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觉悟——济群法师谈人生佛教与智慧人生
48610700000021

第21章 一座没有围墙的心灵学院:菩提书院(3)

我过去曾到很多地方讲座,讲完之后,虽然不少人对佛法兴趣盎然,也想进一步修学,但因为我们没条件提供后续服务,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我感觉以前所做的事,就像抓把种子随便一撒,有可能丢在泥土里,也有可能丢在石头上,丢在溪流中,能够生根发芽的很少。即使长出一点,也往往因得不到相应呵护而很快枯死。现在,我们有了菩提书院,有一整套完整的修学模式,还有一批又一批的义工发心参与,共同营造了这样一个单纯的修学团体。这里没有人我是非,每个人都可以敞开心扉,真诚分享;这里没有攀比竞争,每个人都能够互相帮助,彼此激励;这里没有世俗利益,但有学法的受益,更有改善生命品质的究竟利益。

2.氛围、次第、引导

很多人皈依之后,就像被扔到大海一样,面对三大语系、各宗各派的几万卷经典,根本不知从何开始。为什么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到大殿;学佛十年,佛回西天”?就是因为找不到感觉。开始还可以凭着热情和意志去探索,但若缺乏引导,这种探索往往是盲目的,自然也难有受用。结果就越学越没有兴趣,越学越没有信心了。

所以,氛围、次第、引导都是学佛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也是保护学人初心不退的重要因素。

【氛围】

氛围,就是营造团体的力量。学佛如一人与万人敌。这个敌人,包括内心的种种烦恼和情绪,也包括外在的种种诱惑和考验。除非你的正念非常强大,否则,很难抵挡无始以来贪嗔痴所形成的强大串习。所以,除了强化个人意志,我们还需要良好的氛围作为支持。

书院提供的氛围是全方位,从一个班级到一个地区的修学处,再到整个菩提书院,都是由菩提路上的伙伴组成。每个学员都是为了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那就是追求生命的觉醒,乃至帮助更多的人走向觉醒。

这种理想是有力量的,而那么多共同的理想汇集起来,将凝聚为巨大的力量。在这样的氛围中共修,即使我们在修行路上遇到一些障碍,也会有同修们来拉着你,推着你,想掉队都不那么容易了。

【次第】

读书是从小学、中学、大学依次进行,学佛同样需要遵循相应的次第。

在今天,因为资讯发达,过去难得一见的经书法宝变得俯首皆是。这固然为大众修学提供了便利,但在另一方面,也使不少人把学佛当成了逛街。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东逛逛,西逛逛,今天试一下这个,明天学一下那个,最后不但学佛没有进展,还可能因不同法门的差异而产生困惑。

我发现,不少人在学佛之前,一大堆人生问题,学了佛法之后,人生问题尚未解决,又出现了一大堆佛法的问题。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这并不是佛法的问题,而是方法的问题。佛教的每个法门,都是根据众生的不同根机而施设。虽然目标一致,但切入点不同,操作方法不同,在对佛法融会贯通之前,很难处理好个中关系。有时,看这部经这么讲,那部经那么讲,为了解决疑惑,就要看更多的书。结果往往是,旧的问题没解决,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此外,也有些人是死死抓住一部经,觉得这就是一门深入。事实上,没有相当的教理和禅修基础,要把经中的见地变成自己的见地,把它用起来,绝非易事。最后,这种学习很可能落于玄谈,甚至成为吹牛的素材,说起来天花乱坠,做起来一无是处。

还有些人,把学佛当做机械运动,每天固定完成诵经或念佛等任务,也不进一步闻思、修学,只是周而复始地念,念上几十年,熟练到可以边诵经边打妄想,边念佛边打瞌睡,这样是不是有效呢?要知道,学佛的重点是在于见地,在于用心方法,而不在于花了多少时间,完成多少数量。

就像我们读书,如果总在读小学课程,读上二十年,这个人的水平高不高呢?在小学生中应该是比较高的,但即使你把课本念得倒背如流,也不过是小学生而已。

再或者,一下子抓到研究生、博士生的课本,也可能认识其中一些字,但内容其实是不懂的。如果没有方法,无人引导,光靠自己硬读,恐怕永远无法读懂。懂,是很有弹性的。什么叫懂?我们读一本经论,如果其中的智慧含量是一百分,理解五分也是懂,理解十分也是懂,理解三十分也是懂,理解五十分也是懂,但这和一百分是不同的,是有距离的。更糟的是,你理解错了,自己却以为懂了,结果一错到底。

如果不依次第进行,修学很容易出现以上所说的问题,或是得少为足,或是依文解义,或是颠倒是非。所以,次第非常重要。有了次第,我们就能知道每个阶段的标准,并通过这个标准来辨别,来对照。具备基本正见之后,可以继续学修,掌握下一阶段的正见。这样依次而行,对佛法的掌握才能逐渐深入,稳步前进。

【引导】

学佛者大体有两类,一类偏重实修,一类偏重学教。如果只是在某个修学阶段稍有侧重,并无不可。问题是,不少人将之极端化,而导致修学的严重失衡。偏重实修者,抓住某个方法就埋头苦干,既不学习经教,也没善知识随时指点,只是想当然地一味蛮干,结果往往是盲修瞎练。偏重学教者,就像学知识式地四处涉猎,吸收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知识攒了一大堆,但只是知识而已,烦恼未曾减少,习气依然故我。

佛法是人生的大智慧,是要把所学正见落实到心行,以此看清自己,解除我执,而不是为了满足自我的某种需要,不是为了让这个自我得到巩固,感觉良好。所以,佛法有自身的一套修学规则。目前的佛学院教育,通常属于单向的、被动的。所谓单向,就是缺乏交流,不清楚自己掌握到什么程度,存在多少问题。所谓被动,就是缺乏主动参与,也没有选择余地,只是被动地接受灌输。

这样的教育效果,显然不会理想。

而菩提书院的教育是自觉的,互动的。所谓自觉,就是真切意识到学佛意义而主动做出选择。所谓互动,就是在自修的基础上,通过共修进行交流,检验自己理解到什么程度?接受到什么程度?

运用到什么程度?

共修是书院学习的重要特色,每个学员都要学会分享。大家在自修一周后,聚到一起,分享对法义的理解,以及所学在生活中的运用。佛法就像镜子,我们拿着这面镜子,照的不是别人做得对不对,而是面向自己进行检讨。看看心里还有哪些污垢,有哪些烦恼,有哪些问题。有时自己看不清,同修们可以提醒你,帮助你一起检讨。当我们找到问题所在,就能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

心清净了,烦恼就会随之减少,智慧也就不断增长。凡是进入菩提书院的学员,只要认真参与修学,几个月下来,都会发生很大的改变,甚至是脱胎换骨式的改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因为我们学到的每一点都要落实到心行,并且要马上运用。在运用过程中,再来检讨所学,看看自己理解的是否到位,是否有偏差。而不是说,学了一堆名相和概念放在那里。如果不去用它,又怎么指望佛法对你的人生产生作用呢?

3.真诚、认真、老实

菩提书院的工作重点,在于建立模式。就像生产产品需要模具一样,生命也是一个产品,也需要模具。我们现在的生命模具是无明,是贪嗔痴,所以就生产出无明的产品,贪嗔痴的产品。

不过,这个产品只是无明制造的“自我”,是一个伪政权,并不是真正的你。学佛所要做的,就是推翻这个伪政权,恢复生命的本来面目,也就是觉性。但你的权力在哪里呢?你的权力还在伪政权的控制之下,这是不是有一点难?所以,我们必须依靠法。有了法,我们才能沿着佛陀当年走过的道路,像他一样,彻底地颠覆这个伪政权。

这是佛陀发现并实践的法,也是一代又一代佛弟子亲自体证的法。对于法,我们要做的,就是真诚地接受它,认真地掌握它,老实地贯彻它。

【真诚】

首先,要真诚面对自己,认识到生命确实存在很多困惑,很多烦恼。就像一个病人,只有知道自己患病,才会寻医问药,积极治疗。如果意识不到人生是苦的真相,还以为自己很风光,很得意。那么,这种学佛往往只是一个点缀,只是为了给世俗生活锦上添花,只是为了让自己在轮回中更安然些,是得不到学佛真实利益的。

我们不仅要真诚地面对自己,还要真诚地面对法,以此为疗病良药;真诚地面对善知识,以此为救命良医。这样的话,法和善知识才可能起到治病的作用,起到帮助我们改善生命的作用。否则,知道再多的法,也改变不了我们的心态;见过再多的善知识,也无法代替我们解脱。

【认真】

其次,要认真对待所学的每一部分内容。书院所有课程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可以使我们在短时间内将佛法与人生相结合,进而把握修学核心,了解修学理路。此外,我们还有一整套学习方法,有辅导员引导大家一步步地次第修学。

希望大家按照书院的要求,从自学到小组共修、班级共修,每个环节都认真去做。自修部分,要反复阅读所学课程,至少看三五遍,甚至十遍。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能有人觉得,同喜班的内容很简单,一本书几小时就看完了。但看完就理解了吗?就变成自己的认识了吗?就能在生活中用起来了吗?事实上,如果不按要求反复闻思,所能理解的非常有限,更谈不上转变认识和实际运用了。所以,我们不仅要反复读,更要结合其中内容进行思考。比如从佛教角度谈环保的问题,谈财富的问题,谈幸福的问题,每个问题都要结合现实人生进行思考:是不是像佛法所说的那样?只有发自内心地接受这些说法,才能将之转变为你的观念,成为你看问题的方式。

很多人学佛后烦恼依旧,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他虽然知道一些佛法的道理,但看待问题的时候,还是用自己固有的观念;解决问题的时候,还是用自己习惯的方式。对他来说,佛法只是一个说法而已,没有成为他的看法,更没有成为他的做法,烦恼自然不会因此发生改变。

可见,认真非常重要。在菩提书院的实践过程中,凡是认真的学员,都是进步最快、受益最大的;凡是认真办班的地区,都是发展特别顺利的。

【老实】

第三,要老老实实地按三级修学来做,改变那种逛街式的学习方法。我们进入书院,就是坐上了菩提号列车,只要遵守规则,努力修学,就能最终抵达目标。

在今天,不论网上网下,学佛的因缘似乎越来越多。于是,不少人就热衷于四处攀缘,像追星一样地追逐各个师父,像集邮一样地搜罗各种法门,像旅游一样地四处朝访圣地。这几件事本身,似乎都没什么错,但如果把全部精力用于其上,将之作为学佛重点,就本末倒置了。这样的话,你还有多少时间来闻思,有多少精力来实修呢?更何况,你又靠什么来辨别这些法门的正邪真假呢?

佛教提倡的多闻有两层内涵,一是指广学多闻,一是指反复闻思。对于真正有学习能力的,尤其是没有俗务干扰的出家人,不妨广学多闻,以接引不同根机的众生。而对大部分在家居士来说,修学时间本就不多,唯有集中精力,对一个内容反复闻思并落实于心行,才能让有限时间发挥最大作用。否则,对什么都略知一二,但都没时间继续下工夫,结果要用的时候,却一个都用不上。

如果把学佛比做投资的话,时间和精力就是我们的资本,怎么投才能得到最大收益,才能达成最终目标,是我们必须考量的。

以上所说的“真诚、认真、老实”,是菩提书院关于修学态度的定位。态度端正了,就要按照“理解、接受、运用”的方法来修学。首先是理解,包括对文字和法义的理解。理解之后,就要发自内心地接受。如果不能接受,还要进一步检查自己的理解是否存在问题。接受之后,在生活中不断运用,以此调整错误串习,建立正确习惯。当我们把佛法落实到人生,必然会带来心态的改变,人格的改变,乃至生命品质的改变。

在这个高度无明的时代,我们找到菩提书院,就是找到了觉醒之道,找到了生命的自救方法。希望大家珍惜这个因缘,认真修学,改善人生,最终走向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