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佛陀的下午茶:佛经中的人生絮语
48734400000019

第19章 怨恨:嗔恚,是上帝的弃儿(1)

圣严法师茶语:心小事则大,心大事则小

在贪嗔痴疑慢五毒中,嗔是烦恼毒的根源。贪欲可以隐藏在内心深处,而很少有人能够喜怒不行于色;快乐可以不动声色,怒气却往往很明显地就浮现在脸上或者付诸报复。

圣严法师说:“生活中,很多人只要心中有嗔有怨有恨,很快就从面色、言辞、行动上表现出来了。修行人要得心安和安定,就一定要把嗔心除掉。有些人没有表现贪欲,但嗔心很重;他不求名位、利禄、权势,也不想追求男色、女色,但对很多事情、很多人就是看不顺眼。既然对任何事都怨忿不平,对任何人都采取对立的心态,心中岂能安定?”在贪嗔痴这三种最常见的烦恼中,圣严法师认为嗔心的毒害最大,因为贪是需要个人来背负的重担,通常只是给人类带来烦恼,而嗔怒的爆发是有指向性的,一旦发作,害人害己,是“双重的罪恶”。

嗔怒常常发生于不知不觉之间,当人想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时,情绪往往已经失控。嗔怒就像是一匹脱缰的野马,奔跑的方向难以掌控,只能在它闯祸之后,自己再来面对一个更加尴尬,更加难以把握的结果。“杀嗔心安稳,杀嗔心不悔;嗔为毒之根,嗔灭一切善”,人往往会后悔,但是能将这错误归结到自己身上的也是少数。

有一天,佛陀在竹林精舍的时候,忽然来了一个人,那人愤怒地冲进精舍。原来是他同族的人出家到佛陀这里来了,因此他大发嗔火。

佛陀默默地听了他的无理辱骂后,等他稍微安静时,对他说:“你家偶尔也有访客吧?”

那人回答:“当然有了,你为什么问这些?”

佛陀不答,继续问道:“那个时候,你偶尔也会款待客人吧?”

那个人说:“那是当然了。”

佛陀继续问:“假如那个时候,访客不接受你的款待,那么,那些菜肴应该归谁呢?”

那个人回答:“要是他不吃的话,那些菜肴只好归我了。”

佛陀以慈祥的目光盯着他看了一会儿,然后说:“你今天在我面前说了很多坏话,但我并不接受它,所以你的无理谩骂,还是归于你自己的啊!如果我被谩骂,而再以恶语相向时,就有如主客一起用餐一样,因此,我不接受这个菜肴。”

然后,佛陀说:“对愤怒的人,不以愤怒还牙的人,将得到两个胜利:知道他人的愤怒,而以正念镇静自己的人,不但胜于自己,而且胜于他人。”

面对他人的无理谩骂,佛陀并未生气,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甚至以一颗宽容之心为他剖析其中缘由,实际上这是佛陀对他的点悟和开示,是否能够参透,则要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灭嗔心是修行的必经之路,“如果能灭嗔心,就能修行一切善法。当嗔心的火熄灭时,就会对人生起慈悲心,会以关怀、原谅、同情的心待人;当嗔心消灭时,对一切事物的决断,会以智慧来处理。一旦嗔心灭,一切善法就生了。”

盏茶铭心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布施心让人变得更加坚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心让人更加柔韧,坚韧是一种特质,像水一样,刀剑斩不断,绳索缚不住,牢笼困不得,而水滴却能穿石。

圆慈法师茶语:摆正位置,不生愤怒

古贤云:“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尽。”弘一大师观此句,不由得感叹:“嗔习最不易除……我等亦不可不尽力对治也。可不畏。”

究竟何为“嗔”。在佛家术语当中,嗔是怒、生气、胡言的意思,也是佛教认为的“贪、嗔、痴”人生三毒之一。愤怒的人往往在愤怒的同时丢失了自己,弘一法师在出家前就深知远离愤怒、保持平和的道理。他为人一向平和,即使在他身为老师面临课堂有学生捣乱时也没有发怒,而是在课后找那名捣乱的学生心平气和地谈话,而且这招还确实挺管用的,比在课堂上发怒效果好多了。

有一位学僧请教圆慈禅师:“我脾气暴躁,气短心急,以前参禅时师父曾经屡次批评我,我也知道这是出家人的大忌,很想改掉它。但这是一个天生的毛病,已成为习气,根本无法控制,所以始终没有办法改正。请问禅师,您有什么办法帮我纠正这个毛病吗?”

圆慈禅师非常认真地回答道:“好,把你心急的习气拿出来,我一定能够帮你改正。”

学僧不禁失笑,说:“现在我没有事情,不会心急,有时候遇到事情它就会自然地跑出来。”

圆慈禅师微微一笑,说:“你看,你的心急有时候存在,有时候不存在,这哪里是习性?更不是天性了。它本来没有,是你因事情而生,因境而发的。你自己无法控制自己,还把责任推到父母身上,你不认为自己太不孝了吗?父母给你的,只有佛心,其他没有。”

学僧惭愧而退。

很多人也许会像故事中的学僧那样,认为自己的“脾气暴躁,气短心急”是父母所生,不能改变,其实正如禅师所说,那样的品性根本不是来源于父母,绝不是不可改变的。

在古老的高原上,有一个叫爱地巴的人。每次生气或者与人争执的时候,他就以很快的速度跑回家去,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然后坐在田地边喘气。爱地巴工作非常努力,他的房子越来越大,土地也越来越广,但不管房子有多大,只要与人生气了,他还是会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爱地巴为何每次生气都这样做呢?

所有认识他的人,心里都很疑惑,但不管怎么问他,爱地巴都不愿意说明。直到有一天,爱地巴很老了,他的房、地也已经十分广大,他又拄着拐杖艰难地绕着土地和房子走。等他好不容易走完三圈,太阳都下山了。爱地巴坐在田边喘气,他的孙子在身边恳求他:“阿公,您已经年纪大了,这附近也没有人的土地比您的更大,您不能再像从前那样,一生气就绕着土地跑啊!您可不可以告诉我,为什么您一生气就要绕着土地跑上三圈呢?”

爱地巴禁不起孙子恳求,终于说出隐藏在心中多年的秘密,他说:“年轻时,我一和人吵架、争论、生气,就绕着房地跑三圈,边跑边想,我的房子这么小,土地这么小,我哪有时间、哪有资格去跟人家生气,一想到这里,气就消了,于是就把所有的时间用来努力工作。”

孙子继续问道:“阿公,你年纪大了,又变成了最富有的人,为什么还要绕着房地跑?”

爱地巴笑着说:“我现在还是会生气,生气时绕着房地走三圈,边走边想,我的房子这么大,土地这么多,我又何必跟人计较?一想到这儿,气也消了。”

学会以豁达的心胸待人处事,不以人之犯己而动气,以祥和慈悲的态度面对一切事、一切人,就能够在世事面前如流水一样,可方可圆,顺其自然。这样的话,任何事情自然都不会阻碍你的真心,也无法对你的心灵造成伤害。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立身原则,一旦别人冒犯了自己,往往会怒不可遏,火冒三丈,最终被心中怒火冲昏了头脑,不但伤害了别人,还伤害了自己的身体。

生气和发怒正是一些人生病或失去生命的重要原因。一个人要想生活得幸福、安然、自在,必须摆脱“嗔”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