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级财务会计
48606000000073

第73章 利润(3)

通常情况下,负债的账面价值等于其计税基础,不产生差异。这是因为负债的确认与偿还不会影响企业的损益,也不会影响其应纳税所得额,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为零,即账面价值等于计税基础,如企业的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等。尽管有些负债的发生会影响企业的损益,但依据税法规定不允许税前扣除,则未来期间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扣除的金额也为零,即账面价值等于计税基础,如超过计税工资标准的应付职工薪酬以及应付未付的各项罚款、滞纳金等。但在某些情况下,负债的确认影响了企业的当期损益,而按照税法规定在未来期间允许税前扣除,这种情况下,使得负债的账面价值不等于其计税基础,如按照会计规定确认的某些预计负债。

例13-15 A公司2007年12月计入成本费用的应付职工薪酬总额为2200万元,作为负债项目列入资产负债表中。假定按照计税标准,可予以税前扣除的职工薪酬为1900万元。则2007年12月31日:

该项应付职工薪酬的账面价值=2200(万元)

该项应付职工薪酬的计税基础=2200-0=2200(万元)

企业实际发生的工资支出2200万元与按照税法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1900万元之间产生的300万元差额,在发生的当期应进行纳税调整,并且在未来期间也不允许税前扣除。

例13-16 A公司对2008年售出的电子产品,承诺提供3年的免费维修服务,并于当期确认了50万元的维修费用,同时确认了预计负债。按税法规定,与产品售后服务相关的费用只有在实际发生时允许税前扣除。假定A公司在2008年并未发生售后维修费用,则2008年12月31日:

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50(万元)

预计负债的计税基础=50-50=0

按照税法规定,从未来应纳税所得额中可予抵扣的金额为50万元。

13.3.4 暂时性差异的种类

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由于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了在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的期间内应纳税所得额增加或减少并导致未来期间应交所得税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因此,根据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期间应税金额影响的不同,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并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

1.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该差异在未来期间转回时,会增加转回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即在未来期间不考虑该事项影响的应纳税所得额的基础上,由于该暂时性差异的转回,会进一步增加转回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金额。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通常产生于以下情况。

(1)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一项资产的账面价值代表的是企业在持续使用及最终出售该项资产时会取得的经济利益的总额,而计税基础代表的是一项资产在未来期间可予税前扣除的总金额。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意味着该项资产未来期间产生的经济利益不能全部税前抵扣,两者之间的差额需要交税,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例如,一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为30万元,意味着企业从该项固定资产的持续使用及最终处置中可以取得30万元的经济利益流入,而其计税基础为25万元,意味着企业可以从未来流入的经济利益中税前扣除的金额为25万元,两者之间的差额5万元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会使得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增加。

(2)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一项负债的账面价值为企业预计在未来期间清偿该项负债时的经济利益流出,而其计税基础代表的是账面价值在扣除税法规定未来期间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之后的差额。因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的暂时性差异,本质上是税法规定就该项负债在未来期间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即与该项负债相关的费用支出在未来期间可予税前扣除的金额)。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负债的计税基础=负债的账面价值-未来期间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

负债的账面价值-负债的计税基础=未来期间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

如果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则意味着该项负债在未来期间可以税前抵扣的金额为负数,即应在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的基础上调增,增加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金额。

2.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该差异在未来期间转回时,会减少转回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减少未来期间的应交所得税。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一般产生于以下情况。

(1)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某项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意味着该项资产在未来期间产生的经济利益小于按照税法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两者之间的差额,可以使企业在未来期间减少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例如,一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为85万元,计税基础为100万元,意味着企业在未来期间因该项无形资产可以取得85万元的经济利益,而按照税法规定,允许从其经济利益中税前扣除的金额为100万元,两者之间的差额15万元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会使得企业在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减少,应交所得税也会减少,从而使未来期间流出企业的经济利益减少。

(2)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负债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实质上是税法规定就该项负债可以在未来期间税前扣除的金额。一项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意味着未来期间按照税法规定与该项负债相关的全部或部分支出可以自未来应税经济利益中扣除,减少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例如,企业将预计发生的产品维修费确认为预计负债120万元,按照税法规定,与该项预计负债相关的费用只有在未来期间实际发生时才允许税前扣除,则该项预计负债的计税基础为零,两者之间的差额120万元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会使得企业在未来期间产品维修费实际发生时,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减少,从而使未来期间流出企业的经济利益减少。

13.3.5 递延所得税负债及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1.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与计量

1)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

递延所得税负债产生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由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在转回期间将增加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导致企业的经济利益流出,因此在其发生当期,构成了企业应支付税金的义务,应将其确认为负债。

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为了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企业应尽可能地确认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以便充分反映交易或事项发生后,对未来期间的计税影响,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必定导致利润表中所得税费用的增加。因此,企业在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时,应遵循的原则是:除所得税准则中明确规定可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情况外,企业对于所有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均应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2)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计量

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于递延所得税负债,应当根据适用的税法规定,按照预计清偿该负债期间的适用税率计量。即递延所得税负债应以相关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转回期间按照税法规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计量。无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转回期间如何,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计量不要求折现。在我国,除享受优惠政策的情况以外,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在不同年度之间一般不会发生变化,企业在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时,可以现行适用税率为基础计算确定。对于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如经国家批准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企业,享受一定期间的税率优惠,则所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应以预计其转回期间的适用所得税税率为基础计量。例如,2008年12月31日,某企业已确认应纳税暂时性差异100万元,假定该企业现行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递延所得税负债不存在期初余额,则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为25万元(100万元×25%)。

2.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与计量

1)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

递延所得税资产产生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由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在未来转回期间将减少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从而减少了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出,因此在其发生当期,能够抵减企业应支付的税金,应将其确认为资产。

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为了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企业在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时,应以未来期间很可能取得的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也就是说,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在未来期间转回时,会减少应纳税所得额,为了实现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所带来的这一经济利益,企业应该在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在未来期间内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可用来被抵扣时,以很可能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如果企业在未来期间内无法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使得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相关的经济利益无法实现的,则不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在判断企业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未来期间是否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应考虑企业在未来期间通过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实现的应纳税所得额以及以前期间产生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在未来期间转回时将增加的应纳税所得额。

2)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计量

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计量原则相一致,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时,应当以预期收回该资产期间的适用所得税税率为基础计算确定。无论相关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期间如何,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计量均不要求折现。例如,2008年12月31日,某企业已确认可抵扣暂时性差异200万元,假定该企业现行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递延所得税资产不存在期初余额,且在确定未来期间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则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为50万元(200万元×25%)。

需要注意的是,递延所得税资产同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资产一样,其账面价值应当代表其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因此,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使得利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带来的经济利益无法实现时,应当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的金额直接增加当期所得税费用。如果以后根据新的环境判断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使得递延所得税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能够实现时,则相应恢复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