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艺海索珠·美术、设计与艺术教育研究
48811100000024

第24章 艺术教育研究(5)

(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是工科院校绘画艺术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从1999年起,由于连续扩大招生规模,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截止到2002年秋季,全国各类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已达1600万人,比1998年翻了一番多。2003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拟安排655万人,比2001扩招15万人,增幅为15%[37]37。

随之而来,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事业也取得了跨越式的迅猛发展。据1998年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后的不完全统计,在全国有近298个本科院校有艺术类专业点,而2001年,仅三年的时间增加了一倍左右,达到597个,2002年突破700个。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瞿振元司长在《中国教育报》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2001年全国艺术类高考招生录取人数,居全国第六位[38](38)。笔者所在的广东省70多所高校中,设置艺术类专业点的学校已达到40余所,并仍呈增长趋势,2003年高考招生艺术类专业报考人数已超过1万人。

显然,扩招给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储备了强劲的人才资源。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39](39)的形势下,扩招对我国目前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及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正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素质教育”应运而生。时至今日,“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最强音之一。而艺术教育(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文学、影视、艺术设计、建筑艺术等)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历史地承担着素质教育的重任。由此看来,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是工科院校艺术教育包括绘画艺术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制约工科院校绘画艺术素质教育发展的瓶颈

工科院校在国家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明确把艺术教育(美育的最根本形式或主要形式)纳入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中的政策指引下,在扩招的大好形势下,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发展。而绘画艺术素质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引起了工科院校各方面的重视。但是,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工科院校绘画艺术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层次问题不断凸显,甚至令人十分担忧。从现实反映出的情况来看,工科院校绘画艺术素质教育存在着重视提高,忽视普及;重视比赛,忽视教学;重视艺术尖子人才,忽视面向全体学生;重视艺术比赛的结果和成绩,而忽视活动本身的育人要求;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忽视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的培养等。工科院校绘画艺术素质教育中这种只注重个体的审美功能的发展与提高,而忽视群体的非审美功能的功利性层面的普及与提高的倾向,与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之绘画艺术素质教育的宗旨是很不相适应的。

最近,为了深入了解当前工科院校大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的状况问题,我们对部属工科院校华南理工大学、省属工科院校广东工业大学、地方工科院校东莞理工学院进行了“问卷调查抽样”,发出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89份,收回率98.33%。从问卷调查和与同学们对绘画艺术的相关问题的座谈中,我们发现制约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之绘画艺术素质教育的瓶颈表现如下。

1.学生对绘画艺术各类画种的技法和理论知之甚少

由于高中阶段面临升学的压力,许多学生在父母望子成龙的期望下,不得不把注意力集中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对绘画艺术的喜爱只能忍痛放弃。关于绘画艺术的知识、技能、创制、审美等只能停留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有些山区或落后地区由于师资贫乏,只能停留在小学),这些非艺术类的考生进入工科院校后,势必给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之绘画艺术素质教育带来困难。从问卷调查抽样中,我们发现,学生对绘画艺术中各类画种的技法和理论的了解情况相当贫乏,如只有35.74%的学生填写绘画艺术中最基础的是素描,为最高比率。对于其他画种的技法和理论知之甚少。[40](40)

2.文、理兼收的考生的绘画艺术素质参差不齐

工科院校设置艺术专业点的考生,有一部分是工科类招生,这一类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好,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但大多数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弱,表现技法一般;另一部分考生是文科艺术类招生,这一类学生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一定的形象思维设计基础,但文化课成绩相对弱些。这些文、理兼收的考生的绘画艺术素质参差不齐,一旦进入工科院校后,其绘画艺术素质也有待提升。面对独立设置艺术类专业点的美术(艺术)院校、师范院校美术(艺术)系的学生的就业竞争压力,其绘画艺术素质教育的任务也不能掉以轻心。

3.师资力量和师资水平的不足使工科院校绘画艺术素质教育大打折扣

工科院校绘画艺术素质教育的教师大都毕业于独立设置艺术类专业点的美术(艺术)院校、师范院校美术(艺术)系的学生,或来自工科院校设置艺术类专业点的教师,以及近几年各校成立的“素质教育中心(教研室)”的美术教师,面对工科院校扩招后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加上工科院校绘画艺术素质教育又不同于艺术类专业点的普通绘画艺术教育,在教学观念、教学形式、教学组织等方面有它的特殊性,因此,明显地表现出师资力量和师资水平的不足,这就使工科院校绘画艺术素质教育大打折扣。

4.教学条件的不足,使工科院校绘画艺术素质教育处于两难的境地。

一是学生多,一是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少、图书资料的缺乏,使工科院校绘画艺术素质教育处于两难的境地。在问卷调查抽样中有154人,占76.31%的学生认为“建设给学生演示才能的活动中心”十分必要;有104人,占41.77%的学生希望“增加图书馆藏书”;有162人,占65.06%的学生要求“增设各类艺术创作活动场所”。[41](41)

由此可以看出,在工科院校绘画艺术素质教育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重新厘定工科院校绘画艺术素质教育的概念,重新构建工科院校绘画艺术素质教育的思路和措施是使工科院校绘画艺术素质教育健康发展的首要任务。

二 工科院校绘画艺术素质教育的界定及发展方向

工科院校绘画艺术素质教育是在我国“大艺术教育”范畴内展开的素质教育,它既有别于独立设置艺术类专业点的美术(艺术)院校、师范院校美术(艺术)系的绘画职业或绘画专业的素质教育,也有别于设置艺术类专业点的综合性大学、工科院校的绘画职业或绘画专业的素质教育。它是工科院校普通艺术教育的一种形式,是“通过表现和鉴赏的活动,培养造型的创造性活动的基础能力,与此同时,体验表现的喜悦,并养成丰富的情操。”[42](42)是面向全体工科院校学生,而不是少数几个绘画苗子或绘画尖子的素质教育。这个定位决定了它是以绘画艺术为媒介或载体,通过施、受教双方共同参与操作,在对绘画艺术的审美、技能、创制的非功利性层面的研究和探索的基础和出发点上达到对受教者非审美的道德、益智、技术、健体的功利性层面的综合性、全面素质协调发展的目的。

虽然,工科院校的绘画艺术素质教育在形成之初就完全承袭了美术(艺术)院校、师范院校美术(艺术)系的教学思路、内容和形式,但随着工科院校的绘画艺术素质教育的迅速发展,工科院校的绘画艺术素质教育的改革也势在必行。

我们知道,绘画艺术有它自身的规律,离开绘画艺术的规律来谈素质教育是不切实际的。同样,不从根本上认识工科院校艺术素质教育的内涵,不依据工科院校的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主导思想观念、教师素质、教学组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设施,以及图书资料、艺术氛围、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创新式的探索,对工科院校艺术素质教育发展亦是有害无益的。

三 构建工科院校绘画艺术素质教育的平台

绘画艺术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工科院校的绘画艺术素质教育决不能脱离这个规律而展开。因此,工科院校的绘画艺术素质教育要采取积极而稳健的措施,围绕着绘画艺术教育的规律性问题,拓展和延伸绘画艺术素质教育的内涵,从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实际出发,抓住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机遇,与时俱进,尽快构建起工科院校绘画艺术素质教育的平台,“在保证全体学生都具备基本的美术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再谋求包括绘画艺术在内的综合素质的提高。”[43](43)并以此为契机,创建一套科学、完整的工科院校绘画艺术素质教育的新体系,由此涵育出工科院校学生的创新教育的平台。

(一)师资素质的平台

工科院校从事绘画艺术素质教育的师资的专业素质、知识结构、文化层面是工科院校绘画艺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因此,根据工科院校绘画艺术素质教育的特点,我们建议:对教师的素质提高,一是采取把专任教师送到国内外知名学校进修、培训,以此让他们掌握现代的绘画艺术素质教育的信息、发展动势、教育思想和方法;二是引进国外留学人才和边缘学科的专业教师,或请进有关绘画艺术素质教育国内外专家来校任教、讲学、培训,弥补校内教师知识更新慢、实践操作能力低的不足;三是组织教师参观国内外绘画艺术展览,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绘画艺术的创制活动,提升专业素质。通过以上三项措施,构建起工科院校绘画艺术素质教育的师资平台,以适应现代工科院校绘画艺术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

(二)课程结构的平台

工科院校的绘画艺术素质教育有别于专业的绘画艺术教育,它是一种面向“大众化”的知识和素质教育。它以“培养造型表现的基本能力,培养创造能力,提高审美文化素养,增进美化环境意识与能力,促进人格健康成长”[44](44)为教育目标。因此,课程结构设计的合理与否与培养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着密切的关系。改革和重构我国现代绘画艺术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使之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规律,是我们目前应着重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总结自己的经验,吸收他人的长处,不断探索,设计出一套符合现代绘画艺术素质教育规律,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需求的课程结构平台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现代绘画艺术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的平台,我们认为可以从如下三方面设置:

第一是绘画艺术专业素质课;在一年级开设包括素描、水彩、水粉、中国画、中国书法等课程,让学生依据自己的个性爱好和兴趣选修1~2门课程,通过对这些课程的理论和技法的学习,掌握视觉艺术的基本理论、表现语言及一般的艺术规律。

第二是绘画艺术理论素质课;在二年级上学期开设包括美学、艺术学、中外艺术(美术)史等课程,让学生在一年级学习的基础上,选修1~2门理论课程,以提升他们的理论素质和审美能力。

第三是创制实践课;绘画艺术的本质就是利用绘画的形式创造人类的美好生活。工科院校绘画艺术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利用绘画艺术的创造性行为来激活工科院校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二年级下学期开设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图案、平面设计、艺术设计等课程,让学生选修1门课程进行创制性实践,以配合学生即将进行的专业课学习。

(三)教学形式的平台

美术(艺术)院校、师范院校美术(艺术)系的绘画职业或绘画专业的绘画艺术教育强调实践性和实用性,授教的方式倾向“顿悟”“感知”,存在重技巧、轻理论的问题。而工科院校的绘画艺术素质教育从其提出伊始就强调面向大众,提倡知识和素质教育,这就注定了其教学形式的独特性。“它强调师生对话,鼓励受教者自觉参与和亲身体验,在观照中领悟,在应对中操作,在反映中创造,而不是教师灌输学生临摹的刻板训练。”[45](45)这种开放式的教学形式“在于使每一个人可能自由地发展他的才能和爱好。”[46](46)工科院校绘画艺术素质教育的教学形式平台即在此基础上,与工科院校的“大艺术教育观”联系起来。

(四)教育环境的平台

工科院校绘画艺术素质教育还应创造一个教育环境的平台,如采取“走出去”参观、学习、观摩,把施教场所建在美术馆和博物馆;“请进来”开名家讲座、名家画展、艺术作品展等把受教者的视野打开。同时,在教师的组织下,积极参与校园内外的美术(艺术)展览活动,利用广播站、电教中心、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绘画艺术素质教育,开辟与美术(艺术)院校、师范院校美术(艺术)系的绘画职业或绘画专业和工科院校艺术类学生交流和沟通的桥梁,使群体大学生的绘画艺术素质教育的非审美能力在个体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指引下,得到普及与提高。

(五)教学设施的平台

绘画艺术素质教育与工科院校非艺术类专业点不同的是:因为扩招,学生人数多,它需要更多的图书资料、专门的教材、施教的场所、施教的教具、实践的基地等作为支持绘画艺术素质教育的教学设施的平台。这就决定了各高校要拿出专门的款项,不断地完善教学设施,以利于工科院校绘画艺术素质教育的正常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