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组织行为学教程
48644000000028

第28章 基本的激励理论(1)

学习目标

1.掌握激励的概念,知晓激励为什么要先熟悉激励过程模式;

2.明确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

3.掌握激励因素的概念,保健因素的概念,明白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主要区别;

4.掌握高成就需要者应具备的特点;

5.怎样将绩效和奖酬挂钩;

6.如何理解公平理论中的报酬与投入比率。

开篇案例

摩托罗拉如何搞激励

提供福利待遇。公司在每年的薪资福利调整前,都对市场价格因素及相关的、有代表性企业的薪资福利状况进行比较调查,以便使公司在制定薪酬福利时,与其他企业相比能保持优势和具有竞争力。摩托罗拉员工享受政府规定的医疗、养老、失业等保障。在中国,为员工提供免费午餐、班车,并成为向员工提供住房的外资企业之一。

建立公正评估。摩托罗拉制定薪资报酬时遵循“论功行赏”原则,员工有机会通过不断提高业绩水平及对公司的贡献而获得加薪。摩托罗拉业绩报告表(Scorecard)参照美国国家质量标准制定,员工根据报告表制定自己的目标。个人评估一个月一次。部门评估一年一次。根据业绩报告表的情况,公司年底决定员工的薪水涨幅及晋升情况。评估在一月份进行,每年选拔干部比较集中的时间是2-3月份。

尊重个人人格。在摩托罗拉,人的尊严被定义为:实质性的工作,了解成功的条件,有充分的培训并能胜任工作,在公司有明确的个人前途,及时中肯的反馈,无偏见的工作环境。每个季度员工的直接主管会与其进行单独面谈,就以上6个方面或更广阔的范围进行探讨,谈话中发现的问题将通过正式渠道加以解决。此外,员工享有充分的隐私权,员工的机密档案,包括病历、心理咨询记录等都与员工的一般档案分开保存。公司内部能接触到员工所有档案的仅限于“有必要知道”的有关人员。

实现开放沟通。员工可以通过参加“总经理座谈会”、业绩报告会、“大家庭”报、公司互联网页、“畅所欲言”或“我建议”等形式反映个人问题,进行投诉或提出合理化建议,进行直接沟通。管理层也可以根据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员工事务,不断地促进员工关系,创造良好工作氛围。

提供发展机会。摩托罗拉的经理级别为初级经理、部门经理、区域经理(总监)、副总裁(兼总监或总经理)、资深副总裁。中国公司的经理中,72%是中国员工,比5年前上升了60多个百分点。女经理人数已占到经理总数的23%。

该公司亚太总部还制定了一项新规定,规定女性管理者要达到所有管理者的40%。而且,今后在中层领导招聘中每三个面试者中至少要有一个女性。在现代社会中除极个别的行业外,男女都可以胜任绝大多数职位。在男女员工的使用上,摩托罗拉一视同仁。

5.1激励概述

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但人们对激励重要性的认识却是在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在西方,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组织学家就开始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法研究激励问题,并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激励理论。

5.1.1激励过程模式

激励是指通过了解人的需要和动机,设计一定的奖励措施和工作环境,激发和鼓励员工采取朝着预定目标行动并达到目标的过程。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地利用组织中的人力资源是现代组织管理的重要职能。

研究表明,个体的工作绩效取决于他的能力和激励水平的高低。能力固然是取得绩效的基本保证,但一个人不管能力有多强,如果激励水平低,就难以取得好的绩效。

在一般情况下,激励表现为外界所施加的吸引力或推动力,激发成自身的动力。从现代组织行为学的观点来看,个体受到激励时通常表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努力,即组织成员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工作行为的强度;二是持久,即组织成员在努力完成工作任务方面表现出来的长期性;三是与组织目标有关,即受到高度激励的组织成员会把他的持久努力引向组织目标。因此,激励起作用的关键取决于个体的需要、努力与组织目标的相关性。其中,个体的需要是实施激励的出发点。

激发个体动机的心理过程模式可以看作是需要获得满足的过程:未被满足的需要会使个体产生紧张,激发个体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将导致寻求特定目标的行为。如果达到目标行为,则需要得以满足,紧张消除。

1.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因

行为是指人这种主体对所处环境这种客体所做的反应。人的行为由动机驱动,动机由需要引起。人的未得到满足的需要是动机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未满足的需要是激励过程的起点。

未满足的需要之所以是激励的起点,是因为当个体渴望某种东西或某项目标时,身体或心理就会感到紧张和不舒服,这种紧张或不舒服的状态促使人们产生满足欲望的行为,如饥饿驱动人们寻找食物,口渴驱动人们去找水源。

2.行为方向和行为控制

个体的行为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人的行为指向一定的目标,当目标达到之后,原有的需要和动机消失了,一个行为过程就结束了。而新的需要和动机的形成,又会产生新的行为。

个体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越小,个体的行为对组织绩效的贡献就越大。由于个体行为的多样性及其对组织目标的不同影响,组织需要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引导和控制,从而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

3.激励过程模式

人总是具有不同强度的多种需要与愿望。当需要与愿望得到满足后,新的需要就会反馈到下一循环过程中去。概括起来,可用一个激励模式来表示,图5-2是一个7阶段的激励过程模式。

①需要产生阶段。未满足的需要产生,引起个体内心的不平衡。

②动机形成阶段。这种心理的不平衡造成个体心理紧张和生理紧张,即形成动机。

③设置个人目标阶段。个体寻求和选择满足这些需要的对策方法,设置个人目标。

④采取行动阶段。个体采取相应的行为去实现目标以求恢复心理和生理的平衡状态。

⑤评价阶段。评价个体在实现目标方面的绩效。以满足工作中内在报酬为目标的绩效,通常由自己来评价,以满足工作外在报酬为目标的绩效,通常由别人来评价。

⑥结果反馈阶段。如果这个激励过程满足了需要,就会有平衡感和满足感,个体的紧张状态消除;如果需要未得到满足,说明个体受到挫折,心理更加紧张,激励过程还得重复。

⑦采取新的行动阶段。如果个体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可能产生新的需要,新一轮的激励过程继续开始;如果个体的需要未得到满足,他可能出现积极或消极的行为,也进入下一轮的激励过程。

激励过程是以人的需要开始,到实现目标和满足需要结束。值得注意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复杂、多变,激励过程模式并不那么清晰,这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动机只能推断,难以直接观察。比如,两位推销员,他们的文化程度、工作能力、工作年限、年龄、工作的内容、外部条件都基本相同,但他们的工作业绩却差别很大。

可以根据他们两个人表现出来的工作行为,来推断他们工作动机的强弱,即工作积极性的高低,但却无法直接观察到他们各自的内在动机(需要、期望)。

第二,激励过程模式的复杂性集中表现在动机的变化上。在任何时候,每个人都会有各种不同的动机(需要、期望),但这些动机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会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有时还会产生动机冲突。例如,一位员工如果选择加班工作,就可以获得更多的金钱收入,但这同时意味着他会失去闲暇,此时,物质需要和心理需要之间就会产生冲突。

第三,动机与行为关系的复杂性。不同的动机可能导致相同的行为,相同的动机也可能导致不同的行为。究竟选择哪种动机来推动员工的行为也是不相同的。例如,几位员工同样非常努力地工作,但他们努力工作的动机可能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有的是为了建立一定的友情;有的是为了从工作中得到极大的乐趣,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对第一位员工,采用物质刺激的手段就比较有效;对第二位员工,让他获得非正式组织的接纳与承认的激励方法可能更有效;对第三位员工,采用充分授权,赋予挑战性的工作,效果可能更好。动机与行为关系的复杂性说明,人们在采取某种行为之时,往往是几种动机交织在一起,但总有某一种动机特别强烈,成为决定行为的主要因素,这一种最强烈的动机就成为优势动机。因此,分析优势动机,针对性地选择激励手段,才可能产生好的激励效果。

4.努力、绩效与激励

组织激励的目标是,让员工有持续、长久的工作积极性,让组织获得良好的绩效。因此,要提高激励的有效性,就要在努力、绩效与奖励之间建立起相关关系。

一般来说,员工工作的动机,是追求个人满足最大化。由此,员工对个人利益的关注一定会强于对企业利益的关注,因为在事关自己切身利益时,趋利避害的本能会使人们把面临危机的压力转变为动力。可以想像,人们在降低收入或失去工作等威胁面前,定会奋发向上;人们在获得收入和取得成功面前,也会努力工作。

虽然员工个人的需要满足与企业效益有关联,但两者之间并不会自然地产生密切的联系。要想在企业绩效与员工个人需要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把企业的需要与员工个人的需要紧密地联系起来,就必须在激励过程模式的基础上,使努力、绩效与激励之间具有相关性。

第一个环节是员工通过努力工作,并在必要的环境条件支持下,取得预期的工作绩效;第二个环节是企业将根据员工的工作绩效决定对员工的组织奖励;第三个环节是企业通过针对性的奖励来满足员工的个人需要。激励过程的有效实现,依赖于三个环节之间的顺利连接和整个系统过程的良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企业关心“工作绩效”,员工关心“满足个人需要”,要把员工的需要与企业的需要结合起来,就必须采用“双赢”思维,在双方的需要之间建立平衡。

5.2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着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Maslow)在1943年所着的《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一套复杂的需要系统,按需要的先后顺序,可排列成阶梯式的层次。需要层次论阐述了人的基本需要可以分为5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并把这5种需要从低到高,排成等级层次。

1.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们生存所必需的一种最基本的要求,包括食物、水、空气、住房和其他生理机能的需要。生理需要是属于最低层次的人类的基本需要,它的满足是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人们在满足高层次的需要之前,总要集中全力满足这类基本需要。

2.安全需要

随着生理需要的不断满足,人们越来越向往一个安全的、有秩序的、可以预测的、有组织的世界,安全需要便作为激励行为的目标而提了出来。安全需要的含义是广泛的,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免遭痛苦、威胁或病痛等方面的需要。与生理需要相比,安全需要是较高一层次的需要,但也是人类基本的需要。在现代社会中,科技迅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安全需要也越来越突出,更加渴望一种安全而稳定的职业,如有医疗、保健和劳动保护;人身、家庭和处所免遭攻击;避免失业、疾病和其他各种危险;保证退休后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等。

3.社会需要

社会需要是指个人对友爱、归属和接纳的需要。个人在生活中需要爱人、孩子和朋友;在工作中,渴望同事之间和睦相处和对组织的归属。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以后,社会需要就会突出出来,而且社会需要如果不能得到满足,就可能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4.尊重需要

几乎所有的人都期望自己在社会中有一定地位,个人的能力和成就能够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尊重需要包括自尊和他尊:一方面,个人能适应不同环境,胜任工作,充满信心,有自尊心;另一方面,个人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有一定的地位和威望,得到别人的信赖和合理评价。尊重需要的满足,能使人产生胜任、自信和肯定自己价值的感情,是人获得成就的一种重要激励因素;尊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个体则会产生自卑、软弱或沮丧的情绪,甚至否定自己的价值,产生负激励。

5.自我实现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是指促使人的潜在能力得以实现的趋势,并通过自我完善使自己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人的高层次需要应该是自我实现。马斯洛说:“音乐家必须演奏音乐,画家必须绘画,诗人必须写诗,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什么样的角色就应该干什么样的事。我们就把这种需要叫作自我实现。”追求自我实现的人,有一种追求个人能力极限的内驱力,包括成长、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自我实现,并全神贯注在满足这些需要上,以致在某种程度上可能牺牲较低层次需要的满足。

马斯洛把5种需要分为高层次需要和低层次需要。生理和安全需要是较低层次的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较高层次的需要。较高层次的需要从内部使人得到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从外部使人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