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朱秉宜肛肠病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
48626800000009

第9章 临床经验(5)

五、治疗大肠肿瘤的经验

朱师认为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而不是局部疾病,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在致病原因中比较注重内因。因为肿瘤是一类病而不是一个病,所以致病因素是比较复杂的。在长期的实践中,古代医学家对肿瘤有朴素的认识。归纳起来,不外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是邪气、邪毒;内因是五脏六腑的蓄毒,气血流行失常,七情刺激和正气的虚弱。但外邪主要是人体先有内虚,因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即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使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经络气血功能障碍,引起气滞、血瘀、痰凝、热毒、湿聚等互相交结以至于造成肿瘤的发生。其中以气血的瘀结为主要方面。有人根据中晚期消化道肿瘤都有程度不等的脾气虚弱的表现,认为脾胃气虚,运化失健,饮食不能化生气血,反而生湿聚痰,阻遏气机,妨碍血运,痰湿瘀阻而致肿瘤。

(一)顾护正气,调理脾胃非常重要

一定要注意保存病者体内正气的抗病能力,切急妄攻,特别是“后天之本”的脾胃功能非常重要。因为癌病乃一大杂症,当人体气血失调时,邪气乘虚致病,罹病涉及面很广,临床各科都有其病,人体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皆可见其症。治疗必须根据其结症积聚之所在,辨明其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依证立法,依法施治。不管应用何种治疗方法,都应该调动病人自身的抗病能力和积极性,尤其是要保持病人旺盛的消化功能。因为癌病对人体气血功能损耗很快,只要病人脾胃功能尚健,能运化水谷,补充营养,就能最大限度地延长生命,为进行治疗创造有利条件。应在尽量不损伤病人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的前提下,进行一定的病人能够承受的抗癌治疗(可以是化疗、放疗及中药抗癌治疗),以控制癌瘤的发展,从而稳定病情,提高生存质量;同时,精神的鼓励、细心的护理和合理的饮食调配等都极为重要。即使是手术过的患者,尤其是做所谓的根治术,亦不可麻痹大意,要坚持长期服用扶正抗癌相结合的中药治疗,以巩固疗效,防止其自发和转移。

(二)健脾补肾可增强病人脏腑的生理功能。

以往的研究发现多数病人在服用健脾补肾中药后,全身情况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有的病人并能操持家务或恢复半日和全日轻工作。许多晚期肿瘤病人由于长期消耗而出现恶病质或者出现肿瘤转移,使病人食欲极差,胃纳减弱,胃气衰败。中医理论认为:“纳谷者昌”,“绝谷者亡”;“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所以,这时应维护患者后天之本,调理脾胃,醒脾开胃,振兴脾胃之气,病人能进水谷,气血才得以化生,否则病势必然日趋严重,恶病质日益明显,最后导致营养障碍、感染、中毒而加速死亡。

在治疗肿瘤过程中,化学药物治疗、放射线治疗以及长期服用某些苦寒攻伐的中药,都可造成脾胃的损伤,结果出现食欲下降、恶心呕吐或腹胀、腹泻等。如果不及时纠正,则胃气受损,脾气虚弱,身体日益虚弱,化疗可能被迫中断,肿瘤未能被有效控制而发展,促使病情恶化。

(三)重视精神因素及适当的营养作用

因为食物疗法不仅能增强营养,而且还可以从不少食物中吸取某些抗癌成分,此类食物如菱角、荸荠、苡仁、乌梅、海带、乌贼等。

(四)辨证施治经验

1.热毒壅滞型

症见:大便次数增多,便时常带有脓血和黏液,腹部胀痛,胃纳不佳,苔黄腻,脉细弦或细数。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方剂:用黄连解毒汤,四妙丸、当归龙荟丸、槐花散,少腹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物:黄连、黄芩、赤芍、生地、白头翁、马齿苋、白花蛇舌草、山慈菇、黄柏、当归、广木香、炒枳壳等。

加减应用:在临床治疗中,本病为本虚标实之疾,故须加用黄芪、女贞子等药以扶正。而热毒多夹湿、夹瘀、易伤阴。故常须辩证地加用活血化瘀、健脾渗湿、养阴生津之品。如便下脓血者加蒲黄炭、仙鹤草、生地榆等;腹痛大便秘结者加玄参、瓜蒌仁、火麻仁等;便溏者加生苡仁、茯苓等;腹部触及包块者加龟板、穿山甲等;淋巴转移者加夏枯草、海藻、昆布等;化疗后白细胞偏低加仙茅、仙灵脾,阴虚明显加北沙参、枸杞子、丹皮,气血衰败者加党参、黄芪、黄精等。

2.脾虚湿聚型

症见:胸闷不舒,胃纳不佳,腹部胀满作痛,大便黏液,时伴脓血,臭秽异常,苔腻或白腻,脉细涩或细濡。

治法:健运化湿,消肿解毒。

方剂:用胃苓汤、藿朴夏苓汤、桂枝桃仁汤、木香通气散、消痈汤等加减。

常用药:茯苓、苍术、厚朴、生苡仁、蔻仁、杏仁、煨木香、藿香、枳壳、黄连、陈皮、半夏等。

加减应用:下痢脓血加银花炭、炮姜炭、广木香、川连、制军;恶心呕吐加姜半夏、陈皮、枳壳;气虚乏力加太子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血虚眩晕加当归、白芍、熟地、黄精、制首乌、墨旱莲等。

3.气血瘀滞型

症见:情志抑制、胸闷不舒、腹胀腹痛,或痛有定处,排暗红色血便,局部肿块坚硬如石,舌质紫黯,或舌边有瘀斑,脉象细弦或细涩。

治法:行气祛瘀、解毒消症。

方剂:隔下逐瘀汤或桃红四物汤加减。

常用药物:玄胡、川楝、郁金、归尾、桃仁、红花、赤芍、丹参、三棱、莪术、土鳖等。

临床加减:如以气滞为主,兼见腹胀暖气、腹部窜痛等症者,可加木香、香附、青皮、砂仁、沉香、枳壳等行气之品;如血瘀为主,局部症状较重者宜加活血祛瘀之乳香、没药、水蛭等药;如便血较多则加地榆、槐花、侧柏炭等止血之品;如伴气血亏虚之症候者,可酌加黄芪、党参、熟地、鸡血藤等益气养血药。此外在上述基础上,亦可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败酱草等祛毒抗癌之药。

4.湿热毒蕴型

症见:除局部肿瘤坚硬如石外,患者有发热,脘腹疼痛痞满不适,食欲不振,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里急后重,肛门灼痛,黏液脓血便,气味腥臭难闻,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消痞。

方剂:槐花地榆汤或清肠饮加减。

常用药物:龙胆草、黄芩、黄连、黄柏、白头翁、泽泻、茯苓、大腹皮、车前子、薏苡仁、白术等。

加减应用:如患者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较着者,可加地榆、槐角、银花炭、败酱草、槟榔、广木香、枳壳、乌药等以解毒排脓、止血行气;如大便秘结,证属实证者酌加熟大黄、枳实、芒硝等泻下导滞之药,虚证者则选用柏子仁、火麻仁、郁李仁、生地、玄参等润肠通便之品;如有腹泻,则重用茯苓、焦白术、白头翁、薏苡仁、扁豆等健脾利湿之药;属滑泻不止者还可加秦皮、诃子肉等收涩止泻之品。

对息肉异型增生的癌前病变,朱老盛赞《医学传心录》所论“树生蓖物,必因湿热而生”之说,在审因求治的原则下,每多药后获得异型增生逆转,息肉消失,黏膜病变恢复正常之功。

5.气血虚衰型

症见:形体消瘦,面色苍白无华,神疲倦怠,气短乏力,肛门坠胀剧痛,舌质淡,苔薄白或花剥,脉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扶正祛毒。

方剂:八珍汤或十全大补丸、人参养荣汤加减。

常用药物:人参、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熟地、当归、白芍、阿胶、鸡血藤等。

临床加减:如以气虚症状为主者,宜重用补气之党参、黄芪,肛门坠胀较重者,属气虚下陷,还可另加升麻、柴胡等升阳举陷之品;如以血虚症状为主者,则宜重用熟地、当归、白芍、鸡血藤等补血之剂。但由于气血互相化生,关系甚密,因此在运用时,应二者兼顾,相得益彰。如兼脾胃虚弱,症见脘腹痞满、食欲不振、大便溏泄,可加砂仁、薏苡仁、淮山药、神曲、谷麦芽等健脾开胃化食之品,调理脾胃之功能,增加饮食的摄入,使气血生化有源。同时在临床运用中,为了防止补药之滋腻,增强气血的运行,促进气血化生,可加入木香、香附、枳壳及川芎、丹参等行气活血之药。亦可酌加祛毒抗癌之白花蛇舌草、黄药子、半枝莲等药。

6.脾肾阳虚型

多由患者素体阳虚或久病、癌肿晚期,或放疗化疗以后耗损阳气所致。此型在临床上多见于晚期大肠癌患者。症见面色萎黄无华、形瘦如柴,腰膝酸软,或有阳痿,形寒肢冷,气短乏力,腹痛纳差,大便溏薄或五更泻,小便清长,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弱。

治法:温补肾阳、健脾益气。

方剂:四神丸与参苓白术散,或四神丸与附子理中汤合方加减。

常用药物:肉桂:制附片、肉豆蔻、补骨脂、淫羊藿、肉苁蓉、党参、黄芪、焦白术、茯苓、薏苡仁、淮山药、吴茱萸等。

临床加减:如患者食欲不振、脘腹胀闷、痰涎壅盛、舌苔厚腻者,属痰湿中阻,可加木香、砂仁、陈皮、半夏、竹茹、神曲等化痰除湿之药;如五更泄泻次数较多,每日4次以上者,可酌加涩肠固脱之河子肉、赤石脂、罂粟壳等;腰膝酸软疼痛、阳痿等肾虚证候严重者,在应用肉桂、附片等助阳药同时,亦可加入熟地、枸杞子、杜仲等滋补肾阴之品,使“阳中有阴、阴能生阳”;如癌肿较大,甚或溃烂流脓血、局部疼痛剧烈者,亦可加白芷、败酱草、大贝母、白花蛇舌草、黄药子等祛毒抗癌药。

7.肝肾阴虚型

此型多因病至晚期,或瘤症积聚日久化热伤阴,或放疗化疗后热毒灼伤阴液,亦可因手术中出血过多、耗伤阴血所致。症见头晕目眩,腰膝酸软或胁肋疼痛,形体极瘦,面色无华,耳鸣盗汗,五心烦热,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而光剥,脉细数。

治法:柔肝补肾、滋阴清热。

方剂;知柏地黄丸或左归丸加减。

常用药物:熟地、生地、龟板、鳖甲、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山萸肉及黄柏、知母等。

临床加减:如患者以阴虚症状为重,可重用龟板、鳖甲、女贞子、旱莲草等滋阴之品;如长期低热不退者,则应加地骨皮、青蒿、银柴胡等善清虚热之药;伴血虚证候者,可重用熟地,酌加当归、白芍、鸡血藤等养血药;伴气虚之神疲倦怠、气短乏力者,则加益气之黄芪、党参、人参等;若便血量多,应重加地榆、槐角、生地炭、仙鹤草等止血之品。

(五)治疗放疗与化疗反应的经验

1.骨髓抑制

多数抗癌肿药物和部分放疗患者可产生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出现气血亏虚、正虚邪实象。症见面色萎黄无华、形体消瘦、神疲倦怠、少气乏力、头晕目眩,舌质淡,脉细弱。血液化验表现为白细胞尤其是粒细胞减少,血小板下降,严重者可出现全血细胞减少。治宜益气养血,方用八珍汤或人参养荣汤加减。如白细胞减少明显,可加大枣、阿胶、鸡血藤等;血小板下降者亦可加花生衣、阿胶等,或长期用猪股骨炖花生食用,亦可收到满意的疗效;属全血细胞减少者,除用原方加上药外,还可加入酸枣仁、龙眼肉、枸杞子等补肾填髓之药。如系放疗化疗后热毒伤阴、营血耗损,症见体形消瘦、头晕目眩、低热不退,或潮热盗汗、口干咽燥、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花剥而干,脉沉细数,治宜滋阴养血,方用知柏地黄丸、八珍汤合方加龟板、鳖甲、地骨皮、青蒿、胡黄连等滋阴清热之品;若伴有便血、鼻衄或皮下紫斑等血热妄行之症,则去川芎、当归,熟地改生地,并加白茅根、水牛角、仙鹤草、血余炭及地榆、槐花等凉血止血药;如放疗化疗以后属脾肾阳虚者,则按前述分型进行施治。

2.胃肠道反应 主要是由于抗癌肿药物对胃肠黏膜的损害作用所致,严重者还可引起胃炎、肠炎、溃疡及肠黏膜坏死等。

中医学认为这是由于放化疗后,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湿痰中阻、肠道气机不利而产生。症见脘腹闷胀不适、恶心呕吐、痰涎壅盛、口苦纳呆、口干不欲饮,或大便溏泄,舌质淡胖、苔厚腻,脉濡滑。治宜健脾和胃、燥湿化痰,用陈夏六君子汤加苍术、薏苡仁、藿香、佩兰、木香、砂仁、竹茹等燥湿化痰药。如偏于脾胃虚弱者,则可加淮山药、扁豆、莲米、神曲、谷麦芽等健脾养胃之药;如系热毒劫夺胃阴、阳明中焦津液耗损,症见胃皖嘈杂不适、心烦纳差、口干喜饮或口腔糜烂、便秘溲赤,舌质红、苔中光剥,脉细数,属胃阴不足,治宜滋养胃阴,方用益胃汤加生地、茯苓、泽泻以及润肠通便的火麻仁、柏子仁等。

朱师认为,恶性肿瘤患者化疗过程中出现恶心呕吐的根本原因是胃气、胃津受伤,胃失和降,除了恶心呕吐,还常伴有神疲乏力,自汗盗汗,口苦口干,胃纳不振,便行不畅,肿瘤部位疼痛等气阴亏虚,脾失健运,腑行不畅,气滞血瘀的征象。所以他在组方中不仅注重健脾和胃通降,还强调益气养阴生津,佐以活血化瘀散结。方中以人参、白术、茯苓、葛根健脾益气,代赭石、姜竹茹、姜半夏、丁香和胃降逆止呕,生大黄通腑行滞,麦冬、玉竹、沙参、芦根养阴生津,丹参、红芽大戟活血破结。证实中药不仅能够比较有效地预防化疗过程中的胃肠道反应,而且还能比较明显地消除恶性肿瘤患者的其他伴随症状,同时极少有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