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音乐的历史
48812600000029

第29章 巴赫(7)

这样的结局,不免令人有些悲哀。可是,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会这 样。巴赫没有留下任何遗嘱,他的子女们瓜分了他的财产。他的财产 有:几件乐器、几身亚麻衬衫、其他琐碎物品,还有大量乐谱。他们清 楚地知道,这些曲谱即使拿到拍卖会上,也卖不出什么好价钱。于是, 他们就聪明地借用父亲的杰作来激发自己的"灵感"。这就是巴赫的孩 子们!他们根本不关心父亲,只关心怎么分配父亲的财产,一拿到财产 就匆忙地往自己家里赶,根本没有想到母亲将来要怎么过活,也没有想 着去照顾他们同父异母的年幼的弟弟妹妹。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无从考证。不过,十五岁的约翰·克里斯还是比较走运的,他被哥哥曼 纽艾尔带到了柏林,并完成了学业;而他的三个妹妹,却只能留在穷困 的家里,跟母亲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1809年,他们的小妹妹吉娜·苏 珊娜去世。她最后几年的生活,是靠《音乐报》为她募集的捐赠维持 的。1839年,约翰·克里斯在伦敦去世,这位天主教徒居然留下了五千 英镑的债务,可见其有非凡的名望和影响力。巴赫的其他孩子,也都生 活得不富裕。他们不停地为生计奔忙,并为18世纪下半叶的音乐界作出 了一定的贡献。虽然他们远远比不上他们伟大的父亲,但他们能够取得 那样的成就,确实也非常难得。

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为什么巴赫之后的两代人都对他 不以为然,甚至轻视他呢?难道巴赫的伟大与灵感,在其死后的一百年 里也仍然得不到肯定吗?难道那个时代真的完全排斥巴赫的独创性吗? 也许,上述疑问本身就是非常荒谬的。因为,即便是在我们这个时 代,也经常会发生这样愚昧无知的事情。也许昨天,说不定就是现在, 就有一位未知的伟人被我们送进了坟墓,而我们还浑然不知。对此,我 们当然也可以不以为意。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毁灭或忽略自己真正恩人的事,总是在重复上演。而且,在有些人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 不过,为了表示我对巴赫和跟他同时代的人是一视同仁的,这里还要再提一件事,那就是当时的现实条件。在巴赫所处的那个时代, 乐谱的出版才刚刚起步,还需要用铜板来刻谱,印刷成本极其高昂。 因此,巴赫的作品极少能够在他健在时出版,大部分都只能作为私人 珍藏品,无法流传于世。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在他 死了很久之后,也没有太大改观。如今,巴赫的很多作品都已经出版 了。光是巴赫协会,就收集到了六十大本之多,而其中只有六本是巴 赫在世时出版的。我们要想透彻地鉴赏一位作曲家,首先得熟悉其作 品,这一点大家都非常清楚。不过,由于技术的限制,巴赫的大多数作 品,都根本到不了跟巴赫同时代以及其后的作家的手上,所以也难怪他 们会对巴赫持冷淡或不理解的态度。

另外,巴赫当时能具有较高声望,主要是因为他是优秀的管风琴家 和拨弦古钢琴高手。相比之下,他的创作和其他才能反倒没有备受瞩 目。由此来看,他死后不久就被世人遗忘,好像也是可以理解的。乔 治·弗雷德里希·亨德尔跟巴赫同岁,虽然人们喜欢把他和巴赫相比, 但他的际遇和巴赫完全不同。他原籍德国,他不但是个很有才华的一流 音乐家,而且社交能力强,很会表现自己。他很会见风使舵,因而抓住 了许多机会,很快就获得了声名,被人们尊称为"亨德尔老爷";有时 候,甚至连王公贵族都得听他的调遣。总之,他一生享尽了荣耀。而我 们善良诚实的巴赫先生却不同了,他一直运气不好,只是一个地位卑微 的唱诗班指挥,自然不像亨德尔那样受人瞩目,更别说过上奢侈豪华的 生活了。

在人们眼里,亨德尔比巴赫生活得有趣多了。他家的大门,总是随 时为有地位有名望的女士们和先生们敞开着,他会陪他们一起享受味道 醇美的牛奶和品位高雅的音乐。而巴赫的待客之道却刚好相反,他以正 式的礼节来对待每一位来访者,没有丝毫的随意和散漫。去他那因家具 稀少而显得极其宽敞的房间里拜访的,都是一些举止高贵而又富有教养 的客人。这时的巴赫,往往都会穿上他那身最好的黑呢西装,并且把假 发收拾得妥妥帖帖的。

巴赫每一次演奏之前,都会朝客人们礼貌地鞠上一躬,然后才 坐到管风琴前。他一动手指,音乐就会缓缓地从他的指尖流出。音 乐一开始,人们仿佛听到了一条小溪穿过一座孤独雪山的声音。忽 然,涓涓细流变成了湍急的激流,小溪最终流入宽广的大河,缓缓 地流向远处……七、后记1821年发生了两件载入史册的大事。一是拿破仑凄苦地死在了偏远 的圣赫勒拿岛峭壁上。二是年轻的门德尔松从柏林皇家图书馆的一大堆 旧卷宗里,发现了难得的《马太受难曲》。

《马太受难曲》的意外发现,让门德尔松惊喜极了。从此以后,这 个年轻人就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研究跟巴赫有关的问题上,以 引起人们对巴赫这位伟大乐师的再次关注,并努力让巴赫的那些被埋没 的作品重见天日。不幸的是,这位极具慧眼的热心人却英年早逝(1847 年)。所幸他多年的心血没有白费。他的努力和死亡,唤醒了人们对巴 赫的记忆,让他们再次关注起伟大的巴赫及其音乐来。

不过,前面的道路仍然很艰难,因为人们对巴赫仍然不感兴趣。也 许因为巴赫的神奇与伟大没有人能够探知,所以这位大师的作品,也没 有人敢贸然投资出版。有人以为教会对此也许感兴趣,就想尽办法来促 成这件事,却仍然没有收到成效。19世纪的路德派,对巴赫更是持抵制 态度。因为,他们坚持认为教堂是庄严、肃穆而又圣洁的敬神场所。如 果让人们在教堂里演奏巴赫的音乐,无疑有损教堂的圣洁形象。他们还 进一步强调说,他的音乐不够虔诚,不能直接深入基督徒的灵魂,无力 承担让上帝和教徒沟通的重担。在英国,偶尔还有一些人爱好巴赫的音 乐。但德国的情况不太好,尽管有人努力推广巴赫的音乐,形势仍然不 容乐观。比如,舒曼就曾在《新音乐》杂志上详细介绍过巴赫,尽力让 德国民众了解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却仍然不见成效。几经努力,这位莱 比锡乐师都无法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自然也就谈不上深入了解他了。

我一直认为,写有关巴赫的事迹是最有趣的。既可以仅用三页纸来 概括他,又能用三本书来详细记述他。你瞧吧,巴赫的乐谱,光是巴赫协会的收藏就有六十大本之多。巴赫协会是1843年创立的。事情的经过 是这样的:1843年,英国为纪念生于德国的英籍作曲家亨德尔,成立了 亨德尔协会;于是,德国在民族自豪感的驱使下,几经考虑,最终成立 了一个与亨德尔协会类似的巴赫协会,收藏了大量的塞巴斯蒂安·巴赫 的遗作。这件事情的确是音乐界的一大幸事,也就是说,在巴赫逝世一 个世纪之后,其作品被多数人淡忘时,这个协会才成立。但是,当时的 音乐出版界并没有错。19世纪初,布赖特考普与成立于1540年、印行音 乐图书仅半个世纪的哈德尔公司,合作编印了一部《巴赫乐谱集》,但 销路很差。1837年,浪漫主义作曲家罗伯特·舒曼公开了贝多芬的两封 信,信中就谈到了贝多芬与另一德国出版商计划出版巴赫的乐谱一事。 不过,这一计划最终并没能付诸实施。幸运的是,在菲利克斯·门德尔 松的带领下,巴赫的爱好者们创办了巴赫协会。这样,这位音乐大师的 作品才能够被好好地保存起来。

不过,收集巴赫的全部作品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有的作品已 经销售出去,有的则被当成礼物送了出去,要不就是被盗或者遗失。巴 赫在1721年创作的《勃兰登堡协奏曲》,总共有六首乐队协奏曲,它的 曲谱在勃兰登堡侯死后,一份竟然只卖了六便士的超低价。不过,巴赫 的大量作品,最终还是被人们从各个被遗忘的角落里发掘出来了。其中 包括各种音乐作品,唯独缺少了富有现代意义的歌剧作品。

巴赫虽然历经坎坷,但他从事音乐创作的条件还是理想的。现在的 一些作曲家们,只有躲到太平洋岛屿那荒无人烟的山头上才能创作乐 曲。这么看来,他们倒要羡慕巴赫能拥有那么静谧的环境了。

虽然巴赫一生穷苦,但他一直执着地追求着音乐,直到生命结束。 他的《赋格的艺术》,是一部无与伦比的佳作,是他在童年时期写的, 并在他生前出版了,却只卖出了三十份,仅够按制铜板的原价收回成 本。即便如此,他仍旧脚踏实地地工作着,没有丝毫怨言。

他悉心指导初学音乐的年轻人,细致入微地关怀他们;即使是面对 敌人,他也从未怒目相向。他永远是那么宽厚,那么仁慈。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他曾经借着月光偷偷抄写帕黑尔贝尔的乐谱;长大之 后,他成了一名乐队队员,过着简单而淳朴的生活。事实上,他一辈子 都过着早年那种简单而又淳朴的生活。是的,他可以不挑剔生活,也可 以毫无怨言地辛勤劳作。

但是,他对音乐却孜孜以求,永不止步。当时,他不但是被世人认 可的高明小提琴手和中提琴手,还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管风琴演奏家。他 的作品风格独特,所有的乐谱都带着鲜明的巴赫色彩。如果有人要伪造 巴赫的清唱套曲,他就会发现这是非常困难的,其难度与伪造伦勃朗的 铜版蚀刻画的难度相当。他不但写了大量的声乐乐谱,还写了各式的器 乐合奏乐谱,作品多得不计其数,以致当人们面对一部署名"巴赫"的 陌生作品时,总会怀疑它是不是出自他人之手。

无论如何,我们最终都得和这位大师道别。这位大师给我的启发, 比任何一位用文字揭示人生哲理的哲学家给我的启发还多。每每想到这 里,我都忍不住想多写点儿什么。

人生是多么变化无常啊,生活动荡而又无法预知未来。一度繁荣的 欧洲北部,吸引了南方最出色的画家和音乐家的目光,使得向往北部生 活的他们一有机会就向北流动。所以说,或许动荡才是生活的本质吧。 17世纪之后的德意志,萧索而颓废,而巴赫就是在这时出生的。德意志 在经历了那场战争之后,又经过了整整两个世纪才恢复元气。然而,巴 赫和他的音乐界同仁们,却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为人们创造了一个风 光无限的美丽新世界,真是太难为他们了。他们艰苦地生活在偏僻、荒 凉的乡村,有时甚至不被人们认同和赏识。但是,他们坚持着自己的理 想,为世人创造了一个任何富国都无法创造的奇迹。然而,德国国内同 时也出现了一批堕落分子。他们为了追求外面的浮华,背弃祖国,跑到 了伦敦或巴黎去谋求高位和钱财。比如,亨德尔和巴赫的儿子约翰·克 里斯多夫,就是这样的堕落分子。只有像巴赫这样可敬的人,才会心甘 情愿地尽职尽责,并且终生不放弃自己的音乐追求。

1750年7月28日,巴赫去世,永远地离开了他的家人、工作,以及他挚爱的音乐。他在去世不久前,还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意识清醒地 向他的女婿秘书口述了一支合唱曲。这是一支由管风琴伴奏的合唱曲, 先是被他命名为《上帝啊,我来到了你的宝座前》,然后又被他用颤抖 的手重新命名为《主啊,我恭敬地站在您的宝座前》。巴赫最终站到了 上帝的宝座前。这位老人的一生,平凡而又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所创作 的作品数量,恐怕是历史上无人能比的。这位伟大的宫廷乐队指挥、莱 比锡圣托马斯大教堂合唱队的指挥长、伟大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 赫,是最值得上帝怜惜的音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