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大起义,各地掀起了为推翻蒙古贵族和地主阶级残暴统治的武装斗争。经过多年战争,起义军有的失败了,有的发展壮大了,成了地方割据势力。在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有两支力量最强的军队,一支是陈友谅的,一支是朱元璋的。这两支军队一方面各自进行反元战争,另一方面互相也有矛盾。陈友谅本来是农民起义领袖徐寿辉的部下,他阴谋杀害了徐寿辉,篡夺了这支农民队伍的领导权,自立为王,国号大汉。为了独霸江南,他一心想消灭朱元璋。朱元璋认为不消灭陈友谅等与他为敌的南方割据势力,就不能巩固他的根据地,不能集中力量出兵北伐,把反元斗争进行到底,建立起统治全国的政权。因此,这两支军队不断地互相攻打。下面讲的,就是朱元璋和陈友谅之间进行的一次大战——鄱阳湖之战。
刘基定计
陈友谅占据着现在的江西、湖南、湖北三省的全部地区,他仗着兵多将广,实力雄厚,决定沿长江东下,并且约会占据着江苏东南面的张士诚合攻应天(今南京市),企图一举消灭朱元璋。朱元璋以应天为根据地,占据着现在的江苏、安徽、浙江三省的部分地区,力量也一天天发展壮大。陈友谅进攻的消息传到应天,朱元璋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刘基提出“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战略方针;他认为首先应当做好鼓舞士气的工作,只要士气旺盛,再设伏兵,用计破敌,是完全可以取得胜利的。朱元璋完全赞同刘基的意见。为了避免受到陈友谅和张士诚的两面夹攻,朱元璋认为,必须趁他们还没有联合,先引诱陈友谅迅速前来进攻;只要把陈友谅击溃,张士诚自然就不敢出兵了。
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和陈友谅是老相识。朱元璋对康茂才说:“你可以写一封信派人送给陈友谅,假意向他投降,表示愿意和他里应外合,让他快来进攻。为了不致引起他的怀疑,你可以告诉他一些假的军事机密,劝他分兵三路直取应天。”康茂才答应说:“好!我家有一个老门房,过去跟陈友谅当过差。让他带着我的亲笔信去,陈友谅一定不会怀疑。”
康茂才下书
在一个静悄悄的夜晚,老门房搭上一只小船,偷偷地划到陈友谅军中,呈上康茂才的书信。陈友谅大喜,问康将军现在驻军何处?老门房回答驻守江东桥。陈友谅问是木桥还是石桥?回答说是木桥。陈友谅赏给老门房吃了酒饭,临走前同他约好:“我进兵江东桥,就以吆喝‘老康’为信号,请康将军出来接应。”
老门房回到军中,把情况一五一十地报告给了朱元璋。第二天,有一个从陈友谅军中逃回来的士兵向朱元璋报告说:“陈友谅曾经打听新河口的路怎样走法,看样子他可能要从这里进攻。”朱元璋根据这些情况进行了战斗部署,在陈友谅进攻路线的各个重要据点,都派出大将,埋下伏兵。朱元璋亲自在卢龙山督战,同时令人把江东桥连夜改成石桥。一切准备停当,专等陈友谅来上钩。
陈友谅自投罗网
陈友谅果然亲自率领水军顺流东下,先到大胜港,打算从这里登陆。可是这里的港口很窄,大船开不进去,而且发现朱军早有准备,就急忙掉转船头,直接驶往江东桥。到了近前,一看是大石桥,不是木桥,陈友谅不禁大吃一惊;接着按照约定信号,连喊“老康!”又没人答应。陈友谅这才恍然大悟,自己受了康茂才的骗,赶紧指挥部队撤退。
正在这时候,突然战鼓雷鸣,朱元璋的伏兵一齐杀出,从水面和陆地夹击陈友谅军。陈友谅军被打了个“冷不防”,想战不得,想跑不能,被杀死、淹死的不计其数,被俘虏的有7000多人,被打沉和俘获的大型战舰100多艘,中、小型战船数百条。陈友谅在部将保护下,换乘一条小船溜走了。
朱元璋指挥大军乘胜追击,收复了太平(今安徽省当涂县),接着又攻下了安庆(今安徽省安庆市)、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县)和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等地,占据了江西的许多州县和湖北东南部。陈友谅只得逃回武昌。
鄱阳湖大战
朱元璋的地盘一天天扩大,陈友谅的地盘一天天缩小,形势的发展越来越有利于朱元璋而不利于陈友谅。陈友谅非常气忿,依然决心要消灭朱元璋。他征调大批铁工木匠,重新建造大型战舰数百艘。这些船高数丈,分上中下三层,每层都有走马棚,船身刷上红油漆。最大的战舰可容1000多人,小的也可以载几百人。公元1363年四月,陈友谅出动他的全部军队,号称60万,带上家属和文武百官,浩浩荡荡地向洪都(今江西省南昌市)进发。
陈友谅到达洪都,登岸围城。洪都守将朱文正派兵分门据守。陈友谅命令将士们拼命攻城,把城墙攻破了一个20多丈长的大缺口。守将邓愈命令士兵用火铳击退敌军,连夜在缺口外边立上木栅,掩护筑城,只一夜工夫就把城墙筑好了。陈友谅军用尽攻城的方法,朱文正也用尽防御的方法,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双方伤亡都很惨重。洪都攻防战,一直打了85天。直到这年七月,朱元璋亲自率领20万大军来救援,进到湖口,陈友谅才不得不从洪都撤围,把大军开到鄱阳湖去迎战。
陈友谅军队人数众多,水军船舰又高又大,在兵力上仍然处于优势。面对着这样的强敌,朱元璋把水军分为11队,每队都配备火铳、长弓、大弩,作战的时候,先发火铳,再射箭,最后是白刃厮杀。朱元璋部下的大将徐达首先率军出战,击败了陈友谅的先锋部队,杀死1500人,缴获一艘大型战舰,胜利回营,朱军士气更加旺盛。在一次战斗里,陈友谅的勇将张定边冲到朱元璋乘坐的战舰面前。由于水浅,朱元璋的战舰搁住了,动弹不得。牙将韩成为了保护朱元璋脱险,自己穿戴好朱元璋的衣帽,跳入水中。敌军以为朱元璋已经投水,就放松了围攻。朱元璋的大将常遇春一箭射中张定边,敌军战船才开始后退。趁着江水涨潮,朱元璋的战舰才驶离了险地。
在战斗进行中,朱元璋看出陈友谅军联舟布阵,动作不灵的弱点,决定采纳部将郭兴的建议,用火攻来战胜敌人。朱元璋命令水军准备火炮、火铳、火箭、火蒺藜等各种火器,只等发动进攻的时候,将这些火器同时发射,焚烧敌军的大舰。又命令准备一批火攻用的小船,载上芦苇,中间装进火药,周围排列身披甲胄、手拿武器的草人,加以伪装。再在各条船的船梢上系一只轻快小船,准备点火之后士兵乘小船撤走。一切都准备妥当了,黄昏时候起了大东北风。朱元璋命令敢死士驾上七条火攻小船,冲向陈友谅的船队,乘风点火,发起火攻。七条小船像七条火龙,窜进敌军船队,同时,朱元璋的水军也一齐发射各种火器,把敌军的大小战船都烧着了。火借风威,风助火势,浓烟弥漫,烈焰腾空,把鄱阳湖湖水照得通红。陈友谅军被烧死、淹死的无数,被俘的、投降的人数就更多。朱元璋命令不许杀害俘虏,对受伤的要给予治疗,然后把他们全部放了回去。这样,又争取了不少陈友谅军的将领和士卒,包括陈友谅的侍卫长、左、右金吾将军,都前来归降了。
从战争开始到结束,朱元璋一直亲自指挥将士,坚持战斗,虽然身边的卫士都战死了,仍然不肯后退一步。又经过几次激烈的战斗,朱军控制了湖口,陈友谅军一败再败,并且粮食已经吃光,实在打不下去了。陈友谅见大势已去,只好带着残兵败将,从湖口突围,不料在突围的时候被飞箭射死。张定边用船装上陈友谅的尸首,和太子陈理一起,连夜逃回武昌。第二天,陈友谅的副丞相陈荣等收集全部残余水军50000多人,向朱元璋投降。鄱阳湖之战,以朱胜陈败告终。
鄱阳湖之战,是朱、陈两军决定生死存亡的大会战,朱元璋最后取得了完全胜利,为他平定江南奠定了基础,也为他进一步北上灭元,统一中国,作了必要的准备。
这次战后,在一次军事会议上,朱元璋分析了双方胜败的原因,他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归根到底,打仗要靠人。陈友谅虽然船多人多,但是内部不团结,人各一心,上下猜疑,而且连年用兵,老是打败仗,不会蓄积力量,不善于捕捉有利战机,所以最后失败了。我军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是因为既掌握了战机,又能将士一心,得了人和,因此鄱阳湖之战,就像鸷〔zhì致,老鹰一类的凶猛的鸟〕鸟捉鸡,使陈友谅‘巢卵俱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