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奄古日拱北”和“阿米夏吾”之所以颇负盛名,是因为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撒拉族、回族和藏族群众中有一个共同的神奇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来吾滩的地方,这里水草丰满、森林茂密,有一天,有个牧羊藏族小伙子看见一匹骏马,前蹄踩在黄河北岸,后蹄蹬在南岸,一位白发白须的老人,头戴白巾身着白袍,骑在马背上手提汤瓶,侧身从黄河舀水。尔后白马一耸身四脚落在南岸瞬间消失,而老人却手提汤瓶朝南向一条山沟缓缓走去。
正在放牧的小伙子见此情景又惊又喜,急忙朝白衣老人走去的方向紧追不舍。老人见有人跟随,便转身问小伙子:“你为何要跟着我呢?”小伙子反问:“你要到哪里去?”老人说:“你回去把羊看好,小心被狼吃掉……”眼看小伙子执意要跟随,便对他说:“那好吧,你干脆替我办件好事,你到盐碱滩(撒拉语:乔汗都斯)给我叫几个老人到这里,告诉他们说有个头缠白戴斯塔尔,身穿白袷木袈(撒拉语:长袍)的老人叫他们来一趟来吾滩,说有事相告。”小伙子说他的羊没人看管,老人说:“放心吧,你的羊一只也不会少。”小伙子一溜烟跑到盐碱滩,找到几位撒拉老人,向他们详细说明了来历。者麻提(阿拉伯语:大众)头人们认为这可能是舍伊亥(长老、贤者)的显迹。经商量决定派十几个强壮的人由小伙子带路上了山。
当他们走得气喘吁吁路断径绝时,突然发现左面山间有条弯弯曲曲的小道通往山顶。他们顺道缓缓而上,再盘旋72个弯子终于到达来吾山下,却看不见老人,只见那小伙子的羊群在一座平坦处悠闲地在一起卧着,周围有5只白狼转悠看护着羊群。人们很是惊讶,小伙子失声痛哭,认为这些狼吃掉了他的羊,等点清了数目发现羊1只也没少,5只狼瞬间消失。
人们又惊又喜,都认为这是贤人所施的法术,大家顾不上休息便分头寻找舍伊亥(当年5只狼看护羊群的地点,现已被水库淹没)。他们四处寻找没找到白衣老人,这时夜幕降临,他们也只好在黄河岸边沙窝子里过夜了。半夜突然刮起一阵大风,把他们的帐篷和用3块石头支起的锅灶全部掀翻在地。第二天清晨,他们在沙地上发现有数尺长的大脚印顺着西南方向朝山坡走去。这恰好与藏族牧羊小伙子所说的方向是一致的。于是大家顺着脚印方向经过一段小路拐进了一个石头窝,再也无路可走了。他们再次向石崖攀岩寻找,当爬过一道山梁时却闻到一股沁人肺腑的芳香,大家认为这里可能是舍伊亥落脚过夜的地方,便决定选择这块地方修了个简易拱北以作纪念。
此后,前来拱北朝拜的人逐年增多。约在光绪末年,在拱北左下方依山修建了3间过亭廊桥,供朝拜者静修瞻仰之用,后经几次修缮,现已形成造型美观、攀岩方便的朝拜之地。每年4月15日前后,来参拜的穆斯林群众络绎不绝。藏族群众来此主要是祈求神灵保佑,或消除病灾、或赐予儿女,有的干脆把有病的亲人或小孩带到这里,在阿米夏吾神灵前祈祷和许愿后改名换姓,因而凡是名前冠有“夏吾”二字的如夏吾才让、夏吾东智、夏吾加、夏吾吉等,都与朝拜阿米夏吾有关。
在来吾滩离村不到200米处,有一块几十吨重的巨石,由中间劈成两半。据说藏族群众和高僧经过此地也都下马磕头后前行;撒拉族和回族的部分穆斯林接都哇(祈祷词)然后才走。据来吾滩老牧人讲,从前有一位藏族大力士和撒拉族“都哇持”(念祷词显奇迹者)偶尔在此相遇,俩人各施其能、互不相让。藏族大力士一把将这块石头从北面山坡搬过来堵住了“都哇持”的去路;“都哇持”也毫不示弱,口中念念有词,用手中的拐杖一指,将大石劈成两半,人从中而过。为了纪念大力士和“都哇持”,藏族同胞到此烧香,撒拉族同胞到此接都哇,然后再到奄古日拱北朝拜。在来吾滩的北面有堆碎石玛尼堆,这便是当年舍伊亥指使狼群守护羊群的地方。藏族同胞来到这里后先要煨桑念经,以表达虔诚之心,而后祈求神灵牛羊壮大,家人平安。可惜由于公伯峡电站水库蓄水,使这片圣洁之地沉睡于汪洋之底,难以辨别确切位置。
奄古日拱北建置于山崖的半腰上,从谷底沿山路径两小时左右的爬行才能到达拱北亭。
拱北亭呈八卦,高约5米,并用铁链系在悬崖上。亭顶呈葫芦状,像古代勇士的头盔。八角亭角,像一根根展翅欲飞的天鹅长颈,亭内正中是“舍海”(伊斯兰贤者)的墓庐,上盖印有经文的多层幔幛,周围番烟袅起,回绕升空,若逢每年农历四月十五前后,来此地拜谒的穆斯林和藏族信徒更是络绎不绝。凭栏俯视,是呈庙宇状的横架三间卷棚式过亭,供信徒礼拜静修之用。再极目远眺,可见峡谷间那深绿色的一望无际的水库。湖上游艇在行驶,像一片叶,此时,切斜面的坝面上,水在闸门的外边形成几朵很大的牡丹花形的白色浪花,发出千万惊雷翻滚沸腾的轰鸣,冲起的浪花比岸上的山头还高,是激流,是浓雾,旋卷在一起,浩浩荡荡,汹涌澎湃,远去、远去、再远去。
在离拱北过亭往上攀崖约30米处,有一狭窄的石缝人称“善恶缝”,藏语称“阳槽石”,长约6米,宽约25厘米,石面上凹凸不平。曾有人说,此缝蹊跷,好人再胖也能顺利通过,坏人再瘦也过不去,甚至也可能夹在中间进退两难。继续爬行,路已穷尽,满眼只有突兀的山石,攀着悬崖峭壁,借助铁链,时而匍匐前进,时而以臂攀崖,忽见两脚悬空,头晕目眩,侧看两旁渊壑,冥不见底,云从身上掠过,真是险象环生。经过曲曲折折,才登山崖之巅。
十六、马尔坡拱北
从循化县城往东行进13公里到清水乡马尔坡村时,看见东面的山巅上耸立着一座明清时期的建筑物,那就是马尔坡拱北,对这个先贤的拱北,在当地民间流传着这样一段神奇的传说:很早以前,有一位传教士牵着一条哈巴狗从阿拉伯出发,越过千山万水,走到中国的青海境内,当他来到孟达山岭,遇上一帮强盗,不仅抢走了他的钱财,还割下了头,那个传教士的头顺着山坡一直滚到山下。哈巴狗看见主人被害,就急忙下山到庄子里喊人,小狗先到了河东清真寺,当时人们正在做礼拜,小狗喊叫了几声,不但没人应声反而把它赶出了清真寺,小狗又跑到了河西阿什匠清真寺,连连叫了几声,可是刚做完礼拜的人们又把它赶出了寺外,小狗最后跑到了田盖清真寺,人们刚做完礼拜往回走,小狗像疯了似的“汪汪”叫起来,人们一看这情景感到很奇怪,准备把它赶走,这时寺里的阿訇出来挡住打狗的人们说:“哎,不要打,这小狗急成这样,说不定发生什么要紧的事。”于是,众人跟着小狗去看看究竟。
就这样,小狗一直把人们领到马尔坡山下,人们看见一个人头落在地上,正商量时,突然,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雷雨阵阵,过了一会儿,雨过天晴,从那人头的地方出了一道耀人的彩虹,那彩虹的一头一直通到了马尔坡山顶,倏地,传教士的头也不见了,人们随着彩虹爬上山顶时,只见那落地的头好端端地长在传教士的尸体上。那小狗卧倒在地永远地闭上了双眼。在场的人们看到这情景都惊呆了,阿訇坐在地上晕晕乎乎地做了梦,梦见那亡者给阿訇说了他的身世,醒来后,他把梦中的事告诉了众人,众人这才明白,这亡人不是普通人,而是一个“舍海”。事后,大家把他的尸体埋葬在马尔坡山顶上,还给他修了一座拱北,把“舍海”的哈巴狗也埋在拱北的旁边。”
典雅秀美的拱北坐北朝南,形制为尖顶八卦亭,高约12米,雕砖压脊,每角背上雕一象鼻子和凤爪形象,斗拱、椽梁、颜坊、雀替、楣子、花牙子均施彩绘,檐面上装饰山水、花草、纹样等形象,构图饱满,色彩浓艳,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壁面为砖混结构,上下沿也雕饰二方连续的纹样,中间部分雕刻翠竹、寒松等植物图案,造型典雅。有一壁面开拱形木制彩门,内有传教士陵墓。陵墓为穹隆顶,长形、青砖砌成,上面覆盖多层绘有经文的幛子,每逢夏季有很多信徒来这里拜谒瞻仰,纪念舍海。
十七、苏四十三故居
位于循化县街子乡古及来村,已毁,现存遗址。现存的故居遗址约占地1.2亩,南、北、西面是高约6米的残垣,均用夯土筑成。墙基厚约1.5米,西墙长约25米,依旁矗立一棵古核桃树。院内杂草丛生,其间生长着几棵果树,据当地老人们讲:苏四十三的故居在当时情况下,在整个街子地区的民宅中属于最豪华气派的,房屋层层叠起,用料粗壮,木雕工艺精湛。
据史料记载,撒拉族反清首领苏四十三清雍正七年(1729年)生于该村的一个外来户人家,祖籍甘肃临夏。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拜马明心为师,信奉新教,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新教、老教发生了冲突,马明心被官府逐出循化。之后,苏四十三等继续传播新教,新教继续发展,形成了“新教反盛于老教”的局面。
新教的迅速传播引起了老教首领的反对,新老教之争愈演愈烈,最后因官府处置不当,教派纷争发展成为民族起义。苏四十三领导新教群众,不但攻占河州,还进攻兰州,后与清军的作战中英勇牺牲,时年53岁。苏四十三作为民族起义领袖和民族英雄受到当地民众的尊敬,其故居也成了名胜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