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十一五”回眸:四川金融改革与发展
48856500000037

第37章 经营篇(23)

成都银行省内异地分行也坚持立足本地,支持区域经济建设,致力于服务当地产业优化升级、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及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为推动当地乃至全省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广安分行积极参与广安区滨河路市政工程项目和广安区东南片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力地促进了广安的城市建设和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先后支持广安华腾塑料线袋包装有限责任公司、广安先科新世纪电子有限公司等中小企业,在广安市政府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月活动评比中,成效显著。资阳分行抓住资阳纳入全省车产业“一心两翼”规划布局进行重点发展的契机,拟贷款4亿元支持南骏汽车联手韩国现代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商用车基地;立足当地产业优势,支持涉农企业提质增速,将资金重点投向生猪、纺织、饲料、酿造和果蔬等资阳优势特色产业,全面支持资阳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成都银行)

成都农商银行

“十一五”期间,成都农商银行在四川省委省政府、成都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人民银行、监管部门的指导下,紧紧围绕改革和发展两条主线,坚持服务“三农”、中小企业和城乡统筹的经营宗旨不动摇,大力拓展市场、创新业务模式、完善内控管理机制、推进业务转型,致力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成都城乡统筹和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作出积极贡献。截至2010年末,资产总额1602.69亿元,其中贷款余额825.53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3.90倍;负债总额1480.5亿元,其中存款余额1314.85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4.13倍。

一、开启新征程,迈向新辉煌

“十一五”期间,成都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不断深化改革与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确立了“先组建股份公司、再成立农商银行”的“两步走”改革思路和改革方案,经四川省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同意,最终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

2009年1月16日,成都农信社完成以市为单位统一法人改革,组建了成都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月15日,进一步规范改制为成都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成都农商银行),成功实现从农村信用社向产权明晰、治理完善、管理科学的现代股份制金融企业的转变。截至2010年末,成都农商银行资产总额1602.69亿元;存款余额1314.85亿元,较2005年增长4.13倍;贷款余额825.53亿元,较2005年增长3.9倍,当年末存贷款规模居四川省地方金融企业之首。在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2010年全球1000家大银行中,成都农商银行按一级资本排序排名431位,在84家国内上榜银行中排名27位。2010年10月,被第五届金融市长年会组委会、中国金融研究院、中国金融网评为“最具社会责任中国农村金融机构”。

(一)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成都农商银行严格按照《公司法》、《商业银行法》等相关规定,构建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三会一层”治理架构,引入了独立董事、外部监事制度,建立健全《章程》、“三会”议事规则、专委会工作规则、基本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明晰了“三会一层”职责权限,初步形成了权责明确、有效制衡、独立运作的公司治理结构,理顺了一级法人、统一核算、分级管理、授权经营的经营管理机制,有效维护和保障股东权益。明确提出了“三、五、八年发展战略目标”的构想:在三年内达到国家二级银行标准和公开上市条件,五年内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引进战略合作伙伴 、启动申报程序并力争上市,八年内建成一流现代商业银行,达到国内外先进银行水平。制定了对今后一段时期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和行动指南——《三、五、八年发展战略规划》,在“立足成都、服务全省、跨区域发展”的市场定位下,矢志通过八年不懈努力,把成都农商银行建设成为“资本充足、治理完善、内控严密、财务优良、服务高效”,让党和政府放心、让客户满意、让出资人受益的一流现代商业银行。

(二)加强网点建设,改善金融服务水平,提升社会形象

股份制改革完成后,成都农商银行在城区新设13家城区支行。一级支行(含总行营业部)达28家、网点达629个,其中在乡(镇)级的有383个,基本建立了覆盖成都市、区(县)、乡(镇)、村多层次的金融服务网络,是成都地区网点最多、覆盖范围最广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让广大客户特别是农村客户,充分享受到家门口的金融服务。通过设立异地分支机构和建设村镇银行等方式,不断延伸覆盖范围和服务领域。在自贡发起设立的全国首批地市级总分行制村镇银行——自贡农商村镇银行已于2010年12月28日顺利开业,标志着成都农商银行跨区域发展在“十一五”期间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目前,达州、遂宁分行,山东胶州村镇银行也已纳入筹备计划。

五年来,成都农商银行完成了全行629个营业网点的标准化建设,建立了统一、规范的形象标识。不断规范提升服务水平,打造星级服务团队。先后有数名员工荣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四川省劳动模范”、“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先进个人”、“成都市劳动模范”等荣誉;数个营业网点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成都市模范集体(班组)”、“成都市工人先锋号”、“千佳服务示范单位”、省市级“文明窗口单位”等荣誉称号。2009年,成都农商银行被成都市金融办、成都日报评为市民心目中的“五星银行”。总行营业部荣获中国银行业协会“2010年度中国银行业文明规范服务千佳示范单位”称号。

(三)加强IT建设,满足多元化金融需求

“十一五”期间,成都农商银行以科技带动服务,完成了数据仓库与报表系统、电话银行系统、“成渝柜面通”、“省市柜面通”、“银保通”、“民工汇”、天然气实时代收、集团客户自助查询系统等项目建设,完善了小额银行本票业务、小额支付系统、电子汇票系统、电话POS、股权管理系统等项目建设,完成了综合业务系统优化、代工交易系统改造、对账中心系统改造等项目,让广大城乡居民享受到了便捷、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四)大力引进人才,开展多种多样培训,提升员工素质

“十一五”期间,成都农商银行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按照“事业选拔人、制度规范人、情感凝聚人、待遇吸引人”的“二十字”用人方针,通过招收应届毕业生、引进归国留学人员、社会招聘、派遣用工等多种形式,引进人才,员工学历、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截至2010年末,全行在岗员工人数5686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比达到32%,专科学历人员占比达到22%。

在引进人才同时积极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训、培养。2006年,开展了223个培训项目,参训人数1.3万人次,到2010年,培训项目和参训人数分别达到了1151个和4.08万人次。对新进员工、专业人才、各级管理层和执行层人员,除依靠自身力量外,还积极与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大学等高等院校,专业公司开展人才培养、培训合作,帮助员工提升水平。

(五)大力拓展中间业务,优化盈利模式

“十一五”期间,成都农商银行累计实现中间业务收入52085万元。2010年实现中间业务收入25208万元,较2005年增收24359万元。在银行卡、结算、代理保险等传统领域继续保持增长趋势同时,积极开发理财产品、推进电子银行建设,开发了商汇通、商盈通等银行卡新产品,大力拓展商旅平台、分期付款、高端客户增值服务等银行卡业务功能,实现了从最初的网点单一服务模式到今天以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和ATM等自助终端相结合的服务模式的转变。五年来,全行共计投放自助设备365台,其中成都市二、三圈层农村地区有259台,占总量的70.95%,极大地改善了农村支付环境。

(六)加强内控建设,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十一五”期间,成都农商银行将合规建设和风险管控能力提升作为业务经营的保证,在保证各项业务又好又快发展同时,不断强化合规管理,通过完善风险管理架构,改进风险管理技术等手段,持续提升风险管控能力。五年来,全行不良贷款实现持续双降。截至2010年末,全行表内不良贷款余额由2006年末64.61亿元下降至8.58亿元,不良贷款率由2006年末23.28%下降为1.04%,资产质量大大提升;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比例、流动性缺口率、授信集中度等指标均控制在监管要求范围内。

二、加大三农支持力度,服务统筹城乡发展

解决好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始终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在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应运而生的成都农商银行,坚持服务“三农”和统筹城乡的经营宗旨不动摇,连续10年开展“支农服务月”活动,涉农贷款投入力度逐年加大。

(一)逐年加大支持“三农”力度

“十一五”期间,成都农商银行涉农贷款平均增幅为31.68%。截至2010年末,涉农贷款余额为572.32亿元,在各项贷款中占比为69.33%,其中农村企业及城市企业涉农贷款余额为458.82亿元;农村经济组织贷款余额为47.10亿元。

通过发放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积极满足农民生产生活融资需求。截至2010年末,农户贷款65698户,余额66.41亿元,其中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2.51亿元。2010年12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时报社联合举办的中国金融机构金牌榜“金龙奖”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年度最佳‘三农’服务农商行”。

(二)以农村产业化为突破口,带动“三农”发展

农村产业化是增强农业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对农村金融需求也日新月异。“十一五”期间,成都农商银行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和县域支柱产业发展,加强与农业产业化担保公司的合作,拓宽担保渠道,解决龙头企业担保难问题;适时推出了川芎产业贷款、特色农家乐贷款、茶产业贷款等品种,大力支持生猪产业、食用菌、川芎、茶叶等特色农业。截至2010年末,生猪产业贷款余额26235万元,累计投放34904万元;食用菌产业贷款余额9200万元;川芎贷款余额3100万元;茶叶产业贷款余额7030万元,累计发放茶叶加工企业贷款7亿元,支持了省级龙头企业如四川嘉竹茶叶有限公司、四川绿昌茗茶叶有限公司等加快发展。

(三)务实创新,助推新农村建设

随着城乡统筹的深入,成都农商银行积极配合各区(市)县强化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的统筹推进机制,结合资源禀赋、地域优势等因素,印发了《成都农商银行关于加强对场镇改造和特色乡镇金融服务的通知》,推出了农村新居工程(场镇改造)个人贷款、特色乡镇(场镇改造)个人住房担保贷款、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贷款,支持新农村示范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努力实现场镇建设有特色、产业发展有优势。截至2010年末,发放特色乡镇个人住房(商铺)担保贷款25户,余额1090万元;农村新居工程个人贷款730户,余额2987万元;农村新居工程个人贷款730户,余额2987万元;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贷款余额58.46亿元。

三、优化营销模式,加大创新力度,提高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水平

“十一五”期间,成都农商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翻了近5倍,年均增幅超过30%,远高于同期贷款的平均增速,且保持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2006年初,全行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132亿元,占贷款总额的20.85%。截至2010年末,全行中小企业贷款余额641.23亿元,占贷款总额的77.68%,其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66.87亿元,占比为40.43%。新增小企业贷款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传统优势行业,在优化经济结构、增加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完善制度建设、优化营销模式

“十一五”期间,成都农商银行先后制定了《小企业客户信用评级办法》、《小企业信贷准入风险控制管理办法》、《小企业信贷调查管理办法》、《授信后管理办法》、《成都农商银行扩大小企业金融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初步形成了一套包括小企业信贷准入标准、信用评级办法、信贷调查标准、审批流程和授信后检查等系统性强的业务实施方案。在多家支行分别成立了专门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团队、销售团队和风险管理团队,专营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及时满足了中小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2010年,该行按照事业部制着力打造的微贷中心顺利挂牌营业,该机构将进一步优化该行微小企业融资环境,为小微企业成长壮大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安全的融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