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音乐的历史
48812600000006

第6章 歌剧的历史(1)

我们绝大多数人可能并不熟悉乔渥尼·巴蒂斯塔·吕里,我们只能 在几首由福雷茨·克莱斯勒和维里·博斯特致编写的小提琴曲里发现他 的踪迹。由于历史上他的死亡归因于一次离奇的意外事故,所以或许只 有医生们才感兴趣他究竟是怎么去世的。据史料记载,吕里在1687年指 挥《赞美颂》时,不小心被当时和手杖一般长的指挥棒打到了脚,病情 逐渐恶化。他的病被莫里哀的家庭医生诊断为"癌症"的一种,不久便 死于血液中毒。吕里被称为"法国歌剧之父",在当时(路易十六时 代)是闻名于世的人物,正是由于他的不懈努力,意大利文艺的新生事 物-歌剧,才在法国流行起来。

法国国王肯定是大力支持豪华而优秀的歌剧团的,因为在当时,中 欧各小国的君主都支持修建歌剧院,而法国国王作为欧洲各王室活动的 灵魂人物,自然也不例外,尤其是他一直认为钱不是问题。的确,对于 一个已经欠下二十多亿法郎的人来说,临终之前花个几百万举办一场精 彩的乐曲表演,可能也不算什么吧。于是法国第一座歌剧院应运而生。 一些极有魅力的女人在歌剧中看见了属于她们的美好前程,并呼吁舞台 也应该有她们的份额-这得到了凡尔赛宫礼节性的赞扬。

音乐在中世纪下半叶的发展可谓轰轰烈烈。人们终于可以在教堂之 外,自由演唱自己喜欢的歌曲了,如牧歌、赞歌等。那时还很流行一种 演唱技巧很复杂的歌曲,它们是严格遵循英国和荷兰作曲家的模式写出来的。教会不但不再阻碍它们的发展,反而接受它们作为经典的格列哥 利圣咏的补充。

这种变化带来的后续影响是极为惊人的,仿佛一夜之间,每个人都 能弹奏鲁特琴或者其他弦乐,自由写曲子、唱歌,音乐的发展空间就这 样被拓宽了。也许我们可以认为,现代管弦乐团就起源于那个时期- 竖琴演奏者同来自普罗旺斯的游吟诗人和德国的游吟歌手弹奏的鲁特琴 一起,来一段即兴演出。与此同时更多的音乐形式也在不断产生,这要 感谢一群才华横溢的男女音乐爱好者。他们完全处于个人爱好而不断尝 试、不断提高。他们并不以赚钱为目的,只是单纯地从创作中得到快 乐-这也是大多数人想在其他的艺术方面取得显著成就的必备因素。 有一位类似于苏格拉底的人,也加入了推广新音乐的行列之中。同 苏格拉底一样,他每天都在罗马街道上与行人攀谈。他有能力通过谈话 使行人承认他们自己就是一个大骗子,为了避免立即死去的惩罚,他们唯一的救命稻草就是信奉基督教。不像他的前辈苏格拉底死于非命,被 称为"罗马使徒"的他,逝世于圣洁安详的气氛中。值得一提的是,教 皇格列哥利十五世在他死后二十七年追封他为"圣徒";别的教徒要花 更长的时间才能得此殊荣,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也算是打破纪录了。我 们从中不难看出他显著的影响力。

这个传奇般的人物名叫菲利浦·内里,他的另一个名字(在盎格鲁 撒克逊语言中)是圣菲利浦·内里。罗马市政府专门为他划拨了一座收 容所,以扩充他在1549年创建的贫民和教徒救济会。内里每周都要在救 济会中举办一些晚祷,并积极邀请各界人士参加。他认识到说教、演说 等方式并不具有很大的说服力,而音乐的接受群体则广泛得多。于是他 邀请会音乐的朋友,将《圣经》中的故事配上音乐演唱给人们听,结果 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整个罗马城都被圣吉洛拉莫慈善会收容院的音乐会 震撼了。这场音乐会采取的主要表演方式就是"清唱剧"。

清唱剧也就是取消了动作只保留音乐的中世纪神秘剧,从16世纪末 开始广为流传,许多最著名的作曲家都在这方面表现过自己的才华。这种表演形式很适合基督教新教的教 堂,而杰出的新音乐作曲家都将其 视为宗教改革的王牌武器。

另一个必须在此介绍的,是 "假面"。它盛行于15世纪下半 叶,到英国伊丽莎白女皇时代已经 发展到顶峰。假面始于古希腊和罗 马时代。那时的演员从不把自己的 脸展现给观众,出场必戴面具。其 实这也实属无奈之举。当时的舞台 很大,如果没有面具的话,后排的 观众根本看不清演员的表情,不过演员可以借此在面具后面打哈欠。

最早的面具是简单地画在帆布上的,后来则被复杂的新式面具替代- 为了配合演员们的厚底靴子。然而,基督教的兴起使得面具和演员一 起消失了。可喜的是,到了中世纪,人们为了给生活增加点乐趣,开 始频繁举办假面舞会。假面再一次回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为了营造悬 念、给生活增添乐趣,亲朋好友应邀"适当地化妆并戴上假面"来参 加舞会。

对于假面如此盛行的一个合理解释,可能是人们可以以此为掩护, 做一些自己原本不敢做、不会做的事情。例如,一个原本五音不全的人 可以滥竽充数、放声高歌,反正也没有人知道你是谁,更看不见你的嘴 是否在唱歌。类似的,一块面纱可以使一个人获得演唱一段自选歌剧的 勇气,哪怕是情歌二重唱。他们真是自娱自乐,完全不顾那些懂音乐朋 友的反对。15世纪的贵族们在假面的掩护下玩得不亦乐乎,他们可以随 意加入短剧的演出而保持住自己的颜面;既给聚会增加了快乐的因素, 又避免了因自己的失态而给女伴带来尴尬,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们 视假面为神赐了。的确,这玩意可真是个难得的娱乐方式!

一般会有一位有天赋的小伙子- 当然,他必须是戏剧的爱好 者-来主持这种场合下的各项节目。实际上,这种人在四百年前的社 会是很常见的。他们有各种特长:会乐器的就弹奏一曲,会唱歌的便高 歌一首,有的人甚至以暗示在场不甚著名的来宾的特点而闻名。女孩们 的危险系数很高,因为她们本来长得很漂亮,还常打扮成仙女、女神的 样子来跳舞。男孩们则很喜欢在舞台上一边学萨提罗斯鬼叫,一边不停 地跺脚;他们大多头上戴着葡萄叶,比画着萨提罗斯的各种动作。

上面这些人可以视为音乐爱好者,但不久之后,就出现了真正从事 音乐的人。再后来,开始有专业剧作家为王室或小王公编写假面剧本。 那些因此而闻名于世的本琼森,查普曼和弗莱彻也是以此为生。当时, 假面剧得到了王公贵族们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在他们中相当流行。 歌剧的产生可以说是游吟诗、清唱剧和假面剧的结合。也许你会 问,歌剧究竟是谁发明的呢?歌剧最初的形态是什么样子的呢?事实上,没有人知道答案。也许是因为提问者是一群业余人士,所以大家漠 不关心,也懒得深究,因而错过了这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问题。不过, 他们也只是一群以自娱自乐为主要目的而尝试新事物的人而已。可以肯 定的是,歌剧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才最终定型的。它实践的地点多集中在 意大利,最重要的试点就要数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了。那不勒斯的音乐 聚会场所位于韦诺萨亲王的府邸-这位亲王是公认的才华横溢的音 乐家,同时也是一位兼职杀人犯。亲王自然为领队,他们实验的对象 是托卡多· 塔索的诗。该诗人创作了著名的叙事诗《被解放的耶路撒 冷》,他同时也是一位多产的牧歌诗篇的创作者。这是亲王选择他的诗 篇的主要原因:在尚没诞生由器乐伴奏的多声部的年代,牧歌本身是非 常适合歌剧这种表演形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