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住区设计
48627700000015

第15章 住区规划与设计(5)

一般不宜把有大量人流的公共服务设施布置在交通量大的交叉口。可布置一些吸引人流较少的公共服务设施,并将建筑适当后退,留出小广场,以作人流集散的缓冲。沿街线状布置公共服务设施,还应根据其功能要求和行业特点相对成组集中布置。例如常州清潭小区位于城市东南部,商业服务设施布置顺应主要人流方向,由小区主要道路一侧通过小区主入口,沿城市道路向着城市主体方向延伸。辽化居住区中心街道,将人流较多的公共建筑如文化馆、百货商店、副食商店、饭店、体育馆等设置在街道同一侧,并相应配置了较宽的步行活动区,成为住区的活动中心。

(2)独立地段成片集中布置。独立地段成片集中布置公共服务设施时,也应根据各类服务设施的功能要求和行业特点成组结合,分块布置,在建筑群体的艺术处理上既要考虑沿街立面的要求,又要注意内部空间的组合以及合理地组织人流和货流的线路。例如日本大阪千里古江台邻里中心将商业服务设施与绿化结合,在中心布置了树木、亭、廊等,便于购物时休息观赏。

(3)沿街和成片集中相结合的布置方式,也即前两者根据住区规模、地形和规划结构灵活地进行相互结合的布置方式。上海曹杨新村居住区中心便采用此种布置方式,其将人流较大的综合商店、电影院、饮食店等置于沿街同一侧,辅助设施仓库、停车场、厨房等置于后院。沿街两侧分别有支路作为货运线路。电影院、文化馆紧邻支路,与人流较少的邮电、医疗对街布置,使集中人流有三个方向的疏散口,以免拥塞主干道。

以上三种布置方式各有特点。沿街线状布置是我国传统的布置方式,对改变城市面貌容易取得显着的效果,特别是采用沿街住宅底层商店的方式比较节约用地,但在使用和经营管理方面不如成片集中的布置方式有利。

独立地段成片集中布置的方式对改变城市面貌方面可能不如沿街线状布置效果大,且用地也多一些,但由于在独立地段建造,因此有可能充分满足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布置的功能要求,且居民使用和经营管理方便,在大城市交通比较繁忙的情况下,易于组成完整的步行文化商业区。沿街和成片集中相结合的布置方式,则有可能吸收前两种方式的优点。在具体进行规划设计时究竟采用何种布置方式,应根据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气候条件、建设规模,特别是用地的紧张程度及现状条件等综合考虑。莆田中特城小区结合地形与周边环境特点,将公益性公共建筑和营利性公共建筑分别设于小区中心和小区两出入口地带,布局合理,使用方便,同时将幼托和小学作为小区中心的组成部分。商业服务设施分设于小区两出入口处,既缩短了小区东西较长距离的服务半径,又与城市公交站取得配合,内外人流交汇,充分发挥了设施的服务潜力。

4.3.4绿地系统设计

1)绿地功能

(1)美化环境:绿化种植对建筑、设施和场地能够起到衬托、显露或遮隐的作用,还可用绿化组织空间、美化居住环境。

(2)丰富生活:住区绿地中设有老人、青少年和儿童活动的场地和设施,使居民在住宅附近能进行运动、游戏、散步和休息、社交等活动。

(3)生态作用:绿化使相对湿度增加而降低夏季气温。能降低大风的风速;在无风时,由于绿地比建筑地段的气温低,因而产生冷热空气的环流,出现小气候微风;在夏季可以利用绿化引导气流,以增强住区的通风效果。

同时能够达到遮阳降温、防风防尘、隔声降噪的生态效果。

(4)防灾作用:在地震、战争时期能够利用绿地隐蔽疏散,起到避灾作用。

2)绿地系统组成

住区绿地系统包括公共绿地、专用绿地、宅旁和庭院绿地、街道绿地等。

(1)公共绿地是指住区内居民公共使用的绿化用地,如住区公园、小区中心绿地、组团公共绿地、林荫道、儿童游戏场绿地等,是为住区全体居民或部分居民提供的休闲绿地。住区的小游园往往与公共服务设施、管理设施、娱乐设施、青少年活动场地、老年人活动中心等相结合,形成居民日常生活的休闲、游憩的公共场所。

(2)专用绿地是指住区内各类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等专用绿地,包括住区内的学校、幼托机构、医院、门诊所、老年人活动站、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专门使用的绿地。

(3)宅旁和庭院绿化是指住宅周围的四旁绿地,主要是指底层住户的宅前宅后院落绿地,以及住宅山墙一侧的绿地,多数是属于居民使用的半私有空间和私有空间。

(4)道路绿地指住区内主要道路两侧或中央的道路绿化带用地。一般住区内道路路幅较小,道路红线范围内不单独设绿化带,道路的绿化结合在道路两侧的宅旁绿地或组团绿地中。

3)规划原则

(1)统一规划原则。住区绿地规划首先要在住区总图规划阶段统一规划。要求均匀分布在住区内部,使绿地指标、功能得到平衡,居民们使用方便。如住区规模大或离城市公园绿地较远,则可集中较大面积的公共绿地,再与各组群的小块公共绿地、宅旁绿地、专用绿地相结合,形成合理的绿地系统。如住区面积小或离城市公园、山林较近,则在住区结合建筑组群,分散布置一些小块绿地。也可将低层公共建筑如幼儿园、少年活动室等集中布置,使其周围绿地与宅旁绿地、道路绿地连成一体,创造较大的绿地空间。

(2)因地制宜原则。充分利用原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利用地形、原有树木、建筑等节约投资。尽可能利用劣地、坡地、洼地进行绿化,以节约用地。对原有的绿化、河湖水面自然条件要充分利用。如在高低起伏较复杂的地形上,可以在土壤深厚肥沃的地段创造绿地;如在较平的地形上,绿地则要均匀分布。

(3)环境美化原则。要注意环境的美化,务求在不同季节、时间、天气下都有景可观,合理选种、配置,花草结合,常绿与落叶树结合,乔木与灌木相间,使居住环境四季常青,并能组织分隔空间,改善环境卫生与小气候。

其内部设施应布局紧凑。出入口位置要考虑人流方向,要有不同的休息活动空间,以满足不同年龄居民活动休息的需要。

(4)布局协调原则。住区绿地布局与该区的建筑布局关系紧密,可根据建筑群组合不同,采取集中与分散、重点与一般,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以形成完整统一的住区绿化系统,以方便居民就近使用,并与城市总的绿地系统相协调。

4)设计要点

住区绿地的规划设计是住区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和形式十分多样,影响住区绿地设计的因素包括住区的位置、周边的环境、住区的生态环境、住区的规划及建筑风格、住区绿地的使用者等。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内容包括:绿地框架系统的建立、绿地基本布置形式、园林建筑小品的设计、种植规划设计以及绿地中配套设施等几个方面。

(1)住区绿地系统的建立

住区绿化形成系统的重要手法就是“点、线、面”相结合,以保持绿化空间的连续性,让居民随时随地生活在绿化环境之中。

对于住区绿地来说,宅旁绿地和组团绿地是点,是小区绿地的基础;公共绿地或中心绿地为面,是小区绿地的中心;区内主要道路沿线绿化带为线,起到串联区内绿地的作用。

(2)绿地基本布置形式

绿地布置形式较多,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形式,即规则式、自然式以及规则与自然结合的混合式等。

规则式:布置形式较规则严整,多以轴线组织景物,布局对称均衡,园路多用直线或几何规则线型,各构成因素均采取规则几何型和图案型。如树丛绿篱修剪整齐,水池、花坛均用几何形,花坛内种植也常用几何图案,重点大型花坛布置成毛毯型富丽图案,在道路交叉点或构图中心布置雕塑、喷泉、叠水等观赏性较强的点缀小品。这种规则式布局适用于平地。

自由式:以效仿自然景观见长,各种构成因素多采用曲折自然形式,不求对称规整,但求自然生动。这种自由式布局适于地形变化较大的用地,在山丘、溪流、池沼之上配以树木草坪,种植有疏有密,空间有开有合,道路曲折自然,亭台、廊桥、池湖作间或点缀,多设于人们游兴正浓或兴小休之处,与人们的心理相感应,自然惬意。自由式布局还可运用我国的传统造园手法,以取得较好的艺术效果。

混合式:是规则与自由式相结合的形式,运用规则式和自由式布局手法,既能和四周环境相协调,又能在整体上产生韵律和节奏,对地形和位置适应灵活。

(3)园林建筑小品的设计

住区绿地应以植物景观为主,适当点缀园林小品。小品在住区环境中并不占主导地位,但其风格对于小区绿地特色的形成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小品的设置要根据小区建筑的形式、风格,居民的文化层次与爱好以及绿地空间的大小、特性、色彩、尺度等来确定,使之与小区的整个环境相协调统一。小品风格特色应突出亲切、宜人、适于人的尺度感,并且可以考虑增强住宅的识别性。

(4)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是住区绿地规划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植物品种丰富多样,且富有生命,其不同品种、不同节气生长的植物相互配合,共同构成绿地设计中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观,因此,植物也被称为软质景观,它们与硬质景观的建筑互相衬托、互为补充,形成生动的住区绿地景观。适宜住区内种植的植物分为六类:乔木、灌木、藤本植物、草本植物、花卉及竹类。正确选择植物品种进行合理配置,不仅可以界定不同的室外空间,在景观上也能创造出丰富的线条,满足居民的审美趣味和精神需求。

(5)绿地中的配套设施

由于小区绿地离居民较近,日常使用率较高,这就需要有一些相应的配套设施来满足居民日常休息、健身、娱乐的需求。

休息坐凳:为小区居民的休憩提供方便,形式随环境需要而变化,可考虑散座、双人座以及可供群聚的环形坐凳等,以适应不同人群户外休息、交流的需求。

儿童游具:在小区内设置一些必要的、简单的儿童活动设施,如各种混凝土器具、小型组合游具、儿童游戏池、迷宫等。

健身器材:在小区绿地内放置一些经济实用的健身器械,如走步器、转身器、单双杠等。

照明:可延长居民的户外活动时间,丰富小区夜晚的景致。但要考虑灯光的射向和照度,不应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

5)绿地指标

住区绿地的标准有两种确定方式,即住区的绿地指标由平均每人公共绿地面积和绿地率(绿地占住区总用地的比例)所组成。根据我国现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规定,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总指标应根据人口规模分别达到:住宅组团绿地不小于0.5平方米/人,居住小区(含组团)不小于1平方米/人,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小于1.5平方米/人。对绿地率的要求是新区不低于30%,旧区改建不低于25%。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对每一地块的最小绿地率均做了规定。

4.3.5住宅群体空间

1)住宅组合方式

“行列式”、“周边式”和“点群式”是住宅群体组合的三个基本原型。此外,还有三种基本原型兼而有之的“混合式”或因地形地貌、用地条件的限制而形成的“自由式”组合。后两种则属前三种基本原型的次生型,其形式多变不定。因此,住宅群体组合的方式有:行列式组合、周边式组合、点群式组合、混合式组合与自由式组合。

(1)行列式:住宅单元行列式组合可分为直接式和错接式两种方式;直接式组合由平直单元组成,体型简洁、施工方便,节省用地,最为常见。

错接式组合多为适应地形朝向、道路的要求,体型前后错落,富有节奏和韵律。错接可以解决大进深套型中中间一跨的采光问题,但这样外墙临空面多,对于寒冷地区不利于室内的保温。若两错位组合单元相交插,则为咬接,它是错接式组合的一种特例,咬接后面宽减小,节约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