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走向理想的和谐社会
48638500000023

第23章 南京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5)

5.下岗失业人员弱势群体

2004年南京市新增失业人员9.72万人,与2003年相比增长了15.1%;其中就业转失业的有4.51万人,增长3.78%。以大中专毕业生为主体的新生劳动力就业矛盾凸现。接收的大中专毕业生首次突破2万人,同比增长15%,至年底有近2000名毕业生没有实现就业。此外,历年积累下来的未就业失地劳动力高达24万人,全市还有近3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不断涌进的外来劳动力。劳动力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但从总体来看,在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有所上升的背景下(2000年、2001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3.1%、3.6%),南京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有所下降,2003年、2004年都低于全国水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结构性矛盾将越来越突出。

一方面,在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的过程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优化,新兴产业、新兴行业往往是资本密集型的,就业容量不大,不可能创造大量新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由于求职者在职业技能、就业观念等方面与新的岗位需求不对称、不适应,供需脱节,“有岗无人、有人无岗”的矛盾更加突出。目前,全市电子制造、机械加工等行业用工缺口8万人左右。就业结构的矛盾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甚至有越来越加剧的可能,这是导致失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解决起来更难、更艰巨。

要认识就业工作的长期性。就业问题是一项跨国界、超社会制度的全球性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就业问题不是我国所独有,世界上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同样的问题,当今发达国家仍然面临着失业问题的困扰。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就业问题不可能完全彻底解决,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促进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6.南京市老年弱势群体南京市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进入老年型地区行列,是全国较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之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南京60岁及以上人口就达到了51.88万人,占当时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同时,这也标志着南京的人口构成完成了由壮年型向老年型的转变。而此后的15年间(1990至2004年),该年龄段的人口增加了31万人,年均增长4.9%,高于同期全省老年人口年均增幅1.6个百分点,更是远远快于其他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南京老年人口将达到157.91万人,比重超过16%,将出现第一个老年人口高峰。根据预测,南京市区在今年年底就将有一半的人口年龄在40岁以上。南京市是在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程度都较低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未富先老”的问题尤为突出,老年人口基数之大,高龄人口之多,各类问题之突出,都非常严峻。近几年,随着南京城市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老龄事业也出现迅速发展的局面。但特困老年人群(经济上相对贫困、生活质量较差、养老没有保障)仍有相当数量。

根据省“十五”规划一般项目“城市老年人群精神需求状况的调查与研究”的中期成果,对南京6城区和2所老年大学的调查显示:南京市48.5%的老年个体月收入在300至800元之间;10.1%的人月收入801至1000元;23.4%的人月收入1001至1500元;11.4%的人月收入1501至2000元;另有3.5%的人月收入在300元以下,1.8%的人月收入在2001元以上,1.3%的人没有收入。比照1998年初南京市老龄委的调查,月收入300元以下的老年人群比例大幅度降低,从3年前的25.3%降至3.5%,相应的月收入800元以上的老年人群比例大幅度提高,从3年前的26.6%猛增到46.7%,只有月收入300至800元这一段的比例数没有变化,都为48%以上。

南京市老龄委对居民区1247名老人收入的调查显示:老年人人均月收入70岁以下的为566元,70~79岁的为536元,80~89岁的为262元,90岁以上的仅为188元。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以基本工资为基础的退休金比退休前的实际收入大为减少,有些亏损企业甚至不能按月发放退休金和医疗费,因而老人们很难与其他社会成员共同分享到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成果。

与此同时,因缺乏与老年群众需求相适应的老年卫生保健服务体系,造成老人看病难的一系列问题:医院太远,看病过程太长,使体弱多病的老人无法适应;老人医药费负担沉重,加之又进入体弱多病阶段,医药费开支数额明显增加,得了大病更是不堪重负;社区医疗点费用不能报销,对享受公费医疗的离退休老人就近看病带来很多麻烦;各地养老保险参保率低,最高的地方老年人参保率也只达到30%,社会养老保险及商业养老保险的参保年龄限制在20~59岁,年龄已达到或超过60岁的老年人被排斥于保险大门之外。这些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正日益困扰着老年人。据全国大城市专项调查显示,有91.5%的老年人非常关心社会保障问题。

到2004年底,南京全市共有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83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4.24%。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94790人,占全市老年人口的11.42%。有百岁老人150人左右。生活相当困难的老年人有6万多,现有特困老年人近2万人,约占老年人口的2.4%,其中独居老人15200人,占特困老人总数的76%。据预测,到2025年,南京每4个人中就有1人超过60岁。应该说南京老年人的递增速度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并且高龄化程度日渐严重。

二、南京市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系统状况

1.南京市残疾人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系统

从南京市对残疾人弱势群体的支持现状来看,对残疾人弱势群体的支持主要来源于政府的正式支持,但随着社会组织的发育与完善,政府外的社会支持网络正处在积极的构建之中。

(1)政府支持

近年来,南京市政府紧紧围绕扶贫解困、医疗康复、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维护合法权益等重点,积极推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在许多方面都取得较好成效。在涉及残疾人就业、生活、教育、婚姻家庭、权益维护等多个方面构建支持系统。

①机构支持。政府积极组建残疾人弱势群体组织机构,不断健全残疾人组织管理体系,形成良好的机构支持。目前主要的机构支持系统由残疾人联合会的条条系统以及有关职能部门组成的专业性支持系统构成。1989年,成立了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简称市残联),此后,各区县残疾人联合会相继建立;进而在很多社区成立了残疾人协会。在横向层面上,建立了市、区(县)残疾人工作委员会,专门负责贯彻有关残疾人事业的政策、法规,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责,密切配合,做好残疾人工作。计划、民政、劳动、教育、财政、卫生、文化、体育等部门形成了共同协作助残的网络。

②政策支持。严格说来,所有支持都与政策有关。这里的支持主要关于残疾人的帮扶政策。近几年来,南京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和苏政办发〔2004〕40号文件的精神,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关于残疾人帮扶送温暖、教育康复、社区残疾人工作、组织建设、维权、就业、文化生活等一系列政策措施。2004年制定、出台的《南京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实施办法》以及《关于对南京市残疾人实行优惠帮扶工作的办法》,对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体系、给予残疾人在就业、扶贫、教育、培训、医疗、康复、出行等方面得到更多具体的优惠有重大意义,有力地推动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③就业支持。如何提高残疾人就业能力,是残疾人社会支持中的一个大问题。近年来,在围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培育、信息沟通等方面,各级政府做了大量工作,有就业能力的残疾人可免费得到职业技能培训。2004年,安置了1335名残疾人就业。残疾人领取工商执照,给予优先办证和免收工商管理费用的优惠;劳动保障部门给予发放《再就业优惠证》,享受再就业有关优惠政策;残疾人本人为社会提供的劳务免征增值税、营业税,残疾人员劳动所得,减征个人所得税。

市、区县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组织开展了适合残疾人特点和市场需求的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两年来共有3000余名残疾人参加了培训。为帮助残疾人就业,各地还设置了一些公益岗位和残疾人专营岗位,通过举办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免费为残疾人就业提供服务,努力扩大残疾人就业面。两年来,全市共分散安排了近2000名残疾人就业。几年来,通过开展盲人按摩、肢残人手机维修、手工工艺、电脑操作等职业技能培训,培训残疾人4000人。为了积极扶持和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市里每年从保障金中支出100万元,对300名自主创业的残疾人提供资金援助,各级残联建立残疾人创业基金,对创业者提供资金援助。对城镇户口中符合就业条件的残疾人,领取工商执照,从事个体经营的,经区县残联审核,给予一次性2000元左右的补助。

④福利支持。残疾人低保应保尽保,并提高10%至20%的补助标准,平时补助和节假日慰问相结合,农村残疾人的危房改造和税费减免工作得到落实。目前,全市城乡共有2.5万贫困残疾人进入低保,对1500户残疾人的危房进行了改造,有近10万残疾人纳入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全市共有福利企业342家,安置了9681名残疾人就业。

从总体上看,南京市残疾人已基本实现温饱。全市具有白下、秦淮、鼓楼、玄武、建邺等一批全国和省级社区残疾人工作示范区。建立健全残疾人康复和医疗救助体系。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市里建立了肢体、脑瘫儿童和智力残疾三大技术指导中心,建成了覆盖全市的精神病防治康复网络,并在城区对残疾人实行了大病医疗救助。组织开展了社区康复训练与服务、精神病防治、白内瘴复明、低视力康复、聋儿语训、残疾预防等工作。

两年来,共实施白内瘴复明手术10863例,白内瘴手术复明率在全省第一。低视力康复146例,培训聋儿130名,脑瘫儿童478名,弱智儿童810名,对1649名肢体残疾人实施康复训练,对近800名精神病人实行免费长期服药。在每年的“爱耳日”、“精神卫生日”、“防治麻风病日”期间,还通过开展残疾预防宣传教育、咨询服务,宣传普及残疾预防知识,倡导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南京市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在南医大附属脑科医院康复医学科成立了“南京市肢体残疾人康复训练基地”。该“基地”将承担全市残疾人训练与服务工作的技术指导和师资培训,开展康复训练与服务知识讲座,提供社区和家庭康复训练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

⑤设施支持。无障碍设施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经过两年多的积极创建,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全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无障碍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道路、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等各类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达到了国家有关标准。

此外,还添置了方便残疾人使用的无障碍公交车辆90辆,影视字幕、手语电视新闻、市盲人有声读物图书馆和出版物等信息无障碍设施也得到了较快发展。残疾人可免费使用收费公厕;残疾程度检测按规定收费减免30%;园林景点免费开放,残疾人专用车可免费停放公用停车场,盲人持证可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车、地铁和轮渡等;聋人可享受手机短信包月优惠服务等。2005年2月,南京市被国家命名为首批“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发展规划》、《南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办法》和90辆低底盘公交车等无障碍成果受到上级的高度肯定。2003年9月,成功举办了全国第六届残运会,南京市运动员获得的奖牌数名列江苏代表团第一。2004年雅典残奥会上,金牌数和奖牌数均列江苏省第一名。

(2)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主要体现在第三部门支持、社区支持、人际关系网、法律援助、新闻媒体、志愿服务等方面的支持。从南京市来看,残疾人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正处在蓬勃发展之中。

①第三部门支持。南京市慈善总会、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积极开展助残工作,取得良好工作成效。如在第15个“全国助残日”,台北曹仲植基金会、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和南京明月集团共同资助600名肢体残疾的贫困残疾人,向他们赠送了600辆轮椅。另外,爱德基金会防盲特教组在残疾人扶贫、康复、教育、就业等方面作出了有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