉人常吃的一种蒸制面食。按农作物品种,可分小麦面馒头、青稞面馒头、玉米面馒头、荞麦面馒头等。按制作方法,可分花卷、道把子等。
响阿:是一种蒸制的面食。制作时,先将芽面加开水和清油搅匀,成稀糊状,倒上碗,放到锅里蒸熟即可食。
窝窝头:亦称黑馍馍,是撒拉族传统的一种美食。在制作时,先把糜面放在案板上,用开水搅拌,做成小碗的形状,倒扣放在蒸笼里,蒸熟后取出可食用。
包子:是撒拉人招待客人的一种蒸制面食,一般分为两大类,即菜包和糖包,由于其内馅儿不同,因此说法不一。菜包有白萝卜包子、胡萝卜包子、南瓜包子、韭菜包子、土豆包子等;糖包有白糖包子、黑糖包子等。比如,蒸制萝卜包子时,先将萝卜洗净,擦成条,再放入锅内煮熟,待捞出后挤出水分,切碎后放在盆内,与事先炒好的肉丝和葱搅匀做成馅儿,放进面块内,四周搐成一圈,封口蒸熟即可。
(二)小吃类
在饮食中,小吃用料讲究,做法精细,品种繁多。撒拉族的小吃有炒面、甜醅、羊杂碎、牙尔玛等,尤为炒面很有特色。炒面是突厥民族的传统食品。它是用炒麦或芽麦磨成的粉,也有炒麦配以各种果干、芝麻,磨成甜炒面。吃法可以吃或用开水搅拌吃,是最佳的旅游食品。
(三)饮料类
撒拉族的主要饮料为茶。平时,撒拉人一般喝清茶或是用炒麦熬成麦茯茶。老人喜欢喝酥油茶或牛奶茶。要是婚情嫁节,以盖碗茶待客。
中国饮茶习俗源远流长。有“点茶”“斟茶”“品茶”等法,很多礼尚往来、社会活动以茶为题,称为“茶宴”。唐宋以后,饮茶场比比皆是,如茶亭、茶坊、茶会、茶馆、茶楼、茶座、茶庄等。宋元时期,中原有饮甜茶的习俗,女儿出嫁时,有荔枝、桂圆、蜜枣泡茶的习俗。循化自古属河州,河州是茶马互市的市场,来自四川、湖南、陕西的茶叶也在此交易;同时,传入各种茶俗,如四川人嗜好上茶馆喝盖碗茶,摆龙门阵,这种饮茶法被回族、撒拉族人学到手,并加以发展,在千家万户开花结果,发扬光大。饮茶不仅解渴、提神、助食、解毒、益思,而且是一种艺术享受,是养生养性的食粮,撒拉族的茶文化无疑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贡献。
麦茶:将麦粒在锅里炒成焦熟,然后在石槽里用石杵捣成碎颗粒。饮用时,水、碎炒麦、食盐、杏仁、茯茶等掺和后倒在罐里熬煮,待茶水变为咖啡色后,即可饮之,茶味清香、醇浓,有开胃、健脾等功效。
清茶:不加任何配料,直接将茯茶上掺入一点青盐后,在开水里熬上一阵饮用的茶,主要用产于湖南等地的紧压茯茶,也叫茯砖茶。唐代起吐蕃与唐茶马互市,河州一带为茶马交易市场之一,明清时期,撒拉族为招领茶马中的19族之一。长期以来,茶不仅成为撒拉人不能离开的生活必需品,而且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一种文化物,婚丧以及日常礼俗中都离不开它,婚事中有定茶、彩礼茶、阿舅茶等。丧事中有施舍茶等。平时亲朋好友互访时也以茶为赠物。
奶茶:是游牧民族的传统饮料,撒拉族先民定居循化后,就吸收了当地藏族喝酥油茶的习俗,经世代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具撒拉族风味的奶茶。制作时,先把茯茶、牛奶、核桃仁等配食盐、花椒等作料,后将盛牛奶的陶器放到生火的火盆上,待烧开后香味扑鼻时取出,倒在沙碗里饮之。这种奶茶不仅是待客的高级饮料,而且也适合老弱者饮之,同时也具有滋补大脑和清热解暑等功能。
盖碗茶:是撒拉人饮麦茶、清茶、奶茶的发展,始于清代,因茶具是茶碗、碗盖和掌盘为一套碗子而得名,俗称“三炮台”。撒拉人饮盖碗茶(俗称“刮碗子”)很有讲究,茶叶要鲜而色正,讲究配以桂圆、冰糖、核桃仁、杏干、葡萄干、枸杞等,茶具要精巧雅致,尤以雕有花草阁亭的青瓷为佳;讲究水洁而无染,以泉水为好;烧水的器具以铜壶为贵。总之,盖碗茶味甜可口沁人心脾,是婚庆佳节上招待贵客的上乘饮料。
酸菜汤:是过去的撒拉人消暑去火的自制饮料,具有消暑解火之功能。具体做法是,首先在罐里放好酸菜酶,再把洗净切好的白菜、萝卜、芹菜等煮熟,并少放面水,一同倒入罐内,封好罐盖,蒙上3~4天后解盖即可食用。
(四)肉食类
撒拉族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严格遵守《古兰经》所规定的禁律,不吃自死物、血液、猪肉等。主要食用牛、羊、骆驼、鸡、鱼等肉类。撒拉族长期兼营家畜,周边又与牧区毗连,为此,其肉类食物有碗菜、手抓羊肉、肥肠等,颇具突厥传统和高原风味。
碗菜:亦称烩菜,用料为肉块、土豆、萝卜块等,并加粉条少许。
手抓羊肉:是撒拉族人最喜欢吃的肉食品。煮羊肉,最好吃的部位是羊肋巴和羊背部分,煮时将羊肉剁成手掌大小的条块,放上花椒、盐等调料,煮熟后捞到盘里,用手撕或咬着吃。
肥肠:它是用羊肉做成的独特食品,可入席。具体制法是将刚宰的羊大肠洗净备用,洗净肝、肺、心、肾等,切碎后拌入姜、花椒粉、盐、葱末等,掺面粉,拌匀作馅,灌入肠内两端扎口,下锅煮熟后捞出。
(五)蔬菜类
过去的撒拉人生活艰苦,大部分人吃不上菜,只是少数人在自家的后院里种一些白菜和萝卜。但是到了秋后,几乎每家每户都要腌菜,所腌的菜有韭菜、大白菜、花菜等,以备过冬食之。
咸韭菜:具体腌法是先将韭菜洗净,晾干,然后切段,拌上食盐,装入罐内,其上压一块石头,过一周后即可取出食之。
酸白菜:具体腌法是先将白菜除根,每棵白菜切成两半或四半,洗净后即可装入缸内。装上一层,其上面撒粗食盐一把,花椒颗粒半把及一些干红辣椒片。后再装一层白菜,其上再撒同样的作料,以此类推。待装满后,压上大石头,盖上缸盖,过半个月后,即可食酸白菜。
酸花菜:具体腌法是先将芹菜、胡萝卜、葱、辣椒、大头菜等洗净,有的切丁,有的切片,有的切段,随后混合起来,拌上粗食盐,装入缸内,压上石头,盖上缸盖。过十几天后,即可食之。酸辣适中,色香味俱全,使人百吃不厌,食欲大增。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的发展,撒拉族的饮食也在不断地改善,尤其是近几年来,撒拉族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饮食品种越来越趋于多样化,以蔬菜、果类为主,面食为辅。面食除了馓子、油香、锟锅馍、碎饭、凉面等传统面食外,有花卷、馒头、饺子、米饭、臊子面、麻辣烫、拉面、干拌面、炮仗面、烙饼等。肉食类除了牛、羊、鸡肉等传统肉食外,有虾、鱼、兔子肉、鸽子肉等。蔬菜类样式繁多,日常菜食主要有爆炒土豆、虎皮辣子、瓠瓜炒肉、凉拌西红柿、凉拌萝卜、凉拌黄瓜等,若逢喜庆佳节,上桌的还有高档菜食,如羊肉脯茄、凉拌发菜、杏仁玉米等。饮料类除饮用清茶、盖碗茶外,习惯喝咖啡、酸奶、奶茶、果汁、酥油茶、矿泉水等。此外,现代的撒拉人,喜欢吃瓜果,如西瓜、甜瓜、苹果、冬果、梨、杏、葡萄、香蕉、桃子等。大部分人,一到秋收,买上1~2筐苹果、橘子在家贮藏,以备冬天食之。
关于撒拉族的饮食,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做了大量的介绍和研究,其中着名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于1987年实地考察撒拉族聚居区循化,体验撒拉族饮食文化后写成的一篇题为《撒拉菜单》的文章最为独特,他从一个“他者”的角度和民族学家的眼光观察、见识了撒拉族的饮食文化,与本民族学者的阐述结合起来,可谓相得益彰。费老说:“今年八月十五日,我从青海的西宁动身去甘肃的临夏,路过两省边界上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住两宿。该县负责同志热情地用撒拉族通行饭菜招待我们。品尝之后,我想到《中国烹饪》的读者未必有此机会。当时记下了餐单,回来写此简报。”
入席前,桌上已摆满了六盘干果糖食,其中有来自远地的红枣、核桃、葡萄干、杏脯、糖、花生。刚坐下,穿着民族服装的服务员为各人端上了一个盖碗,并向碗里冲上滚烫的开水。这叫“碗茶”。碗上有盖,碗底有托的细瓷碗,我幼年时在苏南家乡早就见过。这是过节过年时,或有贵客上门时才用的茶具。在京戏舞台上也有时可以见到,知县老爷一抬盖碗,就表示送客,来人不得久留了。我家乡招待贵客的盖碗里只有茶叶,而撒拉族却加上了三四颗连壳的桂圆,还有一块冰糖。茶叶、桂圆、冰糖都不是西北土产。这种碗茶有过外号叫“三炮台”,我问了一些人,仍不得其解。“三炮台”不但通行于撒拉族,在甘肃、青海农村里很普及。我每到一家农户,刚坐定,总能享受到这又香又甜的清茶。看来是从汉区引进的待客礼俗。只看这种瓷器就绝不会是牧区土货,何况其中的桂圆每年都得大量从福建运来。古人说“礼失求之野”,也许是文化传播的规律。用现代语言说,这也是地域间的“时间差”。
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禁烟酒,所以席间以茶代酒,对我不善喝酒、又怕闹酒的人特别惬意。尤其是手边的碗茶,终席不离,而且不断加水加温,对油咸并重的荤腥颇有调剂、润喉的作用。接着端上了一大盘“馓子”。馓子是油炸面条的一种。油条可说是全国通行的群众性食品。我的家乡称“油炸桧”,相传是老百姓痛恨秦桧这个奸臣,把面粉捏成他的模样,放在油锅里煎,用以泄愤。“馓子”没有我家乡的油条那样粗,而是只有筷子那样细的条条,绕成一束煎成。面粉里加上鸡蛋和花椒水,煎成的细条条。既松又脆。
接着馓子上桌的是“碗菜”。这道菜的碗是普通的大口碗。碗里是一种糊,由羊肉、大白菜、土豆、粉丝煮成。这是典型的农牧结合品。牧区一般不种蔬菜,也不长土豆。主要的原因是在游牧时代,牧民逐水草而居,不能有较长时间守住一片土地。现在部分牧民已经定居或半定居,他们在定居的地方都已圈上一片土地种起蔬菜来了,逐步走上牧农结合的道路。我看这是牧业发展的方向,不但牧区可以种蔬菜给人吃,而且可以种精饲料来喂牲畜,发展为牧业服务的农业。这道“碗菜”给我的启发不少。其实,碗菜里多加些水,由糊变成汤,就成了苏式大菜里的“罗宋汤”,也是赫鲁晓夫的“土豆烧牛肉”了。这是中亚的特产,说不定这“碗菜”还是赶骆驼东来的那伙撒拉先人们遗下来的传统菜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