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寒山寺佛学(第五辑)
48632500000013

第13章 中国近现代佛教论丛(13)

心缘师父,1951年生,祖籍辽宁。心缘师父是现今通教寺中年最长者。提起出家因缘,她一句话不离其母。心缘师父的父亲在她年幼时就已去世,母亲独自一人把几个孩子拉扯大。心缘师父年龄最小,甚得母亲疼爱,自小便与母亲形影不离。在她14岁时,其母皈依佛门,开始吃长素,心缘师父也随之吃素。信佛后,母亲常给小心缘讲一些自己体悟的佛法,心缘听了心中甚是欢喜。她告诉我,从那时起她就已发心出家,但当时尚未跟母亲表明心意。

②受邻里或周边寺庙环境影响听闻佛法

人总是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之中,除了受到家庭最直接的影响之外,亦极易受到邻里环境和周边的生活环境的影响。在我所了解到的出家因缘中,就有不少师父听闻佛法是来源于邻居或周边的寺庙环境。

案例一:

心愿师父,1963年生,福建沙县人。心愿师父的母亲和姐姐都信佛,但家庭的影响在她身上体现的并不明显,心愿师告诉我,她第一次听闻佛法心生欢喜是在邻居有一次带她去听讲法会。她说,母亲和姐姐虽信佛,但也许由于能力所限,较少给她讲述佛法。那一次,村里来了一位法师说法,她的几个邻居知道了便邀她同去,喜爱看热闹的她就跟着去了。没想到一听到法师说的佛法道理,立即心生欢喜。自那以后,她也逐渐走上了信仰之路。

案例二:

心清师父,1971年生,江西庐山人。心清师父家中无人信佛,父亲和哥哥甚至还排斥信佛,但是其邻居中有人信佛。因其家附近有寺庙,她的邻居常去寺庙烧香拜佛,并在寺庙做义工。心清从小就常跟邻居们去寺庙帮忙,也由此便常有机会参加法会,听闻法师说法。心清说当时村里有不少人去听法,但是很多人都是去凑热闹,心不在焉。而她当时小小年纪,几乎也没读过什么书,一听法师说法顿觉明白了很多道理,欢喜心随之而生。于是更是常去寺庙,无论是做义工还是听法,她觉得自己是属于寺庙的。心清师父告诉我,在很小的时候她就发心出家,长大一些后更是体会到佛祖所说的人生如苦海,在她刚过二十岁的时候,终于出家为尼,了却夙愿。

案例三:

心知师父,生于1960年,辽宁朝阳市羊山镇人。1980年出家华严寺,1982年剃度般若寺,依逝波法师受沙弥戒。心知师父接触到僧尼,是在她六、七岁的时候。那时“文革”刚开始,与她家乡一河之隔的东山寺的僧尼被迫下放到各个生产队劳动,下放到她们队的是一位叫净权的尼僧。虽说当时地位卑下,但这位净权特立独行的为人处世风格,让她倍感钦佩:做事勤劳专注,与人无争,忍辱宽容,不计个人得失。心知的母亲为人善良,常常送点自家的新鲜蔬菜给出家人,小心知每次总是争当其任,渐渐地,对修习佛法、持身清正的尼僧产生好感,发愿要学出家人那样的为人境界。此后,佛门便多了一员小小的信徒。

③受同事影响得闻佛法

在通教寺的常住师父中,如不是从小就发心出家的,出家前都有自己赖以谋生的工作。所以,工作环境中熟识同事的影响,也就成为了她们听闻佛法的一个途径。

案例一:

心莲师父,1972年生,湖北仙桃人。心莲师父告诉我,她在1995年开始得闻佛法,当时同单位的同事有信佛之人,于是常跟她说一些佛法的道理。她听后跟自己的经历结合起来思考,很快就接纳了佛法,开始信佛。

案例二:

张居士[13],1987年生,江西人,发心出家,当家师已予以收留,让她住在通教寺。张居士在十六岁时就离开家外出打工,服务员、保姆都做过。当她在一家餐厅做服务员时,认识了一些信佛的工作伙伴,跟她说人生之苦,她听了很是受用,于是自己开始寻求佛教方面的知识,逐渐也成为了一名佛教信徒。

④从书本中得知佛法

得知佛法的渠道很多,书本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喜爱读书之人常会从书本上得到受益终生的启示。

案例:

心戒师父,四十多岁,辽宁沈阳人。心戒师父出家前的工作是图书馆管理员,在图书馆的工作,使她能有机会读到更多的书。她告诉我,她开始对宗教感兴趣是看《宋美龄传》引起的。当她看到宋氏三姐妹在飞机上祷告时,突然产生一种对宗教的向往,于是开始关注宗教方面的书籍。宋美龄笃信的是基督教,心戒师父本来对基督教很感兴趣。但由于母亲反对她信基督,于是她转而关注起佛教。她说,可能是文化氛围的影响,母亲并不排斥她信佛,于是,就在信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舍下了父母、丈夫和儿子,毅然出家。

2.外缘

出家尼僧通过家庭、邻里、周边环境、工作环境、书本等途径得闻佛法,如将以上各种播植佛种的途径视为内因,那么,外缘就是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当人们将自己亲身经历或者所闻见的他人的人生经历与佛法联系起来进行人生思考时,为求人生解脱,当因缘具足时,就易走上出家修行的道路。

案例一:

心缘师父。在前文提到的心缘师父,长大后在村里生产队工作。她告诉我,看到生产队的人为了养家糊口,辛苦工作,上有老人要赡养,下有小孩要照顾,几乎都没有时间精力来思考人生,被众多欲望所摄,体会不到人生之苦。她不希望过那样迷惘的生活,而是向往西方佛土的极乐世界,向往永恒的安乐。于是,当村里陆续有人给她说媒的时候,她都一一拒绝。其母看着自己最疼爱的小女儿意欲献身佛法,很是欢喜。

案例二:

心悦师父,前文提到的心悦师父,小时候家贫,生活艰苦,吃了上顿没下顿,那时,幼小的她便觉人生之苦。后来家里条件逐渐改善,生活富裕起来,她又觉单调的生活中找不到生活的意义。于是她出外做起了服装生意,并小有所成。但随着自己的人生阅历丰富,越觉难以找到心灵安乐,于是起心出家。然而,在告知父母自己的想法后,连信佛的父亲都沉默了,他希望自己的女儿过一般世俗人看来的正常生活,结婚、生子,然后终老。于是,为了父母,戒缘犹豫了六、七年的时间,努力尝试让自己过一般人的生活,但最终的结果是愈发地坚定了出家的信念。在跟父母的多次沟通后,父母终于同意了女儿的选择,圆了心悦的出家梦。

案例三:

李居士,1978年生,吉林长春人,发心出家,现居通教寺。受母亲影响,李居士从小信佛,5岁上学的她在大学毕业后很快也步入了社会。她告诉我,社会上名利诱惑太大,步入社会后,她遗失了自己曾经那颗纯净的心,逐渐变得唯利是图。学医出身的她不久就转行开始涉足商业,什么赚钱做什么。而在感情方面,由于人长得漂亮,追求者始终都排长队。但从小就熟读佛法的她,用她的话说,是把感情的事看得太透彻了,于是在经历了颇多的故事之后,对爱情失去了兴趣。在社会上打拼了近十年,事业可谓蒸蒸日上,财富也不断累积,但李居士却愈发地不喜欢迷失了自我的自己,她要找回原来那个纯净的自己。于是,她又重新读佛经,学佛法,逐渐找回了当年纯净的感觉。回过头来看自己十年走过来的路,她没有后悔。她说,正是自己有了如此多的经历,才能从自己的人生体验中感悟到佛法的奥妙精深,渴望用余生的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到佛法中,精进修行,往生西方净土,求得永恒解脱。学有所成后,她希望擅长演说的自己,能将自己的领悟同更多人分享,得闻佛法之妙,在佛法中解脱自心。

出家尼僧们就是在这些不同的内因与外缘的聚合下,走上了出家修行的道路。由案例可以看出,有些内因是多重的,有些外缘也曾给尼僧出家带来了犹豫与徘徊,但是,与世俗常推测尼僧遁入空门多是遭遇灾苦,为求躲避才悲观厌世从而做出无奈的选择不同,大多尼僧都是由于听闻佛法之妙从而心生向往,在有了一定的尘俗经历之后才更坚定了自己的道心,进而投入空门,寻求解脱的。出家修行的生活,并不像世俗之人看来那么清闲与逍遥,她们生活清苦,戒律严格,摒弃各种欲望,整日忙于功课,力求精进,道心不坚定的人是坚持不下来的。以前,也有为了逃避各种生活之苦或其他非正信的佛教徒要求出家剃度,出家之后又无法以戒律约束自己,其行为不仅有损佛门清规,更损害了出家人正信正行的庄严形象,造成了恶劣的影响。鉴于此,为了道场清净,各寺庙现今对发心出家之人都会予以反复考查,并让其在寺院最苦最累处干活,在考验其忍辱心的同时,亦要去除其我慢心等阻碍修行的心性,看其是否道心坚定。时间短则半年,多则六七年,若不是由坚定的信仰支撑,一般人是难以经受住如此严峻的考验的。所以,对于如今的出家僧尼,社会应给予其足够的尊重,尊重他们的信仰选择、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尊重他们的人格僧格。

四、小结与展望

(一)小结

“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弘法利生是僧信的责任与使命,通教寺作为北京唯一的尼众道场,肩上所负重担可想而知。令人欣慰的是,通教寺的尼僧们并未让我们失望:她们遵循六合,如法修行净业,保持着繁华都市中寺院的清净庄严以及信仰的正信正行;她们一心弘法,广结善缘,在广大信众心中树立了佛教的良好形象;她们热衷公益,慈悲济世,无论是海啸或是地震,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不论救灾抑或扶贫,通教寺尼僧们都会竭尽心力,为受灾受难的有情众生祈愿佛菩萨的护佑,送去佛法的温暖,给予精神及物资的双重援助。

然而,通教寺作为京城这个全国首善之区唯一的一处尼庵,要进一步将如来家业发扬光大,弘扬正法,普渡众生,利乐有情,尚有其有待完善的方面。

从寺院的自身建设和内部管理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尚需完善。

1.加强寺院的组织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