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应用领导行为理论对领导的类型、方式进行评价。现代管理强调领导的行为对组织、群体和个体的影响。领导的行为特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明其管理的特征,并影响到整个组织的管理。行为评价的意义在于使领导的行为方式适合管理的需要。在选拔领导时,我们不仅关心他们具有什么样的素质,更关心其行为方式。由工作导向和人际关系导向两个维度可以分化成为不同类型的领导。领导类型的有效组合成为领导工作绩效的又一保障。有时,领导的行为方式在一开始就决定了工作的成败。
(2)评价的主要方面
①领导的工作绩效评价。领导的工作绩效不单是指其工作的数量和质量,这些评价都可以规定出硬性的指标。现在的领导绩效评价还包括领导对下属的培训、对员工需求的把握和员工对工作的满意等方面内容。由此可见,领导的工作绩效标准已经大大地超出对以往的认识。
②领导功能的组织评价。领导是组织行为管理的核心,领导的最终目的是完成组织的绩效目标。因此,把领导放在组织的角度进行评价也是领导评价的内容。这里主要关心的是领导作为个人在组织中的成长和发展评价、领导帮助组织达到目标以及在组织中的作用评价、领导的工作目标评价等问题。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从组织的宏观角度控制和指导领导行为。
2.影响领导效能的因素
领导有效性评价往往集中在与领导有关的工作绩效评价,因此人们习惯于从领导身上寻找失败或成功的因素。事实上,影响领导效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归类列述如下。
①领导者自身的因素:领导者的基本素质、能力和知识水平;领导者的行为方式、工作类型;领导者的权力基础;领导群体的特征、年龄结构和构成。
②被领导者方面的因素:被领导者的素质、工作技能水平、群体或组织的构成和规模;群体和组织的历史状况、运行知识;组织成员的动机、需求和期望水平;成员的一般心理状况、个性因素。
③领导环境方面的因素:组织与周围的组织、环境之间的关系;组织或群体的人际关系、工作关系;组织、群体、个人和领导之间的合作程度;管理和决策系统的执行情况;组织的激励系统和领导的激励水平;组织的结构、设计,变革和发展状况。
从这里可以看出,领导的有效性评价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是由一系列相关因素决定的,单纯从任何一个方面去评价领导的有效性,或思考领导的工作效能都是不全面的。
10.5领导决策行为
决策是领导的重要职能。从某种意义上讲,管理过程就是领导的决策过程。在现代社会中,决策的优劣关系到组织的兴衰成败。因此,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对组织的经营和发展至关重要。
10.5.1领导与决策
1.领导决策的特点
关于决策的概念及其覆盖范围,学者们的说法不完全一致。国外决策理论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决策就是管理,从而把决策和管理完全等同起来。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管理不能等于决策,因为管理中除了决策,还有如何核算、统计、监督、考核、资料收集等,它们并不表现为决策活动。西蒙等人认为,组织就是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贝阿认为,决策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从若干可行的备选方案中选取实现既定目标的最佳方案。
决策作为领导活动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特点。
(1)决策的目标性
决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任何决策都有明确的目标。从大至治理国家的政治、军事、文化、外交政策,到各种组织的具体工作决策,直至一个家庭、一个个体的行为活动的决策,无一不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没有目标的决策是不存在的。
(2)决策的选择性
决策是针对未来的,未来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可能性,一是必然性。人们只能对各种可能性进行比较选择,以便使决策结果达到或接近必然性。可供选择的多种方案构成了这种可能性。决策通常是对两个以上的可行性方案进行的择优活动。如果只有唯一方案,就不存在优劣比较,只能对要不要这种方案或怎样调整这种方案进行决策。择优的标准是根据方案目标的实现程度与付出的代价来衡量的,没有统一的、固定的标准。因此,“优”的标准是相对的,是与其他方案相比较而言的,因此,最优方案实际上只是一种比较满意的方案。
(3)决策的关键性
一切决策都是关于一定事物发展的最后判断和决定,即俗话所说的“拍板”。由于事物在发展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常常表现出不同的取向和结果,所以决策所作出的最后决定,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影响作用。决策的关键性要求决策要有合理的程序和法律依据。
(4)决策的创新性
任何组织在为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都要谋求发展。这种发展是不断地追求更高目标的过程,是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创造出新成果、新水平的过程。一个组织的活动,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正是通过一系列的决策过程,使其调整内部条件、适应外部环境,使企业在适应市场需求,进行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得到创新和发展。所以说,组织的生命力就在于其创新力,而创新力又在于其不断进步的决策过程。
(5)决策的层次性
从决策所承担的风险对组织未来的影响程度来看,具有长期影响的决策可以认为是高层决策;反之,一个短期决策可以在低得多得的层次作出。从决策的稀有性来看,稀有的决策是高层次的决策,而经常性的决策则是低层次的决策。战略决策是一种长期性的对组织产生深远影响的决策,战术决策是一种常规性的、与组织内单个部门的日常运作上联系的决策。
2.决策对实现领导有效性的意义
在任何情况下,无论是个人或组织,还是管理过程,其成功的保证都依赖于决策的有效性。领导与决策的关系十分密切,其原因如下。
①决策是领导过程中最主要的职能。决策贯穿于整个领导过程,领导活动的一切方面和一切环节,包括组织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都离不开决策。可以说,领导过程是否有效取决于决策的正确与否。
②领导者权力的实现要依赖于领导者制定决策。决策作为一种领导活动,普遍存在于组织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决策的正确性是领导者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领导者要行使权力,必须首先制定和选择目标,然后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手段来实现目标,这正是领导者决策的内容。
③科学决策是提高领导效能的根本措施。决策的科学化程度直接决定着领导的效能和组织的发展未来。现代管理的大量事实表明,决策正确会带来比较好的效益;相反,则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领导者通过科学决策避免战略决策失误,是领导行为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④决策是竞争形势的需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市场风云不断变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任何一个组织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迅速正确地作出反应和决策。
⑤决策决定着组织运行的方向。在组织运行的所有方面都包含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决策过程,事实上正是决策形成了所有领导活动的基础。决策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在组织运行过程中,有着许多变化:这可能是外部变化,它们是由政府政策、立法、技术或竞争所导致的;也可能是内部变化,起因于新的目标,不同的管理结构,或者是以前的外部因素所产生的间接影响。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组织必须而且经常要作出相应的决策,以保证组织沿着目标方向运行。
10.5.2领导决策的原则
领导决策的原则是指决策形成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则。这些决策的基本规则决定着决策活动的方式、方法,使决策活动沿着正确的途径进行。
1.信息健全原则
信息是包含新知识、新内容并可以进行传递的消息。它常以数据、图表、凭证指令、时间、地点等有关知识内容的形式表现出来。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是知识经济社会的重要支柱。在以信息为主导产业的知识经济和全球一体化时代,信息健全原则应成为决策科学化的基础。其原因如下。
①信息是领导决策的依据和基础。管理信息是反映领导活动和领导对象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情况的各种消息、情报、资料、数据等的统称。它既是决策的基本依据,又是决策活动的基本投入和加工的原料。对领导决策而言,信息工作的首要作用是服务于决策,因而信息调研是决策程序的起步。
②领导决策离不开准确的信息。在现代管理中,信息+经营=财富。领导者在进行决策时,不但需要掌握大量的信息,而且这些信息必须全面、准确。只有依赖准确和迅速的信息传递,才能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提高管理成效。决策必须建立在准确的信息基础上。
现代决策科学认为,信息是决策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只有掌握了全面而准确的信息,决策才有可能。要通过信息健全为决策提供足够的信息,必须健全向领导部门提供决策所需要的信息的管理系统。情报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职能是:决定情报信息的需要量;通过信息的评估、摘要、索引和处理,改善信息的质量,及时把必要的、可靠的信息提供给决策部门,使情报信息能被有效地使用;情报信息系统能把各种资料加以描述、解释、整理、组织、比较和分析,使之成为有意义或有用的信息,从而起到顾问协调和管理控制的作用。
2.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要求,一项正确的决策必须在现有的主客观条件下能够顺利实施。决策是否有可行性,也是衡量决策正确性的标志。领导制定出的决策是要实施的,而每一个决策的实施,都一定要有人力、物力、财力、科学技术和时间作保证;同时,它所实施的手段和结果也要与当时的法律、人们的习惯和观念相适应。
值得强调的是,决策是否可行还要充分考虑到人的素质的影响,与组织中人的素质要适应。在组织决策中,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是十分重要的,是决策的前提。但人的作用更重要。从企业管理实践中可以看出,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大致相同的企业,其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往往差别很大,主要原因就是人的作用发挥的程度不同。人的素质影响着领导决策。
①领导者的素质。领导者是企业的决策者和指挥者,他们的观念、作风、品格、知识、能力、专业水平和开拓创新精神等,直接影响着决策的水平和效果,最终影响到组织的前途和命运。
②职工的素质。职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业务技术水平是组织内部条件中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决定着其他的内部条件。因此,组织的决策必须充分考虑到人的因素,重视人的作用,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系统分析原则
系统分析原则要求,把决策对象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研究它们在整个大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弄清系统中各部分、各层次的主次关系、先后关系,达到系统完整、系统平衡。
任何一项决策都不是孤立的,都会牵涉其他的因素和方面。这就要求领导在制定决策时必须要有系统观念,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决策活动进行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选择。因为组织相对于国家是一个局部,而相对于组织内部各部门、各群体和个人则是一个总体。总体与局部在目标、利益活动性质等方面有共同的一面,也有相互矛盾的一面,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制约关系错综复杂。因此,领导决策必须有全局观念,强调整体优化,从组织的战略目标和利益出发,协调好总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关系,使之相互适应、相互配合,共同适应最优的总体目标。
4.对比择优原则
对比择优原则要求,领导者进行决策时必须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比较,在分析比较多个方案的基础上择优选用。对比选择,就是把若干个方案分别进行评估,然后以一定的衡量标准,择其优者而取之。在对比时,有时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需要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按照利大害小原则,趋利避害,选择最佳方案。
5.时效原则
时效原则要求,领导决策的效力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期限。一项决策,只有在一定的时间内作出,并得到执行,才是有效的。过了这个时间限制,它就会丧失其效力。时效原则说明任何领导者都应把握时机,当机立断,及时作出决策。
时间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特殊的资源,买不到,租不到,因为它没有弹性,没有替代品。对于领导者来说,更要善于运筹时间。坚持时效原则,必须树立时效观念。时效观念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时间观念。时间就是生命,就是财富,要重视时间的科学利用。二是时机观念。一切事物都是以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机会是一种特殊的时间,领导者必须把握时机,利用变化,为组织创造价值。三是效率观念。提高效率既是领导的目的,也是管理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