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修好心成好事:佛学大师开释人生的12堂明心课
48763100000033

第33章 心存善念,身体力行(2)

助人为乐会给别人带去方便,同时也会让自己活得快乐,因为帮助别人在很多时候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体现自己生活的意义。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在帮助我们自己。当我们把幸福与别人分享时,幸福会越分越多。在生活中,从一个表情、一句问候、一个眼神、一件小事开始学着去付出,善意地看待这个世界,这样,快乐就会时时与我们相伴。说到底,拥有快乐其实很简单。

一言之善,暖于布帛

佛心智语:

无声的善行如春雨,只能慢慢浸入人的心扉,而一句充满善意的话却如春风,一下子就吹开了人的胸怀。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体现信仰的重要工具,是沟通人际关系的重要桥梁。人们都是通过语言来交流情感、加深友谊的。因此,语言表达的善与恶直接影响了情感交流及人际交往。

善意的语言往往意味着我们能透过表面的缺陷,看到别人的优点,消除他人的不是;善意的语言能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善意的语言还能平息怨恨、和睦邻里、团结众人。很多时候,一句善意的话,能引导一个人弃恶向善,能感化他的心,点燃他的自信,给他无穷的力量。

盘珪禅师备受大家尊崇。有一次,他的一个弟子因为行窃被人抓住,众人纷纷要求他将这个学生逐出师门,但是盘珪并没有那样做,他用自己的宽厚仁慈之心原谅了那个弟子。

可是没过多久,那个弟子竟然又因为偷窃被抓,众人认为他旧习难改,要求将他重罚,但盘珪禅师还是没有处罚他。其他弟子不服,联合上书,表示如果再不处罚这个人,他们就集体离开。

盘珪看了他们的联合上书,然后把他的弟子都叫到跟前说:“你们都能够明辨是非,这是让我感到欣慰的。你们是我的弟子,如果你们认为我教得不对,完全可以去别的地方,但是我不能不管那个行窃的弟子,因为他还不能明辨是非,如果我不来教他,那谁来教他呢? 所以,即使你们都离开了我,我也不能让他离开,因为他需要我的教诲。”

那位偷窃者听了盘珪禅师的话,感动得热泪盈眶,心灵因此得到了净化,从此再也不偷别人的东西了。

这便是善良的力量。一言之善,便能挽救一个有心向善的灵魂。古语云:“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一句充满善意的话语就可能充满无形而巨大的力量,它不仅可以暖人心脾,而且能给人以希望和信心。

善言必然是发自内心的善意,一个话语间充满善意的人必定是一个内心也充满仁慈、善良的人。而这种发自内心的善意通过善意的语言表达出来则最能打动人心。佛法是极其讲究善良的,劝人向善便是其中一大教义,而且这种善不仅仅表现在言语上,更表现在对恶的包容与纠正上。

一个年轻人到深山中找一位禅师谈佛论道,正在二人谈论德行时,一个强盗来找禅师问道。

“禅师,我做了很多坏事,终日寝食难安,无法摆脱心魔,我该如何是好?”强盗苦闷地问道。

禅师说:“我是无法令你解脱的,因为我的罪孽比你更深重。”

“怎么会呢?我做了很多坏事!”强盗说。

“我也做了很多坏事。”禅师说。

“我杀了很多人,一闭上眼睛,我就能看到他们的死状。”

禅师答道:“我也杀了很多人。一闭上眼睛,我也能看到他们的死状。”

强盗继续说道:“我做了天理难容、毫无人性的事。”

禅师说:“我也一样,迄今为止,我都不敢想象我曾经做的那些丧尽天良的事情。”

强盗听了禅师的一席话,突然露出鄙视的眼神,骂道:“既然你是这么一个人,那你为什么还自称禅师在这里骗人?你是个道貌岸然之徒,我还找你做什么?”于是,强盗起身离去,边走边道:“原来有人比我还坏,我以后再也不做坏人了!”

年轻人不解地问禅师:“我知道您是得道高僧,您过去从未杀生,可为什么要对那强盗说您是个十恶不赦之人呢?”

禅师微笑道:“虽然他已不再相信我,但是他已经得道了啊!”

禅师不惜毁坏自己的声誉而成就人世间的善,这就是佛家规过劝善的不着痕迹之处。

自古善恶全由人心一念来决定,成佛还是成魔,只在刹那之间。我们千万不要小看别人的一言之善,也许别人的一句话,就能帮我们渡过心灵的难关。同样,我们也不能吝啬自己的一句美言和规劝,也许我们的一句话,就将成为拯救别人的梵音。

有时,无声的善行反而不如一句温暖的善言。因为无声的善行如春雨,只能慢慢浸入人的心扉,而一句充满善意的话却如春风,一下子就吹开了人的胸怀。在行善行时,我们不要吝啬语言的付出,因为说出一句善言,我们就能从别人那里收获一份善意。

助人之乐,在于给人快乐

佛心智语:

我们在助人为乐时,既要让自己快乐,又要让别人快乐,只有这样才算真正的帮助。

在佛陀眼中,众生都有佛性,因此,佛持一颗平等心普度众人。但是,这种平等心并不是度人方法上的平等。度人必须应机施教,众生有许多烦恼,且人人的心念都不同,必须因时因地、运用适合众生根机的方法来化导众生,使教法深入其心,这是度人的关键。

我们平日帮助他人也是如此,必须因时因地,用适当的方法来帮助对方。帮助他人,不能居高临下,而要顾及他人的感受,使善行真正到达人心。助人是一种无私的举动,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我们自己也能收获快乐。但是真正的助人之乐,要能带给别人快乐。倘若行善仅仅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善心,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那么,还不如不做。因为如此之行善,太过于伤人,以致让人无法承受。

大迦叶尊者喜欢向贫穷的人乞食,而不喜欢向有钱人乞食。

一天,尊者在准备乞食前,先入定观察应该给哪里的穷人种福田,观察后即来到王舍城中。他看到一位老母最为贫困,她住在茅厕中,身体羸弱又有疾病,孤苦伶仃、无衣无食,只能用小篱笆遮挡身体。

尊者知道她由于往昔没有种福田所以今生贫穷,又知道她近日即将寿终,心想自己若不度她,那她就再也没有种福田的机会了。这天,老母饥渴困乏,见到一位长者要丢弃一些已经酸臭的米汁,随即拿着破瓦盛了回来。

大迦叶尊者来到老母的住处,说:“你若布施给我,那你可以得到大福报。”

老母回答:“我又病又穷,无衣无食,并非我不愿布施,实在是没什么可以布施的呀!”

尊者说:“佛是三界至尊,我是他的弟子,想要解除你的饥饿贫困,所以向你乞食。如果你能把衣食分少许布施给我,那你即可从饥贫中解脱,来世得到豪富。”

老母说:“诚如您所说,我前世没有修福,所以今生住在粪窟中,无衣无食,虽想布施却无能为力啊!”

尊者说:“你说饥饿贫穷无以布施,如果你有布施的意愿,则不能说是贫穷了,如果再有羞惭之心,就是穿着法衣了。世上有的愚人,虽然锦衣财宝谷物众多,却无惭无愧不知布施,福报尽后就要受贫穷的果报了。如果你这么贫穷还能布施修福,那就是稀有难得,要相信布施必能获福啊!”

老母听尊者说完后,心里很欢喜,想起自己得到的臭米汁,想要布施又担心没法喝,于是问尊者:“您可以慈悲地接受我的布施吗?”

尊者回答:“很好!很好!”

老母即取来米汁,由于没有蔽体的衣服,只能侧着身子隔着篱笆把米汁递给尊者。尊者接受了米汁后,即祝愿老母获得福报安康。

尊者心想,如果我把米汁带到别处喝,那么老母会不相信,会认为我把米汁丢弃了,想到这里,他随即当着老母的面把米汁喝了。于是,老母生起了真实的信心。尊者又想,我当显现神通令老母增加信心。随即,他隐没地中又飞上虚空,身出水火,变化种种。老母看到如此神变后欢喜踊跃,诚心地跪在地上遥视尊者。

尊者问老母:“你有什么心愿?”这时,老母厌离世间之苦,向往天上的快乐,就向尊者禀白:“我愿以此微福得生天上。”于是,迦叶尊者忽然隐没不现。数日后,老母寿终,即转生到忉利天上,威德巍巍,震动天地,光明殊特。

帝释天主释提桓因很惊讶,不知是什么人有此福德,心想,该不是这里还有人在我之上吧?于是,他以天眼观察,才得知是因为这个天女的福德。释提桓因问天女:“你从何处来?是修了什么大福德,才有如此大的光明和威德?”

天女回答:“我原本在阎浮提的粪窟中住,又老又病,无衣无食,因为供养了释迦佛的大弟子大迦叶尊者一点臭米汁,然后发愿生天,所以现在生到此处。”

大迦叶尊者为度一位老母而喝下臭米汁的善行,可谓是功德无量之举。大迦叶尊者在度人时,时时顾及对方的心情,因此才能让贫穷的人不以贫穷为耻,才能让臭米汁成就无量的福报。

要想帮助别人,必须有足够的诚意,因为真正的诚意会让人顾及他人的想法,不仅能够帮助别人解决实际的困难、实现他们的愿望,还能够让他人在受到帮助的过程中生出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

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身边的人,无论是何种身份、地位、年龄和性别,在陷入困境时都希望得到帮助,但绝不希望被人施舍,所以,在帮助他人时,我们应时时记得顾及他人的感受,要有方法地助人,而不要让美好的善行变成一场炫耀自己善心的表演。我们在助人为乐时,既要让自己快乐,又要让别人快乐,因为只有这样才算真正的帮助。

爱是一种循环

佛心智语:

我们用左手给予别人爱,而这份爱会不断延续下去,直到最终被传递回我们的右手。

《增一阿含经》中有这么一句话:“随时念惠施,受福如响应;永已无短乏,所生常富贵。施为众行具,得至无上位;亿施不起想,欢喜遂增益。”意思是说,做人要时时保持施与的善心,这样最终就能得到福报。

古人一向强调“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就是说,面对他人的付出,我们必须懂得感恩和报恩。相反,我们自己付出了,自然也能得到他人的回报,正所谓“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有些人办事之所以做得顺利,能得到很多人的帮助,是因为他们以前做过很多好事,也帮助过别人。因此,若想得到好的果报,你就要先付出好的因缘。

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乐于索取,一种乐于付出。吝于付出的人,他们的生活也将死气沉沉,被幸福疏远。人活在世上,应该让别人因为自己而得到益处。只有学会分享、给予和付出,才会感受到舍己为人,不求任何回报的快乐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