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走向理想的和谐社会
48638500000002

第2章 总序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步伐非常稳健,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我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等都出现一些新的特征,贫富关系、劳资关系、干群关系等方面也出现一些新的矛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和巨大的社会变迁对社会发展理论提出的新需求,受到了理论界及全体国民的普遍关注。

我们出版这套丛书的主旨就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作些探索。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有一个随着实践而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过程。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要使“社会更加和谐”。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我们党正式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提高党的五种执政能力之一。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2月19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讲话,把“和谐社会”的特征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指出,促进社会和谐,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在最近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决定》和《公报》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强调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主要任务、五方面具体部署和六大原则。

作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决定》和《公报》继承、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已经具备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迎来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机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同时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齐心协力促进社会和谐。

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它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西方国家工业化的进展来看,都经历了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阵痛。和谐社会的提出,表明中国正在试着走另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道路,表明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一个和谐社会新时代的到来。

南京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一直走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前列。自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南京就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特色区域”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当前,南京经济社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关键期和现代性社会的转型期。

近年来,南京的城市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城市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支柱产业优势日趋明显;城市的人文资源得到进一步的挖掘,科教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显着提升;政治文明建设成效显着,平安城市、服务型政府等工作领跑全国。然而在城市飞速发展的同时,一系列的矛盾也在不断凸显,如何协调和解决好物质文明发展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发展、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物质增长与环境资源的承载力、不同收入群体以及城乡发展之间的多种矛盾,成为摆在南京面前的难题,只有坚持和谐发展才是解决这些难题的唯一出路。在此背景下,中共南京市委在全国率先提出构建“和谐南京”的战略目标,作出了“努力建设和谐南京,切实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的决定。并于2005年形成了《中共南京市委关于构建和谐南京的意见》,该《意见》将统筹城乡作为和谐发展的关键,遵循系统原则、渐进原则和创新原则,通过构建科学发展的运行机制、充满活力的动力机制、社会公平的引导机制、社会稳定的保障机制和高效运转的领导机制等五大机制,开拓和谐发展的五大途径:

一是加快推进科学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的和谐;二是加快富民进程,努力实现利益的和谐;三是加快政治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和谐;四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五是加快生态城市建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发展的和谐。

按照南京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南京市社会科学院致力于和谐社会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先后组建了“和谐南京研究”、“南京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研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研究”、“和谐社区研究”等课题组。课题组将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与当前社会实际相结合,推出了和谐社会与城市现代化研究丛书。丛书第一辑由《走向理想的和谐社会》、《城乡和谐发展的新探索》、《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态》、《和谐社会发展的基石》四本书组成。

这套丛书的主要特点,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深入的理论分析,又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的具体实践,特别是南京的实际;二是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既有宏观的理论分析,又有具体到城市、农村、社区等不同层面的透视;三是综合研究与专项研究相结合,既有综合性的和谐社会研究,又有关于和谐南京、循环型城市、和谐社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专项研究,而每本书又由若干专项研究组成;四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通过访谈、问卷等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这些研究较为真实全面地反映出南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是目前国内较早全面系统研究和谐社会理论与城市现代化的丛书。该套丛书的出版,将进一步推动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和谐社会的研究与探索,我们才开始破题,才开始起步,今后的路很漫长。今后我们将“并天下之谋,兼天下之智”,集中全社会的智慧,共同将和谐社会的研究成果不断推向成熟。在此,我们期待全国的同行和广大实践者提出宝贵的意见。

叶南客

200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