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走向理想的和谐社会
48638500000028

第28章 和谐南京构建的战略构想(1)

第一节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及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建议》提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下原则: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江苏考察工作时希望江苏当前要坚持科学发展,把着力点放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降低消耗、减少污染上,更加注重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村面貌有明显改善;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取得新进展;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各项工作,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因此,建设和谐南京,必须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建设和谐南京要树立以下三种理念:一是“以人为本”理念。这是构建和谐南京的内在要求。要坚持人是目的、人是关键、人是主体的理念,最大限度地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政治和精神生活需要。二是“统筹兼顾”理念。这是构建和谐南京的具体内容。既要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又要坚持统筹发展,还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科学的系统发展观。三是“创新思维”理念。这是构建和谐南京的前提。

应当倡导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思维,突破封闭型的思维模式,认清城市是复杂的开放系统,突破简单性的系统思维,注重城市大系统的动态变化思维。坚持关怀性思维,提供给社区人以自然的关怀的生态道德。树立适度消耗、崇尚绿色、关注循环的新观念,开拓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在创新发展模式中,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全面转型,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同时要优先社会发展,通过激活人力资本,增强社会资本,优化文化资本,积聚生态资本,加快城市现代化步伐。为此,构建和谐南京要坚持以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三大发展促进和谐,坚持以改革、民主和法治三大动力促进和谐,坚持以社会稳定、社会保障和社会矛盾化解三大社会支撑促进和谐,坚持以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投资软环境三大环境建设促进和谐,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统筹考虑,重点解决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全局性、长期性重大影响的问题,并以这些重大问题解决为突破口,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体表现在和谐南京“三五行动计划”,即:实施五大战略,健全五大体系,创新五大政策。

第二节统筹协调,积极推进新发展战略

为推进和谐南京建设,课题组提出应实施“大南京整合发展战略”、“新要素牵动战略”、“文化联动战略”、“生活质量战略”、“生态保障战略”等五大战略。

一、实施大南京整合发展战略

实施大南京整合战略,我们要抓住“一个关键”,落实“三个统筹”,推进“三农三化”。即:抓住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重点抓好统筹城乡经济均衡发展、统筹城乡社会全面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

1.树立城市化理念,建设大南京,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伴随着世界城市发展,城市空间迅速扩大,城市形态和城市景观更多地从点状分布转向为带状或面状分布,进入了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及多中心都市圈或大都市圈发展阶段,相当于大都市区(Metro polis)或银河状大城市时期(Galactic City)。如大伦敦、大东京、大多伦多等。为进一步提升南京的辐射能力和城市竞争力,应树立“大南京的理念”,调整城市形态布局,拓展发展空间,走“世界城市”之路。

为此,(1)加快南京溧水、高淳等郊县“撤县建区”的步伐,建设南京新市区。

(2)在一些乡村工业发达或一些特殊地理位置,发挥特殊社会功能的区域,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镇,拉动城镇经济发展。如南京市溧水、高淳等郊县具有不少独特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将这些资源加以整合开发,可以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文化休闲游等旅游项目;南京沿江、沿路、沿山、沿城的区位优势和水陆交通优势突出,可大力发展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仓储运输业。(3)发挥“发展极”优先增长的功能。南京市郊县小城镇布局过于分散,今后应以若干“卫星城”为“发展极”或“结点”,促使他们优先增长,然后发挥磁极化效应,编织人流、物流、资金流、交通流、信息流“五流畅达”的“流网”,按照等级扩散理论,带动“边缘乡镇”共同发展,在南京市实施“半小时城市群”战略。

(4)在实施城镇化战略过程中,要把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工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引导乡镇企业、龙头企业、民营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形成以城带镇、一体化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2.树立工业化的理念,发展乡村工业,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新型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力,强调“生产与生态平衡,发展与环境和谐”的根本原则,并坚持“高效益、高技术、低消耗、广就业”的发展价值取向标准,走一条资源节约型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型的工业化道路。南京的乡村工业发展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为此,(1)利用先进技术对乡村工业进行科技革新和改造升级,通过网络渠道参与城市的产业合作,加快乡村工业化的进程。

(2)做强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力。通过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等形式把龙头企业做强,通过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把龙头企业搞活。

(3)继续加大乡村工业园区建设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市级重点乡镇企业园区的载体作用和示范效应。在乡镇企业园区建设中,注重做好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3.树立产业化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为此,(1)向“绿色企业”进军。利用荒地荒坡、灌木林地、草山草坡、沿江滩涂,发展农业的综合开发和深层次开发,提高农业生产边际收益。

(2)发展立体农业。从其他国家的经验看,农业的就业密度有很大差别,例如,1985年每千亩耕地吸收的就业人数,澳大利亚为0.57个,加拿大为0.85个,而日本则为80.65个,表明农业内部就业大有潜力可挖。

(3)推进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大力实施科技示范园区带动战略,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使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成为新品种、新技术的“孵化器”。

(4)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市场竞争力。要按照国家和国际标准,大力推广标准化和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严把产地环境关、质量标准关和质量检测关,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要做好农产品商标注册和名优、有机食品、绿色农产品申报,靠品牌抢占市场,靠品牌拓展市场。

(5)以信息技术带动农业现代化。信息技术将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信息网络将提高农产品市场的流通效率;信息监测将有效预警农业的自然灾害和气象;信息化将带动农民生活的现代化和农业管理的产业化。

(6)培育产业组织体系。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农业产业化组织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通过产业组织体系向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形成自我组织、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自我发展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