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是牧草收割时节,草原上遍布着忙于割草的牧民。现在牧民割草都是机械化作业,效率很高。割下来晒干的牧草就垛在草原上,随用随取,当然也有运回牧场集中保存的。据牧民们介绍,牧草收割是牧区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十分讲究。它的作业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当年收获干草的数量和质量,而且也间接影响草地以后的肥力。牧民的天然割草地按其利用情况分为三种:一是固定割草地:每年进行割草,割得比较彻底,常采用大片“割光头”的打草方法。这类草地的自然及经济性比较优越,但由于连年打草和管理不当,或多或少都有些退化。二是不固定割草地:不连年割草,有的隔一年割一次,有的隔二年割二至三次,情况不一。这类草地由于有停割休闲年份,牧草有恢复机会,一般退化现象不明显。三是临时割草地:一般是非正式割草地,在降雨充足的年份可进行割草。这类草地不稳定,面积也不大。
呼伦贝尔草原的土壤为栗钙土,适宜白蘑菇的生长。这种白蘑菇肉厚味美,气香鲜嫩,驰名中外。据考证,呼伦贝尔草原是蒙古族的发祥地。《旧唐书》记载了蒙古人的先民“蒙兀室韦”在额尔古纳河东岸密林中活动,并从这里逐步向西部草原迁移。至公元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诸部落以后,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生活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大部分是蒙古族。
何处是京津沙尘暴的源头
据说2002年3月20日的那场强沙尘暴有一个名称:“东北亚沙尘”,因为它起源于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在蒙古国得到加强,在中国再度加强,最后袭卷过朝鲜、韩国和日本。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沙尘暴项目组的描述,每年冬春季影响中国的沙尘暴来自境外的蒙古国和境内的内蒙古,它们沿着北路、西北路和西路三条路径,向中国纵深漂移。
从总体上讲,环保总局进行多年沙尘暴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袭击我国华北、华东地区的沙尘暴约有一半来自蒙古国。此项研究结论也获得了美国、日本等国科学家的认可。
不过,一些科学家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位于兰州的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所是国内最早从事沙尘暴研究的单位之一。该所的屈建军研究员说,当沙尘暴刮起来的时候,冷空气肯定是从西伯利亚来的,但其中输送的物质成分比较复杂,仅凭卫星、气象观测的结果,恐怕不能就认定中国沙尘暴有一半都是来自蒙古国。中国林科院研究员慈龙骏告诉记者,沙尘的粒径不同,其移动方式和距离也不同。粒径大的比较重,多沿地表滚动,移动距离小;粒径小的比较轻,多在高空运动,移动距离大。沙尘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要看风力大小、气流方向等,很难讲清楚哪个地方来的沙尘所占百分比是多少。
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沙尘多源于境外,而沙尘的输入量主要来自国内。常常是在蒙古国境内发生的沙尘暴规模和沙尘量并不是很大,但越过中蒙边境之后,由于内蒙古地区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等原因,沙尘暴很快得到加强。
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韩同林说,影响京津地区的沙尘暴有相当的比例是尘暴,而内蒙古的一些沙地、草原上的干涸湖泊是尘暴的主要发源地。“2002年8月,我们在浑善达克沙地的调查发现,对影响京津地区的尘暴的源头,即沙地中的一些干湖泊,缺乏有针对性的治理,在人、财力投入方面明显不足。”实际上,退化草地通过禁牧、延迟放牧或轮牧等手段是可以治理恢复的,而干湖的治理则是个不好克服但又必须解决的难点。
“现在草原一年比一年糟糕,脚下的土只有薄薄一层,踩下去,就是沙子。”挖发菜、挖甘草和饲养山羊是引起草原退化的三大恶因,尤其是饲养山羊。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兴起的羊绒产业使内蒙古地区的山羊饲养量剧增。山羊不但吃草,而且吃草根,山羊过牧对草原的破坏是毁灭性的。另外,过牧也使得羊、骆驼喜食的牧草资源迅速衰竭,取而代之的是劣质牧草和所谓的“毒草”。
中科院建立的草原生态示范区正位于沙尘肆虐的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由于坚持延迟放牧、划区轮牧结合人工栽植地等措施,在连年遭遇大旱和蝗灾的情况下,示范区内的草地平均亩产干草仍然从治理前的20公斤以下提高到60公斤以上,流动沙丘前沿地带也基本得到控制。
示范区综合利用了多项技术,例如,引进中科院遗传所的高产青贮玉米品种,使用上海一家公司的保水剂等等,使得青贮饲料的亩产达到7000公斤之多。不过,科学家们强调,防沙治沙最关键的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管理模式。事实上,很多退化草地可以自然恢复,围起来就够了,先进的科学治理只是辅助手段。
治理沙尘暴的根本是恢复植被、保护生态。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西南部大平原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沙尘暴(黑风暴),影响达十年之久。中国如今的沙尘暴和美国当时的情况相似,都是滥垦过牧引起的,不同的是在新、甘、蒙的一些地方,自然条件比当时的美国恶劣得多,很难自然恢复,怕是只能接受现实了。
达里诺尔湖白天鹅为什么这么多
达里诺尔湖是内蒙古四大内陆湖之一,被称为“百鸟乐园”,也享有我国第三大天鹅湖的美誉。位于贡格尔草原西南部,距离克旗政府所在地经棚镇90公里。达里诺尔汉译“像大海一样宽阔美丽的湖”,古称“鱼儿泺”、“捕鱼儿湖”、“答尔海子”等。湖周长百余公里,呈海马状,周围草地缓升,百里际天,仅东南角地势下沉,曼陀山斜横而出,视为屏障。达里诺尔湖还有岗更诺尔和多伦诺尔湖两个姊妹湖,亮子河、贡格尔河、沙里河宛若引线一样将三个湖泊穿在一起,形成面积238平方公里的高原湖区,总储水量达16亿立方米,最大水深13米。
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候鸟迁徙通道,也是候鸟重要的集散地之一。因此,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以保护珍稀鸟类及其赖以生存的湖泊、湿地、沙地、草原及林地等多样的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
现已查明在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有鸟类16目36科160种。在保护区内分布的国家重点动物中,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的鸟类物种多样性保护优先序列属A级—1的有:黑颧、丹顶鹤、白枕鹤、大鸨、玉带海雕、黄嘴白鹭等6种;属A级—2的有:灰鹤、蓑羽鹤、大天鹅等3种;属中国特有种B级的有:赤颈、小天鹅、鸢、雀鹰、白尾鹞、灰背隼、红角隼、黄爪隼、长耳号鸟等11种。
保护区的涉禽、游禽的种类和数量在珍稀鸟类中占绝对优势,每当春秋两季,都会有几千只大天鹅和几百只白枕鹤、灰鹤、蓑羽鹤等在此栖息,另外还有几十只大鸨在该地区栖息繁衍。那么为什么这些鸟类会集结于此呢?
回答很简单:“良禽择木而栖”。在《口北三厅志》中已记载“达里湖岛屿,为水禽聚集之所。”岛屿是因素之一,而更重要的是达里诺尔湖位于内蒙古高原,地势高,光照条件好,水面广阔,人烟稀少,其次湖域岛屿垒垒,不仅是当地鸟类栖息繁衍的良好场所,还是西伯利亚到中国东南沿海候鸟之重要繁殖地与歇脚地。
据说,在1985年春季的一天,有人目记此处的白天鹅有2300多只。这些白天鹅起若飘飘仙子,荡如晴天铺素,溅落游弋,造成一种高雅华贵的气氛,使人不由想起柴柯夫斯基的《天鹅湖》,因此达里湖被誉为“天鹅湖”。湖区游览观光,能感受到“百鸟争鸣,百禽起舞”的情景。
此外达里诺尔湖还以美丽的风光和富饶的物产闻名于世。正如清代诗人王枢所赞“中涵岛屿水平铺,绝妙禽鱼飞跃图,自古英雄勤远略,至今留保大日湖”。湖区盛产鲫鱼和当地俗称华子鱼的瓦氏雅罗鱼。这些鱼都以肉鲜味美名誉四方。传说当年康熙大帝幸临草原,从达里诺尔湖捕鱼后,又在草原上采集了白蘑、山花椒一起烹制,鲜香美味使康熙帝胃口大开,并说吃了这里的鱼,朕便不想天下的鱼了。回到京城后,仍念念不忘,以后又多次派人来捕鱼,飞马送入京城。的确,华子鱼鳞细肉丰,煎、炖、炸、烹味道鲜美。从传说到品尝全鱼宴,人人都说味美,但为什么呢?达里诺尔湖水质是苏达型半碱水质,而这些鱼都是耐碱性鱼类,加之湖水含有其他的成份,使这些鱼在湖里生活就添加了佐料。
这里的鱼全靠自然繁殖,勿需人工撒鱼苗。但据《克什克腾旗志》记载“相传清康熙用骆驼从黄河驮百条鲤鱼,放生于此。”从黄河至达里湖万千里路,康熙帝可谓用心良苦。但现在从清明到端午节前后,正是各类鱼产卵期,在这漫长的春季里,鱼群始终沿着牧草返青的河道溯流蜂拥而上,有时竟造成水流不畅。当地人说,手脚轻盈的人可以踩鱼背过河而不致落入水中。华子鱼有顶着冰凌产卵的习惯。《王国维遗书》上记载“每三、四月间,自达里诺尔湖溯河而上之鱼,堵塞河渠,殆无空隙,人马皆不能过,渔儿烁之名盖本于此。”足可见达里诺尔湖中的鱼之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