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
闲书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
——唐·寒山
人活在世界上,要活得安然,首先要修一颗安于当下的静心。如果把这番心境比做一汪湖水,生气、慌乱会让镜湖起波澜,如此便不得安然。当外界的人和物与我们作对时,要学会释然面对,给怒气、抱怨一个释放的出口,不要让它们扰了心湖的宁静。
每天去除杂念,抱怨不生
本焕长老给人讲解参禅、静坐的方法时,经常特别提醒人们要清除心中的杂念。在他眼中,佛家入定参禅,为的是把自己的思想打成一片,而要想到达这种境界,有头发丝那般大小的杂念都不能成。因为心中杂念升起,便会占用属于安然的空间。就像荷塘里水藻疯长,会抢占鱼儿的氧气一般。
杂念于修行者来说是路障,于凡尘众人来讲是所有抱怨产生的源头。心中有杂念的人,若不知觉,就会把有杂念误当做为理所应当。因此一旦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落根,他们的心中就会有挂碍,有比较、计较。比较完了,得出别人有而自己没有,别人受到赞扬而自己没受到,就会有抱怨。
“抱怨”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每个人都有自己要抱怨的事情,似乎每个人都理直气壮,却忽略了幸福源自珍惜,生活不是攀比。当这些牢骚与抱怨化作心灵天窗上厚厚的尘埃时,灿烂的阳光无法照进心田,漫天的花雨不能被看见,这时杂念唯一的用途就是任由抱怨带给人们雪球一般越滚越大的烦恼。
抱怨是无止境的,因为生活从来都不完美。既然能比较出一处缺陷,自然就能计较更多的缺失。抱怨是一种“心魔”,一旦沾染上就难以摆脱。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总是怨气冲天,牢骚满腹,总觉得别人欠了他们,社会欠了他们,从来感觉不到别人和社会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倘若无休无止地抱怨,就不会想到去改变,也就不会有所成就。
佛陀经过了多次轮回才终得正果,他想知道世间其他生命如何看待自己这一世的修行,便询问众生:假如可以重新选择,众生将会怎样选择今生的生活。
众生的回答令佛陀大吃一惊。
猫说:“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只鼠。我偷吃主人一条鱼,会被主人打个半死。老鼠却可以在厨房翻箱倒柜,大吃大喝,人们对它也无可奈何。”
鼠说:“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只猫。吃皇粮,拿官饷,从生到死由主人供养,时不时还有我们的同类给它送鱼送虾,很自在。”
猪说:“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当一头牛。生活虽然苦点,但名声好。我们似乎是傻瓜懒蛋的象征,连骂人也都要说蠢猪。”
牛说:“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愿做一头猪。我吃的是草,挤的是奶,干的是力气活,有谁给我评过功,发过奖?做猪多快活,吃罢睡,睡罢吃,肥头大耳,生活赛过神仙。”
鹰说:“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愿做一只鸡,渴有水,饿有米,住有房,还受主人保护。我们呢,一年四季漂泊在外,风吹雨淋,还要时刻提防冷枪暗箭,活得多累呀!”
鸡说:“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愿做一只鹰,可以翱翔天空,任意捕兔捉鸡。而我们除了生蛋、报晓外,每天还胆战心惊,怕被捉被宰,惶惶不可终日。”
最有意思的是人的答卷。
不少男人填写:“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个女人,可以撒娇、可以邀宠、可以当妃子、可以当公主、可以当太太、可以当妻妾……最重要的是可以支配男人,让男人拜倒在石榴裙下。”
不少女人的答卷填写:“假如让我再活一次,一定要做个男人,可以蛮横、可以冒险、可以当皇帝、可以当王子、可以当老爷、可以当父亲……最重要是可以驱使女人。”
佛陀看完后,重重地叹了一口气:“为何人人只懂抱怨?若是如此,又怎会有更加丰富充实的来世?”
佛陀的一声叹息承载太多遗憾。倘若只懂抱怨,那么不管有什么样的来世,都不会满足。一颗只会抱怨的心,无法理解每一种生命的独特和美好。
一位哲人说:“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和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人给过我任何东西。’”脱离抱怨的枷锁,我们才能用心感受生命中的幸福。
很多人一早醒来,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色,脱口而出便是一句抱怨。尽管只是一句很普通的关于天气的牢骚,但抱怨的语言已经将他们的心绪带进了消极之中。整整一天,这样的消极语言很可能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那么,在天空的阴云之下,心里的阴云也会持续存在。
当内心的抱怨萌芽时,不妨试着修习呼吸。对呼吸的觉察和关照是留意心念变化的有效手段,因为呼吸是连接生命与意识的桥梁,它能让身体和心灵合而为一。感觉呼吸的过程,就是看住心念的过程,不让杂念的种子落入心田,避免抱怨的芽苗在贪欲的惯养下疯长。
每天早上,坐在床上修习呼吸,专注于自己的呼吸,可以在心里计数,尽量使呼吸保持轻柔,尽量延长呼气与吸气的间隔,想象身体里的污浊之气一扫而空。呼吸的时候,就将呼吸当做生命里最重要的事,同样,做任何事情都可以保持这种专注心。这样一来,杂念便在一呼一吸间排出了身心,从而放松了心灵。
呼吸过后,可以对窗外的阴云露出微笑,因为它们并不能干扰到我们宁静平和的心,在这种安宁的氛围中,不妨以同样的心境享受一顿美味的早餐,开始充满喜悦的一天。
·修一颗不为外界所扰的专注心
一位得道高僧来到一座无名荒山,山间茅屋闪烁金光,高僧料定此间必有高人,遂前往一探究竟。
原来,茅屋中有一位老人,正在虔诚礼佛,老人目不识丁,从未研读佛经,只是专注地念着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哞。”高僧深为老人的修为所感动,只是他发现老人将六字真言中的两个字念错了,他指点老人正确的梵音读法后便离开了,想老人日后的修为定能更上一层楼。
然而,一年后,他再次来到山中,发现老人仍在屋中念咒,但金光不再。高僧疑惑万分,与老人攀谈得知,老人以往念咒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而得高僧指点后总是过于关注其中两字的读法,不由心绪烦乱。
专注于心是做人做事的大原则,博而不专,杂而不精,会制约人的发展高度。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极其有限,如果想做成一件事情,就需要将自己仅有的时间和精力集中起来完全投入其中,一心一意,心无旁骛。三心二意是成功的大忌,用心不专常导致一事无成。就像凿井,与其花时间和精力开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
本焕长老曾经说过:“用功的人,如果没有一个惭愧心,没有一个恳切心,不能够念念都把心用在功夫上,要开悟谈何容易?”长老的师父虚云老和尚也说:“不论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参禅也好,总要认定一门,蓦直干去,永不退悔。今天不成功,明天一样干;今年不成功,明年一样干;今世不成功,来世一样干。”
禅门修行提倡一种不为外物所扰、专注于心的禅定功夫。宋代慧远大师曾作一禅诗:“月白风清凉夜何,静中思动意差讹;云山巢顶芦穿膝,铁杵成针石上磨。”当年佛陀修行坐禅时,因专注静心,不动宛若静物,因此鸟在他头上筑巢。他身边的芦苇也因时日渐长,而从他膝盖下长出。这恐怕是专注的最高境界。
虚云老和尚也曾因打坐废寝忘食。他在终南山打坐修行时,有一次煲马铃薯,煲起来之后他便去打坐,哪知这一坐就坐得定下去了,而这一定就定了好多天,并且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旁边的人好几天没有见他,非常担心,就过去看望他,见他还在那里打坐,就把引磐一敲。虚云和尚睁开眼对来客说:“既然来了,就在这里和我一起用饭吧!”于是虚云和尚把煲的那个东西打开一看,里面的马铃薯已经发霉,甚至都长毛了。虚云和尚都没有想到,他入定已六七天了。
人一旦进入专注状态,整个大脑就围绕一个兴奋点活动,一切干扰统统不排自除,除了自己所醉心的事业,生死荣辱,一切皆忘。如本焕长老所言:“功夫用起来,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卧不知卧,食不知味,才是功夫。”
专注地做好一件事,也就意味着时间和精力得到了最高效的运用,自然意味着能够产生最好的结果。在做一件事情时,用多少时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连贯而没有间断”地把它做好了。这需要我们集中精神,直指目标,不轻易被其他诱惑所动摇。经常改变目标,见异思迁或是四面出击,往往不会有好结果。
具体而言,“专一”的要点在于:定下切合实际、有可行性的目标;制定计划表,从细处做起,不避烦琐;将自己要做的事进行归类,尽量做到“少而精”,摒弃“多而杂”的事务。
·放慢脚步,从容解脱疲惫(原:置身静处……)
中国禅宗的初祖菩提达摩本是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他自幼参悟佛法,在般若多罗禅师门下修得正果后,提出要外出传法。在般若禅师的指点下,达摩来到中国传法。短暂游历之后来到嵩山少林寺,开始在五乳峰中峰的一个天然石洞中闭关参禅。
石洞中,达摩整日面对石壁,盘膝静坐。既不说话,也不持律,终日默然面朝石壁,双眼闭目,五心朝天。石洞内万籁俱寂,静若无人,当达摩入定后,连飞鸟都不知道这个石洞中有人。每次开定后,达摩祖师只是活动一下四肢,饮水吃饭,待倦怠感消逝,体力恢复后继续坐禅。
外界的一切,似乎都与他毫无关系。
入定、开定、入定……如此循环往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公元527年到536年,达摩一个人在石洞中面壁参禅九年,终成为中国禅宗的第一代宗师。这个天然石洞,后来被称为“达摩面壁洞”,达摩坐禅对面的那块石头,也因留下了一个达摩面壁姿态的形象而被称为“达摩面壁影石”。
本焕长老多次讲过这个佛家公案,言语之间流露出对达摩初祖的敬佩,他说:“‘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各位想一想,静坐一须臾之间,能超过这个恒河沙的七宝塔……宝塔终究要化为灰尘,因为这些宝塔都是世间上的,世间上的东西都是有生有灭,有成有住,有坏有空的。但是我们一念清净,将来都成佛。”达摩静坐面壁,渐修开悟,见心明性。但静坐于修禅、顿悟,不过一个形式,本焕长老说达摩入定,重在启迪众人领悟入定的心境:不假外求,专注向内求取清净心。
什么叫清净心?息念除妄,一念不生,就是清净心。说简单点就是在静静地安坐中,把烦恼、焦虑,得到的、没有得到的,理清楚;把不适合自己、自己强求不来的统统放下,为自己的心灵和手脚松绑。明白自己想要的,然后去做适合的事情。静坐的妙用,就是在匆忙赶路的中途,给自己一个休息的时间,让我们从疲惫中解脱,从混乱中得到有序,从迷茫中找到方向,从困惑中得到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