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48788600000016

第16章 修谦下心,无傲慢心,结缘为上(2)

一家寺院经常用化缘所得接济村里的乡民,但是,村中总有些凶悍之人,平日无事也爱刁难出家人,可到了寺院发放救济时这些悍民也扶老携幼前来领取赈济品。寺里的僧人们为此不能释怀,便对主持抱怨说:

“师父,这些悍民实在没有良心。他们只会来寺里取好处,需求无度便罢了,却在得了好处后过河拆桥,平日里还恶语相向。”

住持看着僧人,淡定地说:“给人利用才有价值。出家人看重的是为善,广结善缘,村民们利用我们与菩萨结了缘,得了欢喜是大好事。我们能这样多多给人利用,亦是自己的功德。”

俗语常言:“人不怕被利用,就怕没人来利用。”从好的方面来讲,被利用说明自己是个有用的人,表明自己有存在的价值,而一个人如果连一点被人利用的价值都没有,也不失为悲哀。正像本焕长老质问徒弟的一句话:“自己不能入道,不发菩提心,又怎能发愿度人?”一个习惯性唯利是图的人,突然信誓旦旦地说今后要专门为人,总归是要遭人质疑的。

但自利真的就一无是处吗?在本焕长老的话里,“自利”有了另一层含义,他说:“我们出家人讲‘自利利他’。自利就是自己好好用功。自己的功夫用好了,就可以利他。”自利是利他的前提,自己功夫做不到位的人讲利他像是在说“废纸可以用来写诗作画”一般,不过是个笑话。

世间万物的价值只有通过被他人利用才能体现出来。不被他人利用的物品,是没有价值的物品。没有利用价值的人永远只能沉寂下去,有利用价值的人才有机会升值。本焕长老讲“自己用功夫”、解“自利”其实是在让人们主动打造“为他人服务,造化众生”的价值,主动接受能提升自身实力的历练。

养蚌人想培育一颗世界上最大最美的珍珠,便去海边的沙滩上挑选沙子。他一颗一颗地问它们,愿不愿被利用,沙子问:“怎样被利用?”

养蚌人说:“要你们住在阴暗潮湿的贝壳里,那样的话,你们可能无法在海边晒太阳了。”被问的沙子了解之后,纷纷摇头。

从清晨到黄昏,养蚌人一次又一次地被拒绝,当他打算回家时,一颗沙子说:“我愿意给人利用。”因为,它一直想成为一颗珍珠。

旁边的沙子都嘲笑它,说它太傻,去蚌壳里住,远离亲人朋友,见不到阳光、雨露、明月,感受不到清风,甚至还缺少空气,只能与黑暗、潮湿、寒冷、孤寂为伍,多么不值得!

即便是这样,那颗沙子还是随养蚌人去了。斗转星移,几年过去了,那颗沙子真的变成了一颗晶莹剔透、价值连城的珍珠,而曾经嘲笑它的那些伙伴们,有的依然是海滩上平凡的沙子,有的已化为尘埃。

给人利用之后,沙子成就了自己的价值。生活中也是如此,当我们有被别人利用的价值时,我们就要认真把握自己的机会,坚强地面对,积极解决问题,最后一定会有收获。一个人只有先在自己这里把基础打好,把基本素养修炼好,才能掌控被他人利用的程度,避免任人摆布。

禅家提倡相互利用,本焕长老让人自利后,再去利他,是因为相互利用就是相互满足对方的需要。世界上的关系都存在这样一层因果联系。上司利用员工的才智、能力,经营、运作整个公司;爱人利用彼此的感情,相濡以沫,绝缘孤独终老;朋友利用彼此的友谊,烦恼时互吐苦水,高兴时共同分享;家人之间利用彼此的亲情,寻找依靠、营造家族感;自然之中,动物食用植物,植物吐纳空气,何尝不是一种利用关系。说到底,“利用”这个词,不过是一个不含褒贬的中性词,被利用、利用不过是一种正常的需求所致。

如果要求一个人对自己无私地奉献一切,并以此作为对方是否是真心、是朋友的标准,那么这样的人是很难找到的,不仅别人做不到,自己也是不可能做到的。不论为什么而活,都是在利用自己的生命在有限的生命里,做尽可能多、自认为对的事。利用并不是坏事,利用本身也不是什么难听的词汇,鸟儿利用翅膀才能飞翔,帆船利用海风才能远航。我们利用语言和真诚交流,利用满心慈悲行满手好事,即是本焕长老所说的“潜心入禅,依佛心为心”。佛家为度化众生修参禅、慈悲的功夫,我们做不到这般博爱,就努力把自己做好。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给人利用的前提,无非是自己用功,把自己做好。自身能力不够,想被上司利用做副手,利益公司,不可能;自身不够爱对方,想让对方利用自己陪他看生命的夕阳,不可能;自身不够诚心,想要被人利用做知心朋友,不可能……以此反观,人我之间的所有可能都是以自身能够为前提的。一个不被需要的人,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不当自了汉,布施得富足

有人问本焕长老:“我刚刚参观了弘法寺的佛堂,发现没有罗汉,为什么呢?”

本焕长老用家常的语气回答道:“我跟你讲,我这里是不供罗汉的。为什么呢?罗汉是‘自了汉’,他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断除自己的烦恼,自己好了就行了,他不理众生,不去救度众生。我这里要供菩萨,菩萨是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

“那罗汉有意见怎么办?”

本焕长老开玩笑似的说:“罗汉有意见?呵呵,那他有意见就找我吧。我就批评他,你为什么不救度众生,不解救众生的痛苦?我修的11座庙,供的都是菩萨。”

所谓自了汉是只知自己温饱,不管他人冷暖的人,他们常常希求在没有付出的情况下坐享其成,在没有给予的情况下收获。在本焕长老看来,“自了汉”即便获得了解脱、没了烦恼,也不过是一个没智慧的“色壳子”(禅语,指身体、臭皮囊)。因为在他看来智慧是需要牺牲,需要付出的。他曾举例说:“文殊菩萨成佛后自己不去享福,而是现菩萨身来娑婆世界救度众生,教化众生脱离苦海,他是在法布施啊!”

佛家讲布施,和我们平常讲付出、奉献是一样的道理,只不过佛家的布施更决然、更难行,布施不仅是要付出自己拥有的食物、财物、慈悲,甚至包括奉献自己的生命。

据《大智度论》载大萨他婆同一伙商人坐船渡海,中途,忽然一阵暴风巨浪袭来,船被击坏了,海水直涌坐舱,眼看就要沉没了。众商人面面相望,急得无路呼救了。

正是危急的时候,大萨他婆想到大海不沉死尸,便向众商人唤道:“不怕!我救大伙儿出海!快抓牢我的头发手脚!”

众商人一听这个呼声,争先恐后地抓住大萨他婆全身的各个部位。大萨他婆待他们全抓牢了,便快刀挥舞自杀了!

即时,大风吹起,大萨他婆的尸体若浮囊般,载运商人抵达了海岸。

佛陀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有所作为,牺牲自我,成就他人。一颗好心,满手好事。

佛陀降生于古印度,成道后,四处游化,阐释人生的真理,广说佛法之要,教化了无数的弟子。这一天,佛陀亲自巡视弟子的房间,看见一位比丘躺在床上,于是问道:“你的身体是否安好,心中是否有烦恼?”这位比丘很想向佛陀恭敬地礼拜,于是努力地想撑起身子,但是因为疲惫不堪,所以根本无法起身。

佛陀见状,慈悯地来到比丘身旁慰问:“你怎么病得这么重,却无人照顾呢?”

比丘说:“出家至今,我看见病人也不曾细心照料、关怀他人,所以自己生病了,也就没有人愿意前来关心,我真是感到惭愧啊!”

佛陀听完后,便亲自为比丘打扫房间,清洗身体。顿时,比丘身心安稳、全身舒畅,一切苦痛顿时化为清凉。

未得佛陀开示前,比丘是个自了汉,因为不顾及他人,反过来才会被他人惦念。不如像佛陀那般身体力行地去为他人服务,不做自了汉,在心中常留一个付出的通道,不断输出我们的同情心、慈悲心、热心和施与心。在别人遭受不幸时,不冷眼旁观,送上一句安慰的话,哪怕什么也不做,也能让人感受到生活还有奔头;在别人向我们伸出求救之手的时候,不吝啬自己的热心,为救他人于水火而积极奔走;当我们在钱财上有了剩余,不影响个人基本生活的前提下,施几分给还在贫穷中挣扎的人……

人们能够付出的东西很多,可以践行付出的机会也有很多,所以付出、奉献并不遥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无论工作如何、能力大小,都在有意无意地自我付出着,也在不知不觉中享受着他人付出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