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群体凝聚力与员工满意度的关系。一般来说,群体凝聚力会提高满意程度,但满意程度最终对整个群体的工作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为满意程度高可以令群体成员对群体忠心耿耿,尽职尽责,但也可能使群体成员安于现状,维护既得利益,产生惰性,拒绝改革。我国的国企改革、国家机构改革中,这种情况都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可见,群体凝聚力可以提高员工满意度,但员工满意的最终意义也取决于如何导向。
③群体凝聚力与员工个人的成长。群体凝聚力对于个人的成长而言也是一件利弊互参的事情。从有利于员工成长的一面来说,凝聚力强的群体使人产生安全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容易得到他人的支持与帮助;从不利于员工成长的一面来说,从凝聚力强的群体中成长起来的人往往依赖性较强,独立性、进取意识、主动性和创造性都比较差,而凝聚力差的群体中员工成长更快一些。
(3)高凝聚力群体的特征
群体凝聚力是维持群体存在的关键所在。如果一个群体缺乏凝聚力,对其成员难以形成吸引力,那么,这个群体就会像一盘散沙,难以维持下去。即便是名义上存在,而实际上已丧失了群体的力量和功能。因此,群体凝聚力是实现群体目标的重要条件,凝聚力强的群体,更容易发挥自身的功能,达到群体的目标。
一般而言,高凝聚力的群体具有下列特征。
①成员之间信息沟通快,意见交流较为频繁,相互了解较为深刻,民主气氛好,人际关系和谐。
②群体成员有强烈的归属感和向心力,愿意参加群体活动,不论是生产性活动还是其他有关群体目标达成的活动,都会有很高的出勤率。
③群体成员对群体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愿意承担更多的推动群体工作的责任,关心群体,维护群体的利益和荣誉。
2.群体士气
(1)群体士气的概念
“士气”原是一种军事术语,用以表示作战时的团体精神,在这里则用来表示群体的工作精神。美国心理学家史密斯(C.R.Smith)把士气定义为“对某个群体或组织感到满足,乐意成为该群体中的一员,并协助达到群体目标”的一种态度。
群体士气是群体所具有的一种高昂的意志状态,表明群体在达到目标过程中积极进取的态度和顽强奋斗的精神。因此,群体士气不仅代表个人需要满足的状态,而且也表明了群体成员对所在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愿意为群体目标实现而努力的情绪。
(2)群体士气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一场体育比赛,如果双方的水平相差无几,而且必须分出胜负——不能平局,那么,局面会怎样呢?可能“厮杀”得难分难解;也可能一方完全把另一方压住;还可能以一方眼看就要获胜了,却被另一方抓住战机,翻过手来反败为胜。不论怎样,在这种比赛中,技术、战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士气。人们评论这样的比赛,往往会说:“两强相遇,勇者胜。”获胜的关键在于比对方更勇猛。所谓勇猛,也就是有更高昂的士气。可见,群体的士气反映了一个群体的精神状态,是决定群体取得优良绩效的基础。
士气是群体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在管理中,人们常常认为,士气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企事业单位都希望员工不但要具有高昂的士气,同时也要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率。但是,高士气只是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率的必要条件之一,而不是充分条件。要提高群体或者组织的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率,除了提高群体士气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其他条件。例如,保证充分的机械设备、原材料供应等物质条件,员工素质、技术熟练程度和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等非物质条件。
7.6.2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群体凝聚力是一个综合指数,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①领导的要求与压力。领导对群体凝聚力有重要的影响。当领导强制群体成员遵守组织规定时,群体成员会加强团结。一个很松散的群体原来凝聚力不高,但是如果公司领导的一项规定被职工看作是对他们的威胁时,这个群体就会增强凝聚力。
②信息沟通的程度。一个凝聚力高的群体,信息一定相互畅通。汉波顿在其《组织行为学》一书中认为,在一个噪声很大的工厂、一个肃静沉闷的办公室,或在一条长装配线上的工人,由于信息不易沟通,群体的凝聚力不会很好。
③目标的实现。实现群体目标的情况会对其成员产生影响。例如,某群体在完成任务中达到所期望的高效率,会提高其成员的身份,成员会因为他是该群体的一员而感到自豪。成功地实现目标与凝聚力是相互关联的,实现目标会增强凝聚力,而有高凝聚力的群体又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条件。但当群体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不相一致时,凝聚力会产生负面的作用。
④群体与外部的关系。一个与外界相对比较隔离的群体,它的凝聚力较好。国外一些行为科学家认为,为什么矿厂的员工最坚韧、历时最长,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矿工是经常在一起且与外界比较隔离的。群体存在外部压力时其凝聚力增强,因为外来的威胁会增强群体成员相互间合作的需要。
⑤群体的地位。在一个组织中各个群体往往可排列等级地位。一般来说,群体在诸群体间所处的等级地位越高,其凝聚力越强。
⑥成员对群体的依赖性。个人参加一个群体是因为他觉得群体是一个有助于满足其经济和社会心理需求的集体。一个群体对个体需求的满足程度越高,对个体的吸引力就越大。
⑦群体规模的大小。群体之所以能存在,其必要条件之一是群体成员要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群体规模小,则彼此作用与交往的机会多,容易凝聚。一个非常大的群体成员之间彼此若不了解,这个群体就不大可能有强的凝聚力。因此,在通常情况下,群体的大小与凝聚力成反比。
⑧成员的共同性。群体的成员若有相同的背景、共同的爱好和兴趣、共同的利益等,凝聚力就更大。其中,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目标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一个好的群体需要一个众志一致的明确目标与利害关系。
另外,群体凝聚力还与加入群体的难度、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以前的成功经验及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等有关。
7.6.3群体凝聚力对群体生产率的影响
群体凝聚力与生产率的关系怎样?是不是群体凝聚力越高,生产率也会越高;群体凝聚力越低,生产率也会越低?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之间存在两种相反的关系,即高凝聚力既可能提高生产效率,也可能降低生产效率,关键在于群体的规范水平,即群体共同制定的生产指标。在一个凝聚力高的群体里,要求其成员的行为高度一致,个人有较强的服从群体规范的倾向,努力维护群体的生产指标。如果这个群体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不一致,它的生产指标水准规范偏低,则凝聚力与生产率之间负相关;反之,群体与组织目标一致,其生产指标水准规范高,则两者成正相关。前者凝聚力越高,生产率或工作效率就越低;后者凝聚力越高,其生产率或工作效率越高。
社会心理学家沙赫特的实验,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群体凝聚力与生产率的关系具有启发意义。
沙赫特等人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检验了群体凝聚力和对群体成员的诱导对生产率的影响。实验以凝聚力和诱导为自变量,以生产率为因变量,被试者分成实验组和控制组。控制组只有1个,作为对照组使用;而实验组有4个,分别安排在4种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实验,即高、低凝聚力和积极与消极的诱导组合。
实验中,凝聚力的高低由指导语控制;诱导则主要是以群体其他成员的名义写积极的或消极的指导语的字条给被试者,其中积极的诱导要求增加生产,消极的诱导要求减慢完成任务的速度(即限制生产)。实验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前16分钟没有进行诱导,被试者只收到中性的字条,后16分钟每组都收到6次诱导的字条。4种不同的条件,对生产率的影响不同:高凝聚力积极诱导组,生产率最高;低凝聚力积极诱导组次之;低凝聚力消极诱导组再次之;高凝聚力消极诱导组生产效率最低。
实验说明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无论凝聚力的高低,积极诱导都提高了生产率,而且凝聚力高的群体,生产率更高;消极的诱导,则明显地降低了生产率,而且高凝聚力的群体,生产效率最低。这表明,高凝聚力条件比低凝聚力条件更受诱导因素的影响。
第二,凝聚力越高的群体,其成员就越遵循群体的规范和目标。因此,如果群体倾向于努力生产,争取高产,那么高凝聚力的群体生产效率就会更高。倘若群体凝聚力很高,其规范标准很低,即倾向于限制更多的生产,甚至与其他群体闹摩擦,结果则会降低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率。这里,群体规范是起着重要作用的因素。
第三,对群体成员的教育和引导十分关键。提高群体凝聚力不能单靠加强群体成员间的感情关系来解决。管理者必须在提高群体凝聚力的同时,提高群体的生产指标的规范水平,加强对群体成员的教育和辅导,克服群体中可能出现的消极因素,以使群体凝聚力真正成为促进生产率提高的动力。
7.6.4群体凝聚力的评价
分析评价一个群体的凝聚力,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西方组织行为学研究在评价群体凝聚力方面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4种:评价群体内个体之间的吸引力、评价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评价群体成员与该群体接近和认同程度、评价群体成员表示愿意留在群体内的意向。这些群体凝聚力评价方法的共同特点,就是把群体成员之间以及个体对群体的选择数量、频率、强度作为凝聚力的主要指标。
对评价群体凝聚力的方法,前苏联心理学家A·B·彼德罗夫斯基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并提出了群体层次测量理论。该理论认为,西方学者所提出的群体凝聚力评价方法,只适用于评价松散团体及集体的表面层次。集体作为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具有多层次的结构。集体由三个层次构成,即表层、深层、核心层。表层结构是以群体成员之间的直接感情(好感、反感)为基础的,实际上这是松散群体形成的基础。但对于集体来说,表层结构是非本质的。深层结构则是指群体成员之间以价值观的一致性为联系纽带。当然,群体成员价值观念的一致并不是要求群体成员在所有问题上的看法一致,而是对一些重大的道德和实物方面的评价比较相似和接近。其他群体,尤其是松散群体是没有这一层次的。核心层是指集体中成员之间的关系通过集体活动的动机和目的,通过集体对其工作对象观点的一致而结合起来的。这一层的特征是集体成员对集体活动的社会意义有明确的认识。因此这个层次更是其他各类群体所没有的。
彼德罗夫斯基根据上述理论管理观点指出,仅仅评价群体成员之间彼此的吸引力及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并且计算他们彼此之间相互选择的次数、频率和强度,这只表明松散群体和集体表层次的特点,而要测定集体的团体性,测定其深层和核心层的特点,应该有其他指标,从而提出了评价集体团结性的三个指标。
1.群体价值观念的一致
为了评价集团成员价值观念的一致程度,设计如下的实验程序:让集体成员列举出作为一个集体领导者应具备的品质;选择其中15种品质按重要程度排列出个人的系列;过一段时间后,再让集体的每个成员将15种品质排出个人的系列的等级相关系数。该系数越高,说明该集体价值观念越一致。
2.群体成员积极行动的情绪认同
所谓“情绪认同”,类似于“感情移入”。“感情移入”指的是人们共同的感受,是对他人的同情。有积极行动的情绪认同与感情移入的区别在于,不是从第三者的立场对他人表示消极的同情,而是采取积极行动与他人共同实践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