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嗜血的权杖:从乡村教师到南宋权臣
48751500000013

第13章 等待(2)

宋这边迟迟不表明态度,金那边也不急,议和的事,有一搭没一搭的谈着,也没个结果,就是耗着你,让你放松警惕,然后人家好打你个出其不意!

这不,绍兴四年(1134年)二月,金兀术联合伪齐又对宋发动了战争,目标是仙人关,还是要打通进入四川的通道。

贼心不死啊!

结果又是一样,吴氏兄弟打败了金兀术!

两连败!金兀术你还嚣张不!

接下来,宋军在与伪齐、金的战斗中,捷报频传!

形势逐渐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一定要坚持住!

看吧,绝地大反击上演了,岳飞连续收复郢州、随州、襄阳、邓州、唐州、信阳军,与此同时,宋军的其他将领也在对金和伪齐的战斗中,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大宋形势一片大好!

18、东山再起

且看岳飞的一首著名的词: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能写出这样词的人,也只有岳飞这样身经百战,且怀揣一颗报国心的人!

多么远大的志向啊!

岳飞等将领的浴血奋战,赢得的胜利并没有让高宗坚定收复中原的决心,反倒使他觉得自己有了和金人议和的资本!

你看,你们的军队现在打不过我了,还是赶快喝我议和吧,大家都太平。

靖康耻,他早就忘了,那有什么呢?要不是金人把钦宗及其他的兄弟抓走,这皇帝还轮不到我坐呢?

恩,啊,金人算是帮了我的忙,只要让把这皇位坐稳了,不像大哥赵恒那样被废掉,一切皆好商量。

高宗心里是这么打算的。

岳飞等将领此时还在一遍遍勾画恢复中原的宏伟蓝图呢!

有了点和谈的资本,高宗就坐不住了,一方面假惺惺的勉励在前方打仗的将领们,你们表现我都看了,我为你们骄傲,决不会亏待你们的!另一方面,在绍兴四年(1134年)秋,派魏良臣、王绘到挞懒那里求和!

在金廷,挞懒算是议和派的首要人物!高宗把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了!不过,高宗此时还没有想到,挞懒和秦桧的关系是如此的不一般!

魏良臣、王绘两个人到金,首先遇到的是挞懒手下的一些将领,他们和秦桧共过事,秦桧为人圆滑,跟他们处得都不错,私人关系较好!

自从秦桧南逃后,这些人一直没有他的音信,这回来了两个宋使,在洽谈工作的同时,顺便问一下秦桧的情况,也完全在情理之中,毕竟在宋廷,只有这么个熟人!

挞懒也如此,别看秦桧从他手底下跑了,但他也未在意,天要下雨,娘要改嫁,随他去吧!

这年头,像秦桧这样执着的忠臣不多了!

在议和的问题上,尽管高宗卑躬屈膝,一再强调只想保存现有的领土,但金人并不买账!金太宗对宋态度强硬,再有粘罕、兀术等人反对议和,挞懒也不敢擅作主张!

挞懒指责宋没诚意,一边议和,一边打仗,这样的下去,和谈没法谈!

议和不成,那就撤吧,抓紧向高宗汇报!魏良臣、王绘就计划着往回返!

临了,挞懒送他们一句话:“我们这边的一些想法,秦桧都了解,有什么不明白的,你们问他就可以了!”

啊?原来秦桧在金有这么好的人缘,这么大的影响力,从上到下无不夸赞他。

太不可思议了!

魏良臣、王绘回来这次金廷一行详细情况向高宗进行了汇报,特别强调了金人对秦桧的关注。

哎呀!没想到啊,秦桧在金有这样好的人脉关系,悔不改当初把他给罢了。

高宗这个后悔呦!

补救还来得及,但需要找个理由,什么样的理由好呢?高宗冥思苦想。

别着急,理由马上就来了。

绍兴五年(1135年)正月,尚未完成灭宋的金太宗,带着一腔的遗憾撒手归西了。金太祖的嫡孙合刺即位,就是金熙宗。

金熙宗年少,尚不能完全控制朝政,朝政被挞懒把持。

议和有希望了!

高宗得到这个消息后,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抓紧启用秦桧,让他在宋金议和中发挥作用。

秦桧这个议和机器开始派上了用场,高宗要通过操作他,来完成对金议和。

绍兴五年(1135年)二月,金熙宗刚即位,挞懒刚得势。高宗就开始着手给秦桧复官了,任了个资政殿学士,仍为提举江州太平观。

撤官容易升官难啊,不可能一步就位,按照官场的游戏规则,得一步一步来。

到了六月,秦桧又升了,任观文殿学士、知温州。

在金廷,由于挞懒的主政,金军对宋的攻势趋于缓和,两军直接交锋的次数减少,金军由前沿转向幕后,主要支持伪齐军队与宋作战。

宋军也开始转守为攻,积极进攻伪齐收复失地。

在宋内部,随着对外局势好转,内部叛乱也逐渐平息。

稳定,稳定压倒一切!

自高宗登基以来,始终没有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宰相,一边内忧外患,一边马不停蹄的更换宰相。

秦桧罢相后,吕颐浩留任,高宗又在吕颐浩的举荐下,任命朱胜非为宰相。

到了绍兴三年(1133年)九月,因处理水旱灾害不利,吕颐浩被罢官。

在温州的秦桧,听到这个消息,心里挺美。

绍兴四年(1134年)九月,朱胜非被罢相,任用赵鼎为宰相。

绍兴五年(1135年)二月,高宗又启用张浚为宰相。

频繁的更换宰相,高宗的意图是什么?可以肯定的说,高宗任用这些宰相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使命,什么样的时候用什么样的宰相,在战争的时候,用主战的宰相,到了议和的时候,就用议和的宰相。

高明啊,高宗!

正当南宋局势日趋稳定,国力逐渐恢复,军事力量不断强大之时。

远在东北五国城的徽宗,已是奄奄一息。

他有过梦想,梦想和金议和,重回大宋做他的太上皇。

他有过渴求,渴求高宗出兵救他,重回大宋做他的太皇。

光阴流逝,曾经的梦想与渴求,都在死亡面前化为虚无。

一个人的生命画上句号,标志着他所代表那段历史落下帷幕。

然而,留给后人的思考,还远没有结束……

绍兴六年(1136年)七月,高宗让秦桧改知温州府。紧接着,在八月,任命秦桧为醴泉观使兼侍读、行宫留守,暂时参与决定尚书省、枢密院事务。

通向宰执的大门正式向秦桧打开。

努力啊,抓住机遇,东山再起,刻不容缓!

九月,在张浚等人劝说下,高宗决定亲征伪齐。

金人可以怕,伪齐不能怕,可以屈服金人,但不能屈服伪齐!

原来在我手地下混,现在狗仗人势,自己另立山头,跟我对着干,趁火打劫,抢我地盘,是可忍孰不可忍。

最让高宗仇恨的人,不是金人,而是刘豫。

高宗要离开临安亲征了,秦桧觉得应该打打进步,套套近乎,跟高宗前往,时不时在高宗眼前晃两下,免得夜长梦多,高宗把他忽略了。

秦桧请求扈从,但高宗觉得这是亲征,不是议和,他派不上用场,就没有答应。

怎么回事?难道高宗想疏远我?秦桧有些慌了。

该做做工作了,不能这么傻等着了,秦桧在想,从哪下手呢?

当然要从高宗眼前的红人入手,红人是谁?莫过于宰相张浚、赵鼎。

做工作的事情是拿不得台面上来的,秦桧就私下里与张浚取得联系,希望张浚能在皇帝面前多多保举自己。

张浚与秦桧接触不多,但对他印象还不错,毕竟秦桧当年临危不惧,冒死力争,保存赵氏的举动,已是家喻户晓。

光印象好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深谙仕道的张浚从高宗对秦桧一再擢升中,看出了高宗要重用秦桧的意图。

秦桧必为高宗所用,为何自己不来个成人之美,把秦桧引荐一下,一来顺了高宗的意愿,二来送个人情给秦桧,日后用得着他的时候,恐怕还不少呢!

一箭双雕啊!

俗话说:一山容不得二虎。一个朝廷容不得两个宰相。宋朝的管制的弊端,为大臣们之间勾心斗角,争权夺势提供了空间。

张浚和赵鼎同为宰相,但政治主张不同,张浚主张北伐,恢复中原,赵鼎主张守住江南,保留一隅。

为了倾轧赵鼎,张浚也急需壮大自己的势力。

秦桧的主动示好,让张浚眼前一亮,这个人可以利用利用。

在高宗亲征的路上,张浚就找个机会把秦桧的事向高宗说了。高宗也早有此意,只是考虑到舆论影响,没有操之过急。张浚的引荐,坚定了高宗的信心。等到达了平江,高宗立即召秦桧前往奏事。

秦桧有戏了!

再说那伪齐刘豫,一听宋高宗亲自征讨他,急忙向金求救。

金能救他吗?此一时彼一时了,刘豫的无能让金吃够了苦头,每次两军联合攻宋,伪齐军都被宋军打得落花流水,这还不说,还严重拖累了金军。每次伪齐军在前面打了败仗,撒腿就往回跑,作为后援的金军阵脚也就跟着乱了起来,不战自败了。

没招,谁叫他们两个穿一条裤子呢!

可以说,自刘豫傀儡政权建立以来,金军没少帮他的忙,可是越帮越失望。

刘豫这等无能之辈,算是死孩子灌牛奶,没的救了。

金廷上下达成了共识,就连一手把刘豫提携起来的挞懒,也对他失去信心了。

金也不指望伪齐这个政权对自己有啥贡献了,没了利用价值,也就没了安全保障。

刘豫的求救,没能换来金的支持!

与其窝窝囊囊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既然金军不支援,那只有放手一搏了,刘豫拼了老命凑足了三十万大军,采取先发制人战略,分兵三路向宋杀来。

三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确实有点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