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十一五”回眸:四川金融改革与发展
48856500000035

第35章 经营篇(21)

——经营规模和综合实力持续增强。截至2010年末,成都银行资产总额达到1512亿元,存款余额1225亿元,贷款余额679亿元,分别是2005年末的5.2倍、4.7倍和4.1倍。五年来各项业务年均增长率达到30%以上,经营规模和综合实力连续五年位居中西部城市商业银行首位,连续三年被中国银监会监管评级为2类行,2010年监管评级由2009年的2C晋升为2B。此外,还连续跻身“全球商业银行1000强”、“亚洲银行300强”、“中国银行业100强”等国内外商业银行综合实力排行榜。在2010年12月公布的亚洲银行竞争力排名中,成都银行综合竞争力位居亚洲中小银行(总资产规模在100-400亿美元之间)第11位;在2010年8月英国《银行家》杂志最新“全球商业银行1000强”排名中位居第478位,同时位居中国商业银行第34强,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第12强。

——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大幅提升。“十一五”期间,成都银行资产质量得到显著改善,经营效益大幅提升。截至2010年末,成都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3.12%,较2005年末上升7.11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4.9亿元,不良贷款率0.73%,较2005年末下降10.06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360%,较2005年末上升315.15个百分点。同时,随着历史包袱彻底化解、资产质量大幅改善,“十一五”期间,成都银行盈利水平屡创新高,2010年全行实现净利润16.4亿元。

——业务结构日益改善。“十一五”期间,成都银行积极加快业务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截至2010年末,全行涉政类贷款233亿元、企业类贷款325亿元、个人贷款121亿元,占比分别为34.4%、47.8%、17.8%,较之2005年个人贷款10亿元、企业贷款154亿元,占比分别为6.1%、93.9%的信贷结构,全行业务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果,特别是信贷业务结构明显改善。

一、发展好字当先,从“负担重重”走向“硕果累累”

(一)“引资借力”,创造发展条件

由于承接原汇通城市合作银行等历史原因,成都银行一度背上了沉重的发展包袱。虽然2004年以来成都银行将业务发展成果主要用于化解历史资产损失,并且加大不良资产的清收处置力度,但到2006年末,各项资产损失仍高达约26亿元。因此,成都银行在加快内部消化的同时,积极酝酿借助“外力”消化历史包袱。2007年下半年,在省委、省政府、成都市委、市政府和监管部门的支持下,成都银行成功实施增资扩股,以1:3的溢价水平增加20亿股,一次性募集资本金60亿元,引进了包括马来西亚丰隆银行在内的境内外战略合作伙伴。为进一步化解历史包袱,投资者从认购价款中拿出10亿元资金,帮助成都银行按账面值剥离了10亿元不良资产。此次增资扩股一方面化解了长期制约成都银行发展的资本瓶颈问题,另一方面彻底解决了历史包袱,使得成都银行资本充足率不断提高,不良资产率大幅下降,为未来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次增资扩股,成都银行不仅引进了外资银行,还引进了境内外上市公司、大型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等,优化了股权结构,为成都银行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开展战略合作,提升发展能力

在引资的同时,成都银行积极加强与马来西亚丰隆银行的战略合作,成立合作委员会,双方高层领导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推进合作事项,合作领域主要涉及风险管理、人员培训、财务管理、业务发展、信息技术等。通过开展战略合作,充分借鉴外方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成都银行公司治理、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水平得以大幅提升,进一步推动成都银行由传统银行向现代银行转变。

在人才培养与交流方面,成都银行与丰隆银行积极推进人员培训合作事项。截至2010年末,双方合作开展培训61期,共1308人参加培训。此外,丰隆银行还根据成都银行的需要,专门从花旗银行等国际知名机构聘请专家长期派驻成都银行开展技术支持和指导,目前,在成都银行的会计、财务、风险管理、个金、资金业务等部门或条线都有丰隆银行的专家常驻成都银行协助开展工作。

在公司治理及管理方面,成都银行引进外方推荐的两名具有丰富境外银行管理经验的董事,其中何维忠先生作为风险管理专家同时当选为副董事长,并担任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主任,进一步增强了董事会的风险管控能力。此外,成都银行借鉴丰隆银行以及其他境外银行的做法,成立了董事会授信审批特别授权委员会,专门负责对超过行经营管理层审批权限授信业务的特别授权管理工作,并在行经营管理层下增设了IT委员会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强化全行的IT建设、资产负债和流动性管理工作。

(三)实施跨区域战略,扩大发展空间

为进一步拓宽业务领域,实现规模效应,全面提升经营管理水平,自2008年以来,成都银行先后实施了一系列跨区域发展举措。2008年由“成都市商业银行”正式更名“成都银行”,打破了原行名中的地域性色彩限制,2009年开设首家异地分行——广安分行,实现跨区域发展实质性突破,2010年成功开设首家省外分行——重庆分行,此外,资阳、眉山分行也相继开业,初步形成了覆盖成渝、辐射西部的分支机构布局。与此同时,按照“做精成都、做实四川、做强西部、辐射全国”的战略规划,全力推进西安、上海、深圳等分行的筹建工作,力争将业务范围逐步扩展到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地区。目前,西安分行即将正式开业,上海分行筹建申请也已获上海银监局审核同意。

(四)探索多元化经营,拓宽发展领域

2010年,在地方政府以及监管部门的支持下,成都银行尝试多元化发展,与战略投资者丰隆银行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出资3.2亿元发起设立了四川锦程消费金融公司。借此,成都银行正式进入消费金融领域,迈出了探索综合化经营的第一步。

锦程消费金融公司于2010年3月1日正式开业,为银行无法惠及的个人客户提供新的可供选择的金融服务,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不同层次的需求。通过与成都银行开展交叉销售等创新营销模式,该公司初步打开了市场,业务量逐月提升,业务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0年末,公司累计发放贷款2685笔,总金额人民币3157万元,贷款余额2958万元。

此外,为建立持续的资本补充渠道,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在“十一五”中后期,按照建设“全国一流上市银行”目标,成都银行着手酝酿上市准备工作。2008年下半年,成都银行提出了上市规划并启动了部分前期准备。鉴于各方面条件基本成熟,2010年初成都银行全面启动了上市准备工作,通过大力优化监管指标以及加紧推进股权清理、确权,瑕疵资产的清理、处置等基础准备工作,目前成都银行各项监管指标全面达标,股权、资产的确权率已满足申报要求,上市申报条件基本成熟,预计近期将向监管部门提交上市申报材料。

二、改革快马加鞭,从“底子薄弱”走向“基础扎实”

(一)积极完善公司治理,治理结构进一步优化

公司治理是确保银行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制度平台,“十一五”期间,成都银行不断加大公司治理建设力度,特别是在成功增资扩股、引进境外投资者后,成都银行抓住股权结构优化等有利条件,进一步加快了公司治理建设步伐,全行公司治理水平和能力大幅提升。2010年初,成都银行进行了“两会一层”的换届选任工作,随着境内外新股东推荐的一批具有丰富从业经验和专业知识的董事、监事进入成都银行董事会、监事会,成都银行董事会、监事会成员结构得以进一步优化、层次更加合理,为成都银行公司治理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大力推进组织架构变革,组织结构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成都银行围绕提升市场竞争力和风险管控能力,在组织架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比如,剥离公司业务部小企业业务管理职能,专门设立了中小企业部,并选取了3家支行、10个营业网点开展专营支行试点,全面提升成都银行中小企业服务水平;整合原有资金业务和票据业务职能,成立了资金部,使成都银行的资金运作效率和收益大幅提升;成立电子银行部,进一步完善成都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服务功能,更好地向客户提供方便、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将稽核审计部划归董事会直接管理,有效提升了内部审计监督职能;实行分支行财会科长、风险官由总行直接委派,向总行负责,极大地增强了总行的垂直管控能力。此外,在“十一五”末期,为更好地适应内部管理及业务发展需要,成都银行还积极推进设立合规管理部和投资银行部,进一步优化成都银行组织架构。

(三)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员工素质进一步提升

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成都银行加快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十一五”期间,累计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400余名,并引进了一批信用审批、数据分析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积极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训、培养,在加强自身培训体系建设的同时,积极与丰隆银行开展人才培养、培训合作,累计选派1200余名各级管理人员、业务骨干、优秀大学生参加在海外或本地举行的各层次专业培训。通过上述措施,成都银行员工队伍结构大幅改善,整体素质显著提升,促进了全行的改革与发展工作。

(四)全力推动IT系统建设,技术支撑水平进一步提高

为全面提升成都银行的信息科技水平,打造核心竞争力,“十一五”期间,成都银行加大了信息技术建设力度,并对全行信息技术发展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规划和设计。2009年成都银行正式启动了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的开发建设工作,同时通过完善财务管理系统、健全信贷管理系统、优化资金业务系统等,提升成都银行基础管理系统对业务发展的支撑水平。

(五)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强化

2008年,以正式更名“成都银行”为契机,成都银行设计了全新的企业形象标识,并在专业咨询公司的帮助下,经过梳理、提炼,形成了完整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十一五”末期,成都银行把品牌宣传和企业文化传播相结合,不断加强企业品牌文化建设。尤其是2010年,成都银行加快推进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的落地工作,全行干部员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成都银行的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升。

(六)抓好风险管控,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十一五”期间,成都银行始终坚持将抗风险能力增强与资产规模增长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在保持各项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大力提升抗风险能力。截至2010年末,全行各项监管指标全面实现达标,其中资本充足率、拨备率、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等部分主要指标已达到或超过上市银行平均水平。同时,成都银行还保持了合理的流动性水平。截至2010年末,成都银行流动性比例为41.55%,远高于25%的监管要求,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为10.41%,高于5%的监管要求。

三、创新提速升级,从“被动模仿”走向“主动创新”

(一)加快创新步伐,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1.创新管理模式,稳步推进中小业务事业部制改革。结合自身中小业务发展实际,成都银行于2009年6月成立中小企业部,统领中小业务发展,选定沙湾、科技、体育场路支行由直属支行转型为中小企业专营支行;稳步推进中小业务事业部改革,对3家专营支行贷款业务进行了独立的成本和利润核算,专门制定不同于其他支行的绩效考核办法,鼓励支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中小业务。一系列创新举措,持续增强成都银行中小企业服务能力,进一步助推中小企业发展。截至2010年末,成都银行中小企业专营支行贷款余额合计33.56亿元,年末户数176户,笔数443笔,全行信贷支持的中型和小型企业贷款总户数为1229户,中小企业贷款总余额396.1亿元(含分行),占全部贷款总余额的58%。

2.创新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为适应中小企业信贷需求“短、小、频、急”的特点,成都银行重新制订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审批权限。将中小企业部的审批权上限定为2000万元,专营支行的审批权限提高到1000万元,实施流程再造,以“一次尽调、一次审核、一次审批”为原则,实行业务双签审批制度,确定了既重风险控制又精简、高效的审批流程。2010年,成都银行进一步优化信贷审批流程,给予专营支行行长个人500万元的审批权,超过个人审批权限的部分进入双签审批流程,为微小企业的顺利融资开辟了便捷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