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发明人在申请专利时对于专利技术与专有技术存在一些模糊认识,不知道哪些内容应该写进专利申请文件中寻求专利的保护,哪些内容应作为专有技术予以保留。而发生在一些对外的许可贸易中,有的企业购回的设备是已经过了专利保护期的设备,却付出了高额的专利使用费;一些企业在技术引进工作中,只求得到设备,而忽视获得可实施的专有技术,使设备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由此给国家造成损失;有些企业甚至大搞“技术革新”,将进口的全自动控制设备改为半自动设备,降低了设备的精度和应有的功能。
从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和专利许可贸易的角度来看,现在还有必要对专利与专有技术的关系进行探讨。专利技术与专有技术的主要区别是:(1)专利受专利法保护。专利授权后,未经专利权人的同意或法律规定,任何人都无权实施其专利。而专有技术一般只能由专有技术持有人采取保密措施或在合同中使用保密条款来加以保护;(2)专利具有时间性,只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效。我国专利法规定:发明专利保护期限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保护期限10年。而专有技术没有法定的保护期,只要它未被泄漏或被更先进的技术所替代,就会受到实际上的保护;(3)专利是公开的技术。发明人或专利申请人在申请专利时,必须依照专利法的有关规定,在专利申请文件中对发明做出清楚、完整的描述和说明,并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准。按照专利法的规定,申请人就自己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除特殊的保密专利外,必须以向公众公开自己的专利技术为前提。也就是说,发明创造要想通过专利来保护,就得付出公开技术内容的代价。而专有技术则需要对其内容保密,一旦失密,就不再属于专有技术;(4)专利保护的范围,仅限于授予专利权的专利申请文件中权利要求所限定的内容,而专有技术所涵盖的技术内容范围更广,它不仅包括技术秘密,而且还涉及商业、经营管理和财务等方面的技巧、信息和经验;(5)专利与专有技术的关系。专利技术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法变为专有技术,而专有技术在符合专利法“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规定的情况下,可以申请并取得专利。
专有技术与专利同属工业技术,但经过法定行政程序审批的专利权显然比专有技术受到更强势的保护。这并不能说明对专有技术的保护一定要向专利权标准靠近。相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际贸易规模的日益扩大,专有技术在促进各国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专利权无法涵括的领域,留给了专有技术大有作为的空间。具体可从专利权如下特征分析:
(1)专利权的客体。不同国家对专利权的客体有不同的法律规定。如有的国家将植物新品种、不够发明专利条件的小发明作为专利权的客体,而我国则不能。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第二十七条第二款和第三款便明确列举了允许成员排除获得专利保护的产品和工艺有:①人类或动物的诊断医术、疗法和外科医术;②动植物工艺而非微生物;③植物和动物生产的重要生物工程而非非生物和微生物工程。我国《专利法》第二十五条也规定了不授予专利权的内容。
(2)时间性和地域性。时间性和地域性是专利权的法定特征。各国法律及国际条约均明确规定了专利权期限和适应范围。超过期限即进入公有领域,不再享受法律保护。而专有技术所有人则靠保密享有实际专有权,禁止他人非法获得该技术和禁止不正当竞争,往往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专利权保护期一般为20年,但专有技术的保护期可能很短,也可能是永久的,完全取决于权利人的保密程度。
(3)公开性。各国专利法均规定,申请专利的发明必须“充分公开”。专利与发明说明书相关联。而专有技术的商业价值恰恰在于其“秘密性”,即使有所公布,也不会像专利那样与某种明显的公开信息相联系。有的专有技术只是一种方法或功能的观念,难以具体物化为图纸、数据之类的“可视物”。但这正是专有技术的经济价值所在。
由此可见,专有技术是一种独立的技术形态,它与专利制度并行不悖,是有效保护技术发明创造的一种方式。它不会被专利制度取代,也不会由于专利制度的发展而受到削弱。专有技术与专利制度可以相互弥补各自所存在的制度缺陷,两者共同促进人类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3.对促进企业经营的作用
(1)专有技术是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现代市场经济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多企业所拥有的最重要的资产便是专有技术。因为专有技术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这种作用与企业的经营目标完全一致。过去人们习惯于把企业和物质形态的有形资产相联系,对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重视不够。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它们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可以说,当今世界上取得成功的跨国公司无一例外不是与他们拥有大量的专利、专有技术等技术型无形资产有关。把专有技术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一个重要因素已由一个全新的观念变成人们尤其是企业家们的共识。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就是利用专有技术成功经营的典范,松下电器公司之所以能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厂跃居日本第六大企业,生产的产品享誉世界,这与它成功地引进400多项专利有密切关系。1994年,美国“可口可乐”、“柯达”、“通用电器”以及瑞士的“雀巢”咖啡年销售额分别为132.4亿美元、205.8亿美元、651.36亿美元和390.6亿美元,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够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获得如此巨大的经济效益,是和它们实施名牌战略,利用专有技术征服人心、占领市场,尤其是占领发展中国家市场直接有关。1994年这些公司商标的价值经评定分别为359.50亿美元、100.20亿美元、57.10亿美元和115.49亿美元。
(2)专有技术是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
以专有技术投资入股开办企业是国际上的一种惯例,世界上许多国家对此都有明确规定。1993年底我国全国人大颁布的《公司法》中第二十四条和第八十条规定:公司的股东或发起人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在现实经济活动中,虽然我国企业经济体制改革正在不断深入,各种形式的产权交易行为,如合资经营、合作经营、股份经营以及收购和兼并等日趋活跃,但专有技术的价值尚未得到充分的体现,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专有技术价值流失的现象相当严重。究其原因:一是由于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禁锢了人们的头脑,使人们忽视了专有技术的作用;二是由于专有技术具有非实体性的特点,各种专有技术的性质不同,而且缺乏科学的价值认定标准,使人们无法通过某一客观实体感觉到专有技术的存在,甚至于对专有技术是否存在常抱有怀疑的态度;三是我国会计核算严格遵循历史成本和稳健性原则,对外购或自创的无形资产要求按实际购入成本或实际发生费用核算,而无形资产如专有技术成本本身所具有的缺陷决定了企业会计账面上核算的无形资产不仅在项目上微乎其微,在数额上也并不体现其真实价值,有的相差百倍甚至千倍。由此可见,提高无形资产意识、加强无形资产评估工作、改进无形资产核算方法极为必要。
(3)有利于激励技术创新,增进效益
专有技术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是能够为权利人带来收益的财产权。对这种财产权加以明确,予以合理的保护,一方面对权利人来说,保障了其因合法持有专有技术而支付的成本得到回应,使其能够合理地预见到所持专有技术通过应用、流通、转让所获利润的可能性,从而促使权利人为追求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而合理、节约地使用资源,激励人们勇于承担知识技术开发的高风险高成本,推动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可促进专有技术的流通转让。如果专有技术未成为法定财产权,专有技术持有人所享有的权益便只能通过单个特定交易相对人的认可来保障。这样,使每一项权利的行使陷入不确定状态中。而且,在交易中也难以维持专有技术的秘密性。过高的交易成本阻碍了专有技术价值的发挥,也助长了他人寄希望于不正当转移技术,从而低价占有的心态,无益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增进社会效益。
专有技术的产生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来源于对现有一般信息进行加工、筛选、储存、处理和获得的结果,是凝聚着人类脑力劳动和经济成本的特殊智力资产。其价值性体现了人类结合经济工具和智力活动凝聚成劳动结晶的追求,反映了劳动促进财富增值的恒定信仰。劳动是公平取得财产的基本途径。“在不对他人负有义务的场合,人们对其生产、做成或创造的财产全部享有所有权”。这种所有权是确定人际关系的社会手段,一定程度上包含着社会的肯定、尊重、支持和容忍,在社会中形成了共识。这种共识必须通过一定的规范、体制和法律手段加以支撑和确认,才能有效地排除搭便车、寄生、盗用等败德行为。同时,这种确认不应排斥他人通过独立开发、反向工程等正当合法的劳动获得相同或相似的专有技术。否则,便会抑制社会公共利益的增进。
专有技术作为国际技术贸易的主要标的,在现代知识产权制度下,是一种含有巨大经济利益的财产权。这种财产权在现实的商业交易中形成了纷繁复杂的权利义务关系,对传统的知识产权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
专有技术的概念正在被人们广为传播和接受,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知识已经开始向产业化发展、转化,或者说,知识可以形成产业化经济。因此,专有技术的悄然兴起,加深了人们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对知识产权保护认识的提高又带来了知识产权保护内容上的改进和行动上的加快,我们只有紧紧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更好地参与竞争,迎接知识经济新时代的到来。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际技术贸易规模的扩大,使得专有技术在促进各国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专利技术。这种重要作用首先表现为专有技术所包括的内容和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涉及国民经济的一切生产方面,在各个生产部门,各个专业技术领域,乃至某一生产工艺的各个环节,都会有专有技术的存在;其次表现为专有技术在国际技术贸易中所占的比例日益增大。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菲律宾在1974~1978年间签订的281项国际许可证合同中,涉及专有技术的合同占到92%,而在1979年订立的151项许可证合同中,涉及专有技术的合同竟高达96.8%。
综上所述,专有技术的大量存在既不会因专利制度的建立而被取代,也不会由于专利制度的发展而被削弱。恰恰相反,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的技术发明将会以专有技术的形式保持下来,并以此方式弥补专利保护的不足,与专利技术相互交叉、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四、中国专有技术制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的区域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东部地区经济越来越深地卷入了“国际大循环”,而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也在拉大。这带来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逐渐显露,大量中西部农村青年,源源不断地流入东部地区,即使这些地区外向型经济的低成本优势得以长期保持,也延缓了出口加工业向内陆地区的梯度转移。结果,过去我们的产业非均衡(重工业优先)经济发展模式就转变成了区域非均衡经济发展模式。这也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从经济地理角度看,目前我国西北部很多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不适合人类密集居住,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东南部不同区域间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现代发展机遇也存在很大的差别。“九五”以来,由国家安排的预算内建设投资的2/3投向了中西部,今后的政策倾斜会更大。但西部地区现有的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竞争力较弱,基础设施建设更为薄弱,技术创新的宏观测度指标——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份额的统计较低(不超过30%),而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对国民收入增长速度的贡献,在20世纪初大约是5%~20%,到了20世纪50~70年代,一般达到50%~70%,作为亚洲四小龙的韩国同期也达到56%;而经济不发达国家,如秘鲁只占8%。在市场经济体制和外向型发展战略不变的前提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格局在今后相当长时期会存在而且有可能进一步扩大,不会因为中央财政地区性转移支付政策等发生实质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