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走向理想的和谐社会
48638500000006

第6章 “和谐南京”指标体系的创建(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为特征,它呈现出一种祥和的社会形态。但现实中还存在着不公平现象、不诚信、不友爱的现象,错综复杂的人民内部矛盾给人以不安定感,这就需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作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党的执政能力,不断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最大限度地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人民内部矛盾能够得到正确的处理,使各种利益关系得到妥善的协调,使社会公平和正义得以体现,使社会的稳定能够得到维护。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应体现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从思想上、精神上正确武装和不断提高起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扶贫济困、和睦融洽的文化氛围,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成提供文化的保障。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它也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保障。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地发展,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只有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使科学发展观得到真正的落实,目标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由此可见,二者是统一的。另一方面,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基础之上的。但是GDP值的提升并不是惟一的途径,还必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因此,需要尽快建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综合的发展指标体系,既包含经济发展的指标,也兼顾资源、环境、生态,以及公共卫生、就业、社会保障、人民生活等社会发展的指标。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是科学、文明的发展,即发展的目的、发展的道路、发展的手段都要体现文明与和谐。而这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传承的建设“以和为贵”、“以和为美”社会思想的延续。

三、设置指标体系的原则

1.发展与和谐并举原则

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应该是具有一定发展水平的和谐社会。贫穷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富裕,其他地区、其他人仍然比较贫穷两极分化的社会也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从发展的角度而言,我们追求的是共同富裕。但富裕了的社会不一定就和谐。在发展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追求民主公正、生态良好等。因此,评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发展水平,二看和谐水平。在发展中求和谐,在和谐中谋发展,既有较高的发展水平,又有较高的和谐水平的和谐社会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与全面小康社会相承接原则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可见,社会和谐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内在特征,和谐社会是更高水平的社会理想与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内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又高于小康社会的标准。为此,设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评估指标体系要注意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评估指标体系的衔接。

3.系统性原则

和谐社会包括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社会内部系统诸要素的和谐等诸多要素,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因此评估和谐社会的指标体系要有系统观念,将涉及各方面的指标围绕“和谐与发展”的主题有机地组合起来。

4.可行、可比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要求指标数值易于获取、简明扼要、有较大信息容量。指标的设置要适应地方监测力量和技术水平,尽量与统计指标一致或存在一定的关联,以便纳入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中。

可比性原则要求评价结果在时间上现状与过去可比,在空间上不同区域之间可比。通过时间上的纵向比较,反映一个地区社会和谐发展的演进轨迹;通过区域间的横向比较,反映一个地区的发展优势与问题,从而可以因地制宜地提出对策措施。

四、和谐南京评估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设置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与原则,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确定和谐南京评估指标体系的框架。和谐南京指标体系的目标层为和谐南京。准则层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发展水平与和谐水平;第二个层次,以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来衡量发展水平,以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程度来衡量和谐水平。指标层由26个指标组成。

五、权重的确定。

指标体系权重是指标相对于上层目标重要性的一种度量,不同的权重往往会导致不同的评价结果。因此,采取适当的方法以保证指标体系权重分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就显得至关重要。我们采用层次分析(AHp)法确定和谐社会评估指标体系的相关权重。层次分析法由美国运筹学家A.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这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技术。其基本原理就是将识别的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层次,由专家和决策者对所列指标通过两两比较重要程度而逐层进行判断评分,利用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确定下层指标对上层指标的贡献程度,从而得到基层指标对总目标而言重要性的排列结果。

六、目标值的确定

1.人均GDP。南京2005年人均GDP为40900元,根据南京“十一五”规划纲要,“十一五”期间将以11%以上的速度递增,据此,和谐南京人均GDP定为73000元。

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南京2005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14997元,根据南京“十一五”规划纲要,2010年南京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24000元,和谐南京目标值以南京2010年的水平为准,定为24000元。

3.农民人均纯收入。南京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6250元,根据南京“十一五”规划纲要,2010年南京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10000元,根据和谐南京城乡收入比应小于2的要求,将和谐南京农民人均收入定为12000元。

4.高中毛入学率。南京高中毛入学率2005年已达到95.2%,根据南京“十一五”规划纲要,2010年南京高中毛入学率要达到98%,以此为标准,将和谐南京高中毛入学率定为98%。

5.每万人医生数。每万人所拥有的医生多说明群众接受医疗服务的水平高,但这个指标也并非越高越好,根据国际经验,定为20比较合适。

6.城镇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数量。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选择取向,2000年南京城镇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为14.04标台,到2004年有所下降只有11标台,这不符合现代化城市发展潮流,和谐南京城镇万人拥有的公共交通数量定为20标台。

7.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005年南京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已达到24平方米,根据南京“十一五”规划纲要,2010年将达到30平方米,和谐南京以此为标准定为30平方米。

8.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005年南京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已达到38平方米,根据南京“十一五”规划纲要,2010年将达到40平方米,和谐南京建设一方面要设法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另一方面也要考虑节约建房用地,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因此,农民居住面积也不宜定得过高,定为40平方米。

9.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恩格尔系数小于等于30%。

10.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小于等于35%。

11.人均预期寿命。南京2000年的人均预期寿命为75.2岁,江苏全省19802000年间人均预期寿命每10年平均增长2.5岁左右,根据国际经验,超过70岁,平均预期寿命增长会减慢,为此,和谐南京人均预期寿命定为77.5岁。

12.城乡收入比。城乡收入统计口径有所不同,根据南京的实际情况,和谐南京城乡收入比定为小于2。

13.城镇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小于等于6。

14.农村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人均纯收入比小于等于3。

15.每万人口刑事案件立案数小于20。

16.森林覆盖率。2005年南京森林覆盖率已达到19.6%,根据南京“十一五”规划纲要,2010年将达到25%,以此为标准将和谐南京森林覆盖率定为25%。

17.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004年南京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24平方米,根据南京“十一五”规划纲要,2010年将达到30平方米,以此为标准,将和谐南京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定为30平方米。

18.万元GDP能耗。2005年南京万元GDP能耗为1.35吨标煤,根据南京“十一五”规划纲要,2010年控制在1.1吨标煤以下,和谐南京的标准定为1吨标煤以下。

19.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应该达到100%。

20.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应该达到100%。

21.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大于等于80%。

22.收入弹性系数大于等于0.7。

23.教育事业费支出比例大于等于22%。

24.卫生经费支出比例大于等于8%。

25.社会保障综合覆盖率大于等于95%。

2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