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朱秉宜肛肠病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
48626800000014

第14章 验案精选(1)

一、痔瘘病

1.痔出血

王某,男,48岁。

初诊:便血色红滴出,射出,间作30年许,近周每逢大便射血似血箭,粪便偏干,2日一行,排便不畅,腹不痛。平素嗜酒、辛辣。脉数,苔黄。肛门部检查:混合痔。湿热下注,血热妄行。

治以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为法。

黄芩10g黄柏10g生军后下5g赤芍15g丹皮10g生地10g炒槐花15g地榆炭10g大蓟15g枳壳10g赤芍10g赤苓10g泽泻10g。三剂,煎服。

痔疮栓1枚,每日1次,外用。

二诊:药后便血得止,大便软,日一行,排便通畅。予以槐角丸5g,每日2次。

建议痔手术治疗,以求根治。

2.痔嵌顿

陆某,男,56岁。

初诊:肛门脱出疼痛难忍,排便艰难,四日未通,腹胀隐痛,小便短赤,病程6天。舌质红,苔黄腻,脉数。肛门部检查:环状混合痔脱出嵌顿部分坏死。湿热下注,血脉不通,瘀血积聚。治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黄芩10g黄柏10g生大黄后下10g木香10g赤芍10g丹皮10g生地10g当归10g桃仁10g炒槐花10g枳壳10g赤苓10g泽泻10g车前草15g。2剂,煎服。

黄芩膏,外用,每日2次。

鱼腥草15g大黄15g荔枝草15g虎杖15g五倍子10g。煎汤,热坐浴,每日2次。

二诊:药后肿痛得减,大便2日行3次,小便得利。原方生大黄改为熟大黄5g,五剂。

外用药继用。

三诊:肿痛大减,局部坏死组织脱落,创口趋向修复。原方去木香,五剂。

外用药继用。

择期手术治疗,以求根治。

3.肛门痈

李某,男,37岁。

肛门右侧结块肿痛,恶寒发热,大便秘结,3天。局部检查:

肛门右侧肿块红热,疼痛拒按,应指不明显,有3~4cm大小。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2万,中性80%。诊断为:肛门痈(肛旁脓肿)未成脓。湿热下注,蕴毒积聚肛门,治以清热利湿,消肿散结。

黄芩10g黄柏10g生大黄(后下)10g木香10g赤芍10g当归10g桃仁10g银花10g连翘10g地丁15g半边莲15g赤苓10g泽泻10g枳壳10g甘草3g。3剂,煎服。

如意金黄散醋调外敷。

二诊:肿痛得减,发热退而未尽(体温38℃左右),大便通顺。原方生大黄减为5g,3剂,煎服。

外用药继用。

三诊:肿痛大减,发热亦净。原方生大黄改为熟大黄5g,7剂得愈。

4.痔术后

王某,女,47岁。

初诊:混合痔切除结扎术后3天,局部肿痛,大便艰难,努责后少量便血,小便不畅,腹胀,纳无味,午后发热,体温38℃左右,脉细数,苔黄薄腻。属湿热下注,血脉不通。治以清热利湿,凉血活血。

黄芩10g黄柏10g生大黄后下5g赤芍15g丹皮10g当归10g丹参15g陈皮5g焦山楂10g炒槐花15g枳壳10g赤苓10g泽泻10g焦谷麦芽各15g甘草3g。3剂,煎服。

痔瘘薰洗剂,热坐浴,每日两次。

二诊:药后肿痛得减,大便通畅,小便亦利,午后仍有低热,体温37.5℃左右,纳有增加。原方继服7剂。结扎线脱落,肿胀得消,发热得清。

5.小儿脱肛

陆某,男,5岁。

脱肛半年许。每遇大便肛门脱出,人工复位,粪便干软不一,1~2天行一次。体形瘦弱,经常啼哭不休。局部检查:直肠黏膜部分脱垂。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治以补中益气为法。

黄芪15g党参15g炒白术10g升麻10g枳壳10g青陈皮各5g柴胡10g当归10g甘草3g。服法:每剂药浓煎一碗,加红枣30枚,使药液尽入枣内。每日3次,每次5枚。

药后月余得愈。

6.老年痔出血

陆某,男,72岁。

初诊:便血间作30年许,近半月每日大便1~2次,软便为多,均有便血色红,滴出,射出不一,肛门坠胀脱出,人工复位,面色少华,胸闷气短,纳少味,尿利,脉小弦。舌质淡红,苔薄。肛门局部检查:环状混合痔,右前侧痔有出血点,血常规检查:血色素8.9g/L,余无异常。尿常规:无异常。老年气血双亏,气陷不举而致便血痔脱出。治以补中益气,凉血止血为法,拟补中益气汤合槐角丸加减。

黄芪15g党参15g当归15g升麻10g柴胡10g陈皮5g赤芍15g阿脐珠10g炒槐花15g地榆炭10g大蓟15g枳壳10g甘草3g。5剂,煎服。

痔疮栓1枚,每日1次,外用。

二诊:药后便血得止,痔脱出如前,纳有增,苔薄。原方去大蓟,加炒白术10g。5剂。

三诊:大便日一次为多,未见便血,胸闷气短明显改善。补中益气丸,5g,每日2次。槐角丸,5g,每日2次。

建议择期手术治疗。

二、大肠病

1.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热)

许某,女,24岁,张家港市人。

初诊:腹泻腹痛便血间作2月许,肠镜+活检报告:左半结肠,非特异性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予SASP口服治疗少效。目前大便稀溏,日5~6次,均见脓血。左小腹隐痛,肠鸣,屁多。

纳有味,尿清,脉细。舌质淡红苔薄黄腻。脾虚湿热,运化失健。

治以清热化湿,健脾固肠。

党参15g炒白术10g赤白芍各10g川连5g木香5g淡吴萸3g焦楂曲各10g青陈皮各5g茯苓10g焦苡仁15g白头翁15g炒槐花15g枳壳10g秦皮10g甘草3g炮姜3g。十五剂。

二诊:大便成形,日2~3次,少量脓血便间作,腹痛得减。

苔薄。原方加生黄芪15g,十五剂。

地锦草15g鱼腥草15g凤尾草15g紫草15g茜草15g黄柏15g五倍子3g。十五剂,每剂浓煎200ml。每日2次,每次100ml,保留灌肠。

三诊:药后1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大便软,日1~2次。

原方继用1月后,复查肠镜。

四诊:病情稳定,肠镜+活检:乙状结肠、直肠黏膜轻、中度慢性炎。予谷参肠安0.4g,每日3次,服3个月。

半年后随访,未再发病。

2.溃疡性结肠炎(脾肾两虚)

骆某,女,35岁,连云港市人。

腹泻腹痛脓血便8月余,肠镜+活检:全结肠非特异性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近半月大便稀溏甚则水样伴有脓血便,日10次以上,小腹冷痛,肠鸣。四肢寒冷,纳少味,尿清,脉细,苔薄。脾肾两虚,运化失健,治以温补脾肾,固肠止泻。

制附片10g桂枝10g党参15g炒白术10g赤白芍各15g川连5g木香10g淡吴萸3g茯苓10g青陈皮各5g焦楂曲各10g仙灵脾10g白头翁15g炒槐花15g石榴皮10g。七剂。

二诊:药后大便软溏不一,日行3~4次,腹痛肠鸣得减,脓血便间作。原方,七剂。

地锦草15g鱼腥草15g凤尾草15g紫草15g茜草15g黄柏15g五倍子3g。保留灌肠,每晚一剂。

三诊:腹痛大减,大便日2~3次,软便占多,仍有少量脓血便。原方去制附片、石榴皮,加黄芪15g、焦苡仁15g。三十剂。

保留灌肠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