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住区设计
48627700000018

第18章 基于社会学角度的住区建设(2)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提出是以反省社会行动理性概念的局限为起点。哈氏认为理性绝不能还原为技术原则,绝不能等同于目的-手段的合理性,相反人与人的关系是通过交往行动产生的相互理解来调节的。

哈贝马斯提出的以交往合理性代替工具理性的交往行动理论,可以归纳为三个要点:①交往行动与工具行动的对立。②交往行动的合理性。交往行动是行为主体之间的互动,他们使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以相互理解为目的,在意见一致的基础上遵循语言和社会的规范而进行的、被合法调节的、使社会达到统一并实现个人同一性与社会相统一的合作化的、合理的内在行动。因此,交往行动比其他几种行动在本质上更具有合理性。③以交往合理性代替工具理性。与工具理性不同,通过交往理性,一个社会或生活共同体的成员才能达到对客观事物的共同理解;建立大家认同一致的伦理道德规范,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护生活世界的合理结构。哈氏以交往行动理论作为现代性社会理论的模式转换,即以理解模式代替认识模式,把现代性的中心从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转向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活动和交往活动。

交往行为与日常生活生产或说生活世界都必须以空间、生活场所为依托。住区作为社会空间单位,以居住、工作等生活为媒介,致力于提高交往行为的质量,从而成为社会整合、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以及文化再生产的基地,促进住区居民的交往就成为住区规划的直接的社会目标之一。

5.1.4戴维·哈维与列斐伏尔的新城市社会学理论

空间性与社会性是早期芝加哥学派古典人类生态学的研究主题,以伯吉斯等人为代表,提出了着名的同心圆、扇形和多核心的模型。但批评者认为这种研究仅注重纯粹的物理空间现象,而忽视了塑造城市空间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和不同政治集团之间的对抗与冲突,即无法指出和解释空间的政治——经济机制。

戴维·哈维(David Harvey)和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作为当代最知名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左翼学者,以其为代表的新城市社会学解决了这一难题。戴维·哈维提出了“人造环境”这一重要概念,指的是包含多元素的复杂混合商品,是一系列的物质结构,包括道路、码头、沟渠、港口、工厂、货栈仓库、下水道、住房、学校教育机构、文化娱乐机构、办公楼、商店、污水处理系统、公园、停车场等。哈维认为“人造环境”是这些物质结构的简化概念,目的是为了尽可能深入地探讨其生产和使用过程,而城市就是由各种人造环境混合形成的人文物质景观,是人为建构的“第二自然”。列斐伏尔则提出“空间生产”的概念,即每种社会组织模式都会产生对应的环境,这种环境是其拥有的社会关系的结果。这两个概念成为新城市社会学的基础。

“人造环境”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城市的生产和创建是资本控制和作用的结果,资本和劳动之间的斗争已经从马克思最初所认定的“车间斗争”扩大到包括围绕着人造环境的生产和使用的一系列斗争。关于居住场所斗争的空间结果就是居民与空间的分化,城市弱势群体在这一过程中被逐渐排斥到租金低廉、环境恶劣的城市边缘,虽然社会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了有限的帮助,但很难达到更高的合理水平。

“空间生产”指出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中,居住空间呈现出以下新特点:①居住空间分散到郊区,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决定的;②空间的隔离与分化所带来的资源浪费无法解决,这是私人所有制与商品生产的逻辑所决定的;③居住空间的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的必然表达,也将产生居住阶层分异、居住空间发展不平衡和资源占有不平等的必然结果。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维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防止社会严重极化导致动荡,当前西方社会普遍采取政府干预的手段,以城市规划、投资、财政等公共政策对公共资源和资本进行引导,如采用混合的居住规划模式、提供廉租住宅、对福利型住宅项目进行财政补贴、鼓励旧城中心的更新和振兴等措施。而这一类型的公共政策研究也已成为当代西方住区理论中的热点领域。

最早对现代城市批判的声音并不是来自规划领域,恰恰是来自社会学领域,从雅各布斯到列斐伏尔这些社会学者的着作都是从当时城市中所显现出的种种矛盾和问题而引发的阐述。如果说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关注的仅仅是人们生活层面上的问题,比如说场所感、领域性等,那么,哈贝马斯与列斐伏尔则直接探索功能主义背景之下的根源问题,那就是资本主义制度才是一切问题及矛盾的来源。功能主义城市分区在顺应资本主义生产的同时,也成为其“帮凶”,成为当今许多城市问题及社会问题的来源,这些学者在思考城市问题的同时,也为城市住区设计理论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彻底地颠覆了20世纪早期的住区规划理念。

5.2社区规划

社区规划是对社区建设与发展的整体部署与设计,包括社区发展的目标、社区的结构与功能的总体计划。《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对社区规划这样定义:“社区规划是对社区建设的总体部署。其目的是:有效利用社区资源,协调社区各种社会关系,合理配置生产力,有计划地发展居民的生活服务设施,提高社区区划的合理性,从而提高社区整体建设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社区规划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社区服务、社区保障、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体育、社区卫生、社区环境、社区安全、社区组织、社区社会工作、社区自治和社区参与等方面的要素。从层次上看,社区规划又可分为指导社区全面发展的总体性规划,以及社区的专项发展计划。

5.2.1规划目的

社区规划的目的是促进社会发展。综合来看,社区发展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社区的主体——社区成员的发展;社区共同意识的培育——有关社区互动的社区道德规范及控制的力量;社区组织管理机制的完善——维系社区内各类组织与成员关系的权利结构和管理机制;物质环境与设施的改善——社区的自然资源、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住宅建筑等硬件环境。

因此,作为指导性的内容,社区规划目标的制定也要包含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具有人本性、综合性的特点。

社区规划的目标是社区发展的指导性纲领,对社区各项工作和建设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其制定要在对社区的历史和现状条件充分把握、对社区发展的主要矛盾充分分析、对社区的发展机遇与限制因素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为了保证社区规划目标的持续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社区规划的目标应是一个长期性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的有机组合。社区规划目标按时间划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长期目标是社区发展与建设的主线索,保证社区发展的连贯性,其制定应与城市规划的根本指导思想、整体方向相一致,比较原则和抽象,时效一般在10年以上;中期目标是为了实现长期目标而制定的较长期的社区发展努力方向,通常可以部分地和阶段地实现长期目标,或为实现长期目标奠定基础,时效一般为5年左右;短期目标是社区制定的在短期内变成现实的发展目标,通常比较具体,时效在1年左右。

社区规划目标还有总目标与分目标之分。总目标即社区发展的总体性任务,而分目标是社区诸方面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如社区服务目标、文化建设目标等。总目标是分目标的有机组合,分目标是总目标的实现保证。

5.2.2规划原则

社区规划的制定,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社区规划的原则是在一定的社区理论指导下,本着从实际出发的要求,在制定和实施具体规划过程中所要遵循的根本准则,主要包括系统性原则、先进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以及规范性原则等五大原则。

1)系统性原则

社区规划是各种社会系统的综合规划。科学地综合与系统的相互关系,是社区规划的特有功能。在这个复杂的综合系统中,人居于中心位置,人、环境、文化相统一是这个综合系统的基本内容,人是指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是离不开人际关系的;环境指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第一资源、再生资源的配置和合理使用,这些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文化指历史传统、习俗和价值观,这些是人、社会发展的结晶,又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三者的有机统一,形成社会的大系统,缩微成社区综合系统。

2)先进性原则

先进是一个相对性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先进性也是一种要求。社区规划要从实际出发,这不仅与先进性的相对意义并不矛盾,而且只有从实际出发的先进性,才具有实际意义,否则,便是空洞的先进性。规划要在实际的基础上,规划发展,提出发展的要求,创造发展的条件,制定发展的措施。

发展应有可比的目标,这个目标应高于实际,具有引导的功能。

3)动态性原则

社区规划虽然具有相对的阶段性和稳定性,但动态性很强。规划所规范的各项社区要素,均处于动态之中。尤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迅速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社会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在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社区及其内在的各种要素具有显着的过渡性。这种状况要求社区规划遵循动态性原则,充分反映社区的动态过程。

4)可操作性原则

社区规划是理论和实际结合的焦点,而重点在于对社区建设实践的指导,对规划的实施。因此,它的可操作性特点特别强。所谓可操作性,就是能够付诸实施,实现规划目标。按照可操作性要求,规划必须有相应的指标体系,有可以获得、可以测量的数据,可以转化为行政、立法或社会行为的要求,有具体的、可以检查的对策措施。我国的社区规划,硬件方面的可操作性,包括以土地、建筑、资金为基础的经济、社会事业发展项目,以及这些项目形成的形态规划;软件方面的可操作性,主要指对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求的投入,得到了重视和切实保证。

5)规范性原则

社区规范虽然还未形成成熟的完善模式,但作为规划,应有规范性的特点和基本的要求。社区发展的目标、内容、模式、运行机构、评估等,都应是社区规划的内涵。社区规划的规范性要求是制定规划的多学科性,任何一种社区规划,都是多学科综合研究的结果,需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协作。

5.2.3规划方法

制定社区规划需要采用科学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正确分析社区发展、社区建设中以人为中心的诸多矛盾,全面地进行研究,探求这些矛盾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提出相应的对策。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制定社区规划需要采用彼此相关的各种具体方法,包括社会调查和统计法、定量定性综合分析法、社会心态分析法、社区发展比较法、社会指标法、社会发展模型法以及文献资料法、社会个案法等。

1)社会调查与统计法

对社区现状的分析,要以调查、统计所获得的材料和数据为前提,运用各种社会调查的方式和手段,获取反映实际情况的材料,并运用统计的方法将其量化,以便于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给社区现状定位。社区规划的战略目标、社区要素部分,也要以调查和统计的材料为基础。运用社会调查和统计,获取充分的材料,社区规划才能符合实际。调查需要有系统性、连续性,以获得比较全面、完整的材料;统计要注重准确性和科学分类,以保证统计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价值。

2)定量定性综合分析法

就制定规划而言,定量是必要、重要的,量的概念是规划的构成要素,从一定意义上说来,缺乏必要的量的概念,不可能制定规划。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规划绝不仅仅是量的堆积。在重视定量分析的同时,更要重视定性分析。规划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价值判断等,都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思想作指导。要求规划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内容具体、操作性强,只能是采用定量和定性综合分析方法的结果。

3)社会心态分析法

社会心态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特征。社区规划要以人的需要和发展为中心,必须了解反映人的共同心理特征即社会心态。

具体地说,就是要对人们对待社区各种事务普遍存在的赞成、存疑、反对等态度,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做出中肯的分析,以此作为制定社区规划的依据。

社会心态分析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首先要恰当选择反映共同心理特征的问题。所选问题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又要有能够说明主要的、本质的问题的方面,选题失当就难于真正把握社会心态。研究社会心态需要有必要的数据,但又不能停留在数据上,要适当进行定性分析。社会心态分析要客观、求实,防止诱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