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E=延续力
此维度是由归因理论和乐观理论共同发展而来的,它提出了两个相关的问题:逆境会持续多久?逆境的起因会持续多久?前者是由乐观理论中的永久性决定的,后者是由归因理论中是否将逆境的起源归结于具有持久的、不可改变的原因而决定的。E得分越低,越易于感到逆境和(或)它的起因会持续很长时间;E得分越高,越会觉得自己成功有望,同样会认为逆境起因是临时的、短暂的,这就提高了你的能量、乐观精神和采取行动的动机。你有一种健康的自然的趋势:在黑夜中看到光明,不论黑夜有多么漫长。对逆境和它的起因的觉察最终会提高你在逆境中求生存和接受巨大挑战的能力。
4.以AQ高低划分三种人
即遇难而退者(Quitter),中途而止者(Camper),攀登者(Climber)。
遇难而退者注定要过得过且过的生活。他们放弃了梦想,选择了自认为是一条较平坦、较轻松的道路。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事实恰恰相反,遇难而退者遭受的痛苦比他们试图通过选择不攀登而逃避的痛苦大得多。所以,遇难而退者经常痛苦、沮丧、感情麻木。另外,他们可能疯狂、惶惑,拼命想逃离世界,并憎恨攀登者们。他们常常深深陷入物质麻醉,他们在寻找一种精神转换、麻木逃跑的道路。
中途而止者同遇难而退者一样,得过且过,所不同的是程度不同而已。他们宁愿牺牲可能更好的事物,而去留恋现有的梦幻,他们非常满意这种取舍。中途而止者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一份可观的收入。然而,他们的兴奋、求知、成长、创造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中途而止者满足于现状,贪图享受,而不努力奋斗。回头看看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中途而止者满足了基本的需要——饮食、安全、住所甚至拥有感。他们已经越过山脚,接着就停下来享受,由此没有了层次需要理论中的最高级需要——自我实现,即需要的顶峰。结果,中途而止者既满足又焦虑。他们享受小小的一席之地带来的舒适,又担心失去这一席之地。
很明显,三种类型的人中,只有攀登者生活得实实在在。他们有一种深深的目的感,对生活充满激情。他们知道,多数回报是长时期的,当时迈出的一小步能带来今后上升的可观的一大步,攀登者勇于接受挑战。当然,攀登者有时也厌倦攀登。有时,你也能发现他们同中途而止者混在一起,所不同的是攀登者在那儿恢复,再补充,再充电,然后向上攀登;而中途而止者则停留下去。那现有的一席之地,对攀登者是补给站,对中途而止者而言则是到了家。
工作中的遇难而退者、中途而止者和攀登者遇难而退者必然是能将就则将就。他们没有抱负,没有动力,水平低下;他们不敢冒险,没有创造性,只是在避免严峻挑战时才不得已而为之。中途而止者最小限度地工作,他们完成了部分攀登,显示了一些主动性、动力,有时也努力向前;他们做人们要求他们做的事情。大多数中途而止者不会使自己因为表现不好而被解雇,这正是做一个中途而止者的代价。然而,在工作表现能力和尽职尽责决定一切的时代,在组织努力成为同行第一的时代,任何低于个人最大努力的表现都会有损于组织的状况。正是组织所制定的满意的工作表现基准使得中途而止者不被解雇,这使得那些努力工作的人的积极性遭受挫伤。
中途而止者有平常的创造性,并且精打细算后承担风险,但他们通常稳稳当当地做一些改变,只在存在最小危险的地方承担风险。中途而止者必然使自己丧失能带来巨大改变的无数信念。对于大多数组织来说,在打破现状从一种奢望转变成一种生存技能的时代,中途而止者维持现状的倾向即使不是致命的,代价也非常昂贵。而攀登者欢迎挑战,时刻有种紧迫感。他们自我激励,高度主动,努力达到生命之极限。攀登者毕生致力于发展和求知,不会因为有了头衔,有了地位就不奋斗了,他们不断寻求新的道路以发展和贡献。
5.AQ不足的表现和影响
1)AQ不足的原因
(1)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习得性无助理论解释了为什么许多人遇到挑战时或者放弃或者不抗争。大约三十多年前,当马汀·西里格曼还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生时,他做了一个实验,以求在人类心理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通过观察许多狗接受电击的实验,西里格曼注意到有些狗对电击毫无反应。这些狗只是躺下来忍受痛苦。那时,尚没有一种心理学理论能解释这种行为。
西里格曼天才性地设计了一个两阶段实验,来研究为什么有些狗对电击这个挑战仅仅选择放弃。在第一阶段中,A组狗被放在笼子中,对它们施以中等电击。狗可以通过用鼻子去按一个木条来使电击停止。很快,这些狗学会了。B组狗放在同样的笼子中,施以同样强度的电击,但没有办法让电流停止。这些狗的表现就是忍受疼痛。C组是参照组,狗也放在笼子中,但不施以电击。
接下来,西里格曼进行实验的第二阶段。每个箱子放一只狗,他将狗放在一个叫梭子盒的装置中。梭子盒就是在盒子的底部中央横着一个矮的隔条。每只狗都放在盒子中接受中等电击的那一边。狗如果想不受电击了,就得跳过这个矮的隔条到盒子的另一边。结果,A组狗(能够用鼻子去按停电击的那组)和C组狗(即原来没有电击的那组)在受到电击后,很快就跳过隔条,逃离电击。而第一阶段中的B组狗的反应截然不同:它们躺下哀号,它们根本不去尝试跳到另一边。
西里格曼和其他人所发现的就是这些狗习得无助,一种最终损毁它们的行动动机的行为。后来,科学家们发现猫、老鼠、鱼、田鼠、蟑螂和人都能获得这种行为。习得的无助不断向你灌输这种信念,即做与不做都是老样子,这种信念会削弱人的控制感。
然而,受到西里格曼的实验的启发,科学家们并不满足于仅仅知道实验的动物如何习得无助,成百上千的研究接踵而至。这个领域的主要代表有现在为美国心理学协会主席的马汀·西里格曼、密执安大学心理学教授克里斯·彼得逊和科罗拉多大学心理学教授史提芬·马雅。他们一同写了一本关于这个正在成长的理论研究的总结——《习得性无助》(1993年)。
俄勒冈大学的一个研究生,唐纳得·西洛托做了关于人的习得无助的实验。他将一群人关在一间屋子里,然后打开噪声。接着,他给这些人一些任务:学会停止噪声。这些人尝试了仪表盘上几乎所有按钮的组合,但就是关不掉噪声。另一组则可以通过按钮的正确组合来关掉噪声。同以往一样,还有一组是不施加噪声。就像西里格曼一样,西洛托然后将这些人带入另一间屋子组,将这些人的手一个接一个地放在梭子盒里。如果将他们的手放在盒子的某一边,噪声就会继续。如果他们将手放到另一边,噪声就会停止。原来那组其实根本没办法停止噪声的人,即使在时间、地点、条件改变了的情况下也仍旧坐在那儿,就同狗的反应一样,他们根本不去尝试结束痛苦。原来能够控制噪声的第二组通过在盒子里移动他们的手来关掉噪声。许多科学家在相关的实验中得出相似的结果。
习得的无助和力量的增强是相互排斥的,它们绝不会共存。一个人如果遭受习得的无助的困扰就不能增强力量,如果一个人增强力量就不会遭受习得的无助的困扰。习得的无助是力量增强的一个决定性障碍,结果也是阻碍其攀登。习得的无助能削弱成功的所有方面。
我们许多公司正被习得无助所侵害的劳动力做拖累者。一位负责人这样描述他努力改变被习得无助侵害的劳动力:“简直像呼唤一只被关着的狗,”他说,“那狗就是不动,因为它以为动也没用。”
(2)归因偏差
归因偏差是由于不正确的归因产生的,如前文归因理论中述及的那样,在逆境面前有人将失败和挫折归因于自身的不可改变的因素和特质,这种不正确的归因使得人们丧失对自己的信心,放弃对困难和挫折的抗争,从而降低了抗逆境的能力。
2)缺失AQ四要素的影响
(1)缺失C的影响
在C维度的得分越低,越容易感到自己不能控制逆境,甚至感到自己几乎不能做任何事来降低由逆境带来的损失。当一个人试图摆脱逆境时,低控制感会对他的力量产生很坏的影响。那些控制感非常低的人经常在面对逆境时目瞪口呆,无能为力。这就破坏了他们前进的能力。在更严重的情况下,这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致命的打击。
(2)缺失Or-Ow的影响
在这个维度得分越低,越倾向于把逆境归因于自己的失误(不论事实是否如此),而把成功归因于运气。将自己看作坏事件的起源对自己的压力水平、动机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可能会逃避拥有,不为摆脱逆境而做出努力。长此以往,在面对逆境时会变得退缩不前,并怀疑自己的能力。
(3)缺失R的影响
R得分越低,越易于让逆境渗透到生活的其他领域,一个小的烦恼如果在潜意识中得以助长会变成一场灾难。可能认为老板批评自己就是要解雇自己;把一次财政危机看作即将到来的破产;把一次未回的电话看作关系的破裂;相反的,你可能会限制一个好的事件影响生活的其他方面。逆境影响的扩散会加重你“觉察”到的负担,增加你解决问题时所需的能量。这有时会使你变得无助,以致不愿采取必要的行动。
(4)缺失E的影响
E得分越低,越倾向于将逆境及其起因归因于一些永久的因素。这往往意味着无望。长此以往,会变得玩世不恭,因为人们很少去努力改变那些被自己视为永久性的因素。
6.AQ逆境商的测量及压力应对方式研究
①压力应对方式调查
根据以往国内外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压力的研究发现,美国大学生所产生的焦虑主要来源于两类压力:一类与学业期望及成绩有关,另一类与社会因素有关。目前国内大学生所面临的最大的压力源是:未能达到个人目标及理想、前途出路不明朗。
(1)总体被调查对象的压力应对方式
调查发现,在逆境中,大学生最普遍使用的应对方式是“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其次是“问题指向的应对”,而“减少紧张”是使用频率最低的一种应对方式。关于总体被调查对象的压力应对方式的具体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