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最具魅力的名城古镇
4875100000019

第19章 魅力名城古镇——非洲篇(4)

大津巴布韦在班图语中是“石头建筑冶的意思。这座令人难以忘怀的古城遗址景色壮丽,长年苍翠。内城墙内还有历史更为久远的矮墙,与其他几道断壁残垣连接,从而将内城分割成为好几块大小不等的围场,纵横交叉,甬道犹如蜿蜒曲折的小路。人们走在里面仿佛进入迷宫一般,神秘莫测。

卫城建于高约700米的山顶上,城墙全长244米,高达15米。其入口是一条只容一人通行的阶梯,阶梯的台阶直接从峭壁中凿出。卫城是顺着山势自然走向建造的,聪明能干的石匠凭借熟练的技巧,依山势用花岗岩砌成一座天衣无缝的宏伟建筑物,其中有一段城墙还筑在大自然造就的岩石的山嘴上,蔚为壮观,令人赞叹不已。

在大围场和卫城周围没有发现太大的建筑物遗址,但这片开阔地内墙基纵横,有住宅、酿酒作坊、货栈、商店、铁矿坑、炼铁炉、水井,附近还有水渠、梯田的遗迹。有人在这里找到过一些中国明代的瓷器、阿拉伯金器、印度念珠等珍宝,显然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平民生活生产区。其中中国明代的瓷器也许能够从侧面佐证这个古城的主人们生活在这里的大致时间。

大津巴布韦对于现代人来说仍是一个谜,因为在19世纪,一些寻宝者不负责任的行为极大地阻碍了今天的考古工作。16世纪初,葡萄牙人侵占莫桑比克时,已经风闻西边有座石头城,但始终不能证实。

1871年,德国地质学家卡尔·默赫闻讯前来,默赫的考察过程极为艰苦,他的包裹着考察仪器的行李被向导弄丢了,后来,又染上热病,在他去世后的1876年,其考察报告才问世。在报告中他宣称自己进入了“女王希巴的黄金国冶,这立刻引起欧洲人的兴奋。因为沉醉于黄金热的欧洲人正对阿拉伯人传播的一条消息感兴趣,那条消息说,大津巴布韦是所罗门国王开采金矿的所在地。

一些痴狂的欧洲人立刻从各地赶到大津巴布韦,在这里进行了毫无理智的破坏性发掘,有人为了找到埋在实心圆锥形塔下的财宝,居然从地下挖了一条壕沟穿过塔底,结果只有失望。人们到处寻找梦中的黄金和珠宝,不辞辛劳,掘地三尺,本来还算完整的古城最后被折腾得面目全非,那些雕在门窗石柱上的大津巴布韦乌石雕都被一一敲下来带走。

英国考古学家西奥多·贝特与他的妻子罗伯特·斯维1891年来到大津巴布韦,雇用了30个当地人清理荒芜的遗址,但其得到的考古结论是幼稚的。20世纪,统治津巴布韦的英国殖民当局采取了某些保护性措施,禁止私挖乱掘,组织多批考察队进行系统研究,神秘而多舛的大津巴布韦的面目开始慢慢明朗、清晰。

开罗——城市之母

开罗地处孕育了古代埃及文明的尼罗河三角洲顶点以南大约14千米处,迷人的尼罗河穿过市区,这座非洲的第一大城市,呈扇形分布于尼罗河的东西两岸。沿着精心开拓的河岸,是一片葱郁的热带植被,市区内的高楼大厦之间,点缀着高耸的棕榈树和鲜花怒放的热带观赏植物,这与西面广阔无垠的撒哈拉沙漠和岩崖嶙峋的穆杰泰妈丘陵形成鲜明的对比。开罗的树木和草地都是碧绿的,红的、黄的、紫的花朵爬满了篱垣,衬托得鲜艳美丽。一年四季鲜花盛开,在街上可以买到玫瑰、夜来香、大理菊、水仙和石竹等,到处散发着浓郁的香气。

伊斯兰教是阿拉伯埃及共和国的国教,因此,伊斯兰教清真寺遍布全国各地,仅开罗就有1000多座,这些清真寺尖塔,恰似满天的星斗,晶莹耀眼,倒映在亮如明镜的尼罗河中,闪烁着迷人的光辉。正因为开罗有成百上千的清真寺尖塔,才为开罗赢得了“千塔之城冶的雅号。

在尼罗河上有一个扎马力克岛,著名的开罗塔便矗立其上,塔高187米,由1000万块彩色瓷砖镶嵌而成莲花状的塔体,代表了古埃及法老的图腾——莲花。每当夜晚,聚光灯照在塔上,整个塔身发出炫目的光辉,尼罗河水从两旁流过,晶莹闪烁,在万点银波的映衬下,景色蔚为壮观。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数千年来,世界上有多少古迹已变成废墟,有多少山河已面目全非,而唯有那象征着埃及悠久历史和古代文明的金字塔,依然屹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世界游客。

每当金字塔夕照,夜幕渐渐降临,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云集之际,人面像周围灯光和音响齐放,播送出古曲和道白,并仿效狮身人面守护神洪钟般的语调,以其切身经历,荡气回肠地诉说古埃及的历史与沧桑。据传说,当年拿破仑远征埃及时,他雄心勃勃地单独闯入金字塔,出来时竟张口结舌,面色如纸。

于是,盛怒之下,竟用大炮把斯芬克斯的鼻子打掉一大块。这虽属传说,但今天的狮身人面像损坏很大,漫长岁月的风沙、日光、地下水和工业污染使它严重腐蚀:面孔上出现了道道“皱纹冶,昔日外层的红色胶泥大部分已剥落,兽冠、圣蛇、长须也都不翼而飞。它的鼻子深陷,胸部和全身“肌肉冶松弛,斑斑驳驳,遍体鳞伤。不过,它宏伟的建筑工艺和种种神秘的传说,仍然使世界上许多游客前来观光。

凯鲁万——三百清真寺之城

凯鲁万位于突尼斯海岸和内陆山区之间,是伊斯兰教的圣地之一,也是伊斯兰教世界的精神支柱之一。它是一座古城,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一座圣城。从公元7世纪开始,经过多年的征战,特别是经过公元644—713年的70年“圣战冶,不断壮大的阿拉伯帝国终于征服了北非突尼斯土地上的柏柏尔人。这次征服,不仅将阿拉伯文化带到了突尼斯,而且使当地的柏柏尔人皈依了伊斯兰教。从此,柏柏尔人这个种族从语言、文化到信仰、习俗完全归化为阿拉伯民族。在突尼斯的历史上,这是一个充满神奇和英雄传说的年代,它既使柏柏尔人感到自豪,又足以使阿拉伯人感到荣耀。

凯鲁万古城筑有3千米长的石头城墙,连接南门和北门的是一条横跨城市、穿越众多露天市场的交通要道。在古城里,以这条干道为主轴,两边是由通衢和死巷组成的密集交错的道路网,众多低矮的房屋形成了白灰涂墙的独特城市景观。

在古城的中心地区,是伊斯兰教在北非最大的清真寺——奥克巴清真寺。

奥克巴清真寺由倭马亚王朝驻易弗里基叶总督奥克巴·伊本·纳菲尔于公元670—675年兴建,并以其名字命名。纳菲尔既是一位骁勇善战、富于谋略的军事指挥官,又是一个有治国方略的总督,在他的统治下,伊斯兰教在凯鲁万迅速发展起来。

奥克巴清真寺是与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的清真寺齐名的世界四大清真寺之一。它的外形像一座巨大的城堡,建筑风格独特,设计布局精妙。院内大理石铺地,三面由300根石柱顶托的拱形长廊环绕,连拱的柱廊、排排石柱和巍峨的尖塔,营造出庄严、肃穆、圣洁的氛围。清真寺西北的宣礼尖塔高35米,是整个凯鲁万古城最高的建筑物。站在十几千米之外,就可遥见高耸的尖塔,它已成为凯鲁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寺中礼拜大殿宏伟壮观,大殿正面有15扇大小不同的木门,每扇门由400—800块雕有各种图案的嵌板组成。殿内西面有精制梧桐大讲坛,由288块精雕细刻的印度名贵杉木嵌板组成,嵌板上刻有花卉、谷物、几何图案,色彩丰富,设计精巧。大殿内可容3000人同时进行礼拜。

奥克巴清真寺还附设有图书馆,图书馆里收藏有大量伊斯兰教经籍和珍贵文物,既是最早的伊斯兰教教育和文化中心,也是北非伊斯兰教的学术中心,在全世界穆斯林中都享有崇高的地位。

老街弯弯曲曲,纵横交错,在10座保存完好的古城城门中掩映出一个巨大的迷宫,沿途不时见到一座座清真寺,而寺内也总是挤满了虔诚的信徒。据说,凯鲁万共有180多座清真寺,100余处圣人陵寝,因此,凯鲁万有“三百清真寺之城冶的美誉,可见神圣的宗教在凯鲁万人的生活里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游人们走出奥克巴清真寺,漫步于凯鲁万古城,可以感受古老的梦幻色彩。

沿街看去,店铺林立,货摊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叫卖声此起彼伏,是一派醉人的阿拉伯市场风情。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一幅幅制作精美的地毯。

突尼斯的地毯编织业就兴起于凯鲁万,所以凯鲁万又有“地毯之乡冶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