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刻意追求,不勉力索取,不用任何执著心给自己设置障碍。能活得简单自然,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每天留一点时间独处,退回内心,在心中摆正自己的位置,时时矫正自己看问题的视角和心态。人应活出自己的本色,保留一颗原始朴素的初心,而不应随波逐流,给自己增添负担。
在不断的跋涉中,时时清理生活中由欲望带来的多余累赘,拥有的东西只满足基本需要就好。然而一时的淡然不过是清闲,一时的简朴不过是懒于打点,真正无烦恼的心平静气,是人一生的修行和坚持。印顺法师曾称赞自己的师父本焕长老已经到了不起妄念的地步,这一句话可以概括八十余载修行,是无数白昼和黑夜交替的静坐、参悟。
若没有这般坚持,一个过百岁的老人何以由内而外地释放一种饱含沧桑力度的慈祥。王国维先生曾说写诗为文有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从苦思冥想到信笔疾书,是一个从刻意到随意、从生疏到成熟的过程。而修心求静,摆脱烦恼,也是一个这样渐变的过程。
其实,就算本焕长老本身也不是从一开始就彻悟的,任何令人赞叹的事业背后,都离不开时间的历练。正是因为这样,本焕长老才特别强调用功夫。对于俗世中的人来说,这点功夫并不玄妙,它实际上就是生命的一种积极、快乐、简单的状态,注重加强自身的心灵建设,持续不断地净化心灵,满足于一份单纯而简约的幸福,自不容烦恼滋生。
照顾好念头,修一颗平常心
有个记者采访本焕长老时,指着长老题的一对牌匾问其中深意。牌匾上誊录着本焕长老写下的八个大字:照顾话头;讲话是谁。字形圆润,笔力苍劲。
本焕长老瞥了一眼牌匾,回头对记者说:“照顾话头,就是照顾你自己的思想念头,看看是在用功还是不用功,是不是在想乱七八糟的东西。我们在佛门用功的人,就得每天照顾好自己的念头,一心修习。”一脸严肃。
“那‘讲话是谁’又是什么意思呢?”
本焕长老笑了,说:“人人都会讲话,但是讲话的是谁?并不是指身体,身体是生灭的,而讲话的是不生不灭的东西。它究竟是什么?就要各人自己去寻找了。”
人们说出的话是人心思维的一种外显,管好自己的嘴,首先要管好自己的心。本焕长老把对心的照顾称为禅,他说:“禅也叫思维修,我们可以在一个思想上来回思维,去修它。”修禅不仅是修身,参禅其实是参心。“如果你要参禅,那么你要明白,参禅是叫你参,不是叫你念。”照顾思想念头是参禅者每天必修的功课,如果稍有放松,乱七八糟的思想来袭,郁闷、纠结在所难免。
红楼梦中有一句话叫“无故寻愁觅恨”,就是没有原因地寻愁觅恨,心里讲不出理由,只是觉得烦闷。落红无数,流水无情,怎奈闲愁万种,剪不断理还乱,将怨语交予东风。这就是人的境界,闲来无事便生愁,还要将语言的抱怨、埋怨,投向无辜的自然。
世间的人大多如此,每天都被诸多莫名其妙的烦恼所包围,稍不留意心中就会长出荆棘。为此,本焕长老才告诫佛门中人“每天照顾好自己的念头,一心修习”。但一心修习,不是埋头空门,整日掩着佛像古卷,心念阿弥陀佛。在佛家看来,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都可以看做是修习的契机。
有源禅师去拜访大珠慧海禅师,他问慧海禅师:“和尚,您也要用功修道吗?”
禅师回答:“用功!”
有源又问:“怎样用功呢?”
禅师回答:“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有源不解地问道:“如果这样就是用功,那岂不是所有人都和禅师一样用功吗?”
禅师说:“当然不一样!”
有源又问:“哪里不一样呢?不都是吃饭睡觉吗?”
禅师说:“一般人吃饭时不好好吃饭,有种种思量;睡觉时不好好睡觉,有千般妄想。我和他们当然不一样。”
慧海禅师的这个用功法,即是本焕长老所说的修习。做一件事的时候,管好自己的念头,不去想另外一件事,绝缘无关此时此刻的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修习达到的佛的境界。
佛法其实很平凡,修行之道无非平常生活,饿了吃饭,困了睡觉。问题是许多人做不到这一点,尤其是当压力缠身时,心心念念都是烦恼,饭不得咽,食不知味,卧不得安眠。果真按照禅师所说去做,本焕长老所说的不生不灭的东西也就找到了:一颗平常心。
世间的生伴随消逝而生,世间的灭伴随新生而灭,这种无常的轮换正是人生有常的存在。人能在事物消逝时不过分悲戚,成长时不过分欣喜,倚借的就是一颗平常心。拥有平常心即是在心中立杆天平,平衡世间的生与灭、得与失等诸多矛盾。
但平常心很难,人们生活在烟尘滚滚、人口密集的城市,环境的污染、物质的追逐、人心的败坏,无一处不起苦闷,无一处不生烦恼。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使得现代人逐渐失去了与自然界的联系,失去了和谐与统一的心,也丧失了生命中尽情欢笑、尽情哭泣的能力。
所以,现代人亟须的不是更多的物质享受,而是一份让支离破碎的生活得到片刻圆满,让纷扰的内心获得清净的智慧。这种智慧说起来很简单,无非困来眠,饥来食,安安稳稳活在当下。
管好自己的念头,在一言一行中修行。说话前,把即将出口的语流在心中过滤一遍,滤掉其中的抱怨、指责、谩骂,心平气和地发表对变幻人世的看法;做事时,且不问能收到什么好处,做好当下的事情,专心致志于眼前每一个细节,事情结束时自会收获一份心灵的踏实;想问题时,不执著于已经过去或还未到来的烦恼,认真活在当下,止息烦恼和痛苦,生活其实很简单。
佛家说:“能尽人心为佛心。”照顾自己的话头,没有必要把自己说过的、做过的不漏万一地誊录在案;照顾自己的念头,没有必要分秒反省,动辄得咎;修行不一定剃度出家,身在禅房,每日念佛吃斋。佛门子弟这样修行还好,如换作俗世常人,修行恐怕会影响正常的人生轨迹。
不去向佛陀、菩萨悔过,就在滚滚红尘中修持平常心态、恬然心境。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藏着快乐,深刻的人生哲学就在平常的吃饭睡觉间。吃饭时专心吃饭,睡觉时安心睡觉,自然能心境轻松,不急不缓地在凡常中得到超脱之乐。
让妄想跟妄想本身打交道
白云守端禅师在方会禅师门下参禅,几年来都无法开悟,方会禅师念他迟迟找不到入手,处便借着机会在禅寺前的广场上和他闲谈。
方会禅师问:“你还记得你的师父是怎么开悟的吗?”
白云守端回答道:“我的师父是因为有一天跌了一跤才开悟的。悟道以后,他说了一首偈语:‘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方会禅师听完以后,大笑几声,径直而去,留下白云守端愣在当场。白云守端想:“难道我说错了吗?为什么师父嘲笑我呢?”
接下来几日,白云守端始终放不下方会禅师的笑声,饭也无心吃,睡梦中也经常会无端惊醒。最后他实在忍受不住,拖着憔悴的身形前往请求方会禅师明示。
方会禅师听他诉说完几日来的苦恼,意味深长地说:“你看过庙前那些表演猴把戏的小丑吗?小丑使出浑身解数,只是为了博取观众一笑。我那天对你一笑,你不但不喜欢,反而不思茶饭,寝食难安。像你对外境这么认真的人,比一个表演猴把戏的小丑都不如,如何参透无心无相的禅呢?”
白云守端禅师先是一愣,然后翻然醒悟。我们每天都在和他人、世界打交道,外界的一举一动倒影在心湖。像白云守端禅师那样连他人一笑的缘由都要探究到底,人生岂不是负累无数,难得片刻轻松?而这种无法耿耿于怀纠结在本焕长老看来,其实就是妄想在作祟。
可是世间的烦恼没有长在他人身上,而是源于我们的内心。看到他人有好工作,就愁自己为什么没有那般好运气;看到他人可以轻松消费,就怜惜自己需要算计着过日子;看到他家的孩子上了全市数一数二的幼儿园,就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如此愁来愁去,遗憾、不满、失望等妄想一个接一个,像无数的小虫子一样咬得人心疼。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别人的指责、鄙夷,难看、失落皆是自己一手缔造的。由此看来,妄想之所以成为妄想,是因为人们总是止不住杞人忧天,那些本来是海市蜃楼般不可触及的东西,愚人却偏偏要苦苦跋涉,非要探出个所以然来不可。如此为空想、自欺所累,人心即妄。
对于这样的自取其辱,本焕长老一面同情、惋惜,一面开示道:“不要怕妄想,怕它也怕不成的。为什么?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烦恼、妄想,无边无际,多得不得了;我们有哪一时哪一刻不在妄想中,不在同妄想打交道?没有妄想是不可能的。那么,对待妄想该怎么办呢?你只管用你的功,让它找它的妄想好了,只要你不断用功,妄想自然而然会灭的。”
为了解释清楚自己的话,本焕长老作了个很好的譬喻,他说:“我们现在住的这个灵泉寺,是惟戒法师一手建成的。忽然有一天,外面来了一个野人,要把他赶走,独占这个房子。他肯定不会走,肯定要跟这个野人打死架的。
“要知道我们的妄想也是我们自己一手造成的,今天我们突然参‘念佛的是谁’,想把这些妄想赶走,你想想,这些妄想怎么会答应呢?它们会跟你打死架的。打死架怎么办?你不要怕它,怕也怕不了;你也不要有心去除它,有心去除它也除不了。”
简单概括本焕长老的这番话,就是说让妄想跟妄想本身打交道,别人无意说出的话,不去探究是否因为自己做错了什么;看到别人拥有的,可以赞美,可以恭贺,但不去希求,看看自己手中已有的,其实这些已足够安然度日……总之不要在一个无谓的念头上来回兜圈,果敢地撇下那些如无根清风一般的妄念,轻轻松松地走自己的路。
有句佛语叫“掬水月在手”,苍天的月亮太高,凡尘的力量难以企及,但是开启智慧,掬一捧水,月亮美丽的脸就会在掌心微笑。面对生活中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也应有此心境,不要一心攀摘得不到的,而要以智慧心发现生活的千般美丽。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古人的诗句可谓一语道出了人生苦恼的境地,苦恼、妄念人人不可躲避,它可大可小,关键还是要看人心深处是否有过分的欲望和攀比心。有,欲望和攀比就会放大妄念,将人引向苦闷;没有,妄念对人就不会有什么影响,且留它们在原地。这种看似没有作为的处置方式,在本焕长老看来却有着斩草除根的彻底性,他说:“对待妄想,宗门下用功要‘斩草除根’。”从心底里把妄念揪出来,干脆、果敢地出离自讨没趣的陷阱,从容淡定地远离烦恼,会体验另一种生命,另一番境界。
佛法认为,一切世相本由心造。以妄念挟持的心观世,世界就好似一间紧闭门窗、装满烦恼的屋子,每个人都被关在这间密不透风的屋子里,像一只只焦躁的困兽,围着自己的尾巴打转,追逐无法得到的安宁。
如果能够静心抬头,为自己开一扇窗,便看得见广阔晴朗的天空,心中的妄念好似天边浮云,转瞬便会消逝。生活有了繁杂才显真实,烦恼根本没有必要,不徐不疾地对待纷扰才能身心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