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十一五”回眸:四川金融改革与发展
48856500000065

第65章 地方篇(23)

三、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主体格局初步形成

“十一五”时期,资阳大力推进辖区金融市场主体建设,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到辖内设立分支机构,大力支持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功能健全、竞争有序的现代金融业组织体系,较好地满足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需求。截至2010年末,全市已有银行业金融机构12家,保险业金融机构20家,证券营业部4家,小额贷款公司1家。全市金融机构营业网点578个,从业人员10384人。

(一)银行业迅速发展壮大

形成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并存的银行业金融体系,成功引进成都银行入驻资阳,新成立资阳民生村镇银行。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快速增长。2010年末,全市银行业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674.99亿元,比2005年末增加434.2亿元,增长1.8倍;本外币贷款余额322.74亿元(含异地投放),比2005年末增加221.29亿元,增长2.2倍,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二)保险证券业蓬勃发展

“十一五”期间,保险、证券业从无到有。全市保险业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资阳”为工作主线,五年累计实现保费收入 85.46亿元,2010年实现业务总收入28.77亿元,较2005年末增长21.51亿元,增长296.42%,总量升至全省第8位。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由2005年末的2.85%、146元分别增长至2010年末的4.37%、575元。截至2010年末,全市保险机构和保险代理机构由2006年的13家增至22家,其中保险公司20家(产险、寿险各10家),保险代理公司2家,基本形成一个市场多元、结构合理的保险市场新格局,有效发挥出保险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服务的作用。全市保险从业人员 6111人,较2005年新增1811人。五年间,全市保险业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累计达 21.58亿元,共600592件。缴纳税金1.45亿元,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6100多个。目前已有华西、安信、天风和中信建投证券等4家公司资阳营业部。一个透明高效、主体多元、机制建全、功能突出、运行安全,满足资阳投融资需求的证券市场己初形成。2010年末,4家证券营业部拥有居民股票账户开户数3.57万户,实现证券交易额368.14亿元。

(三)融资担保体系逐步建强

专门出台了《关于构建多层次担保体系的意见》,为全市多层次担保体系建设提供政策保障。一是做大做强现有担保机构。做大做强政策性担保机构,扩充市中担公司和市农担公司注册实力,两公司注册资本金已达3.26亿元,全年累计担保19.27亿元。做强互助会员制担保机构,扩大会员制担保公司的担保范围,广联、普州、天耘等3家会员性担保公司已争取到开办会员企业外的融资性担保业务。担保倍数不断放大,广联担保公司的担保比例由过去的3倍扩大到6倍。二是担保合作迈出坚实步伐。邀请13家省级和成都市资本金2亿元以上的担保公司组织召开了全市区域融资担保合作会议,四川现代农业担保、省经济担保中心、成都小企业担保公司、成都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成都金控信用担保公司与该市中担、农担、部分平台公司以及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目前已成功引进驻蓉担保公司在该市设立了3个分公司和2个办事处。三是规范发展商业性担保公司。对全市融资性担保机构进行规范清理,目前全市共有融资性担保机构13家,其中政策性担保机构2家,商业性担保机构6家,辖外融资性担保公司派出机构5家。

(四)新型金融机构健康发展

启动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按照一手抓促进发展力度,一手抓严格规范的原则推动全市小额贷款公司的筹建。全市首家小额贷款公司——简阳融通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已于2010年7月开业,截至2010年末,贷款余额达1.0073亿元。同时,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全市组建农村资金互助社70个。安岳县舒适村“村级发展资金互助社”扶贫互助基金质押贷款业务成为全省样板,受到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同志高度肯定。小额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的快速发展,为进一步完善地区金融服务、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改善和规范民间借贷行为以及缓解“三农”和微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引进江苏金融租赁有限公司、浪潮电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和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到资阳开展业务,签署了40亿元租赁融资合作协议,发挥租赁融资周期短等优势,实现租赁融资1亿余元。

四、金融业改革与发展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资阳顺利完成大型银行改制、地方法人机构改革等工作,成功引进了2家辖外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业改革与发展成效显著。

(一)大型银行改制工作顺利完成

“十一五”期间,辖内大型银行均顺利完成改制工作。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国有银行的资阳分支机构伴随本系统的股份制改革,资产得到全面清理,管理体制和机制得到全面完善,风险防范和市场竞争能力获得全面提升。农业发展银行、建设银行的资阳机构由支行升格为分行。邮政储蓄银行资阳分行及其辖区各县(区、市)支行于2008年先后组建运行。

(二)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资阳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取得突破,简阳、安岳、乐至分别建立了县级统一法人社;雁江区农村信用社改革合并建立为具有统一法人资格的农村合作银行。地方法人机构改革取得了“三个第一”:全省第一家农村信用联社,第一家农村合作银行挂牌,第一个全面完成以县为单位统一法人社体制改革。截至2010年末,全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5.4%,较“十一五”之初提高15个百分点,消化历史挂账1.76亿元。

(三)成功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

“十一五”期间,成功引进成都银行在该市设立二级分行,成功创立资阳民生村镇银行并成为全国首批市级村镇银行4家之一。成都银行资阳分行和资阳民生村镇银行分别于2010年9月和11月隆重开业,带动了全市贷款净增量的快速增加,全市竞争型金融服务体系初具雏形。

五、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突破

“十一五”期间,资阳深入推进金融安全发展示范区建设,大力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发展环境、信用环境。

(一)制度环境方面

全市于2007年成立资阳市人民政府金融财贸办公室,2010年更名为资阳市人民政府金融办公室。建立了金融工作“六项制度”。建立每半年一次的全市金融工作会议制度,对金融机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通报表彰;建立每月一次的行长联系会议制度,解决金融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建立银企对接会议制度,组织各金融机构人员强化对企业信用意识、财会知识、法律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建立行长联系企业制度,实现重点企业与金融机构行长的“一对一”联系;建立每月金融运行评比通报制度,充分调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建立向上级银行汇报制度,由市政府分管领导带队,每年向上级银行业金融机构汇报工作,争取政策支持。实行政府性存款与金融机构贷款总量和增量、重大项目优质贷款与中小企业贷款“两个挂钩”考核机制,每年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考核奖励,调动各方信贷投放积极性。

(二)发展环境方面

深化金融工作周例会、旬通报、现场推进会等制度,定期研究解决金融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对政府背景贷款进行锁定清理,分类妥善处置,建立起还本付息长效机制。坚持每两个月召开打击逃债分析会、每月抓1-2件影响大的逃债案件处置曝光、每半年召开一次在银行开户的中小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信用培训会的机制,深入开展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十一五”期间,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呈持续双降,信贷资产质量不断好转。截至2010年末,全辖银行业机构不良贷款余额23.20亿元,较“十一五”之初减少4.02亿元;不良贷款占比8.22%,较“十一五”之初下降18.61个百分点。

(三)信用环境方面

全面开展以“诚信资阳”为主题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开展“信用社区、信用村镇、信用专合社”创建活动;开展“诚信企业”评选活动,开展百户诚信中小企业培植计划;积极开展企业外部资信评级,建立诚信企业“红名单”、“黑名单”激惩制度,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升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和个人的诚信意识,全市银行业机构签署了《资阳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诚信服务公约》,在全国尚属首例,在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响。简阳市成功创建为全省“金融生态环境示范县”。成立并加强市信用信息中心建设,开展金融服务评比、评价“双评”活动,将水、电、气“三表”信息纳入征集和披露范畴。全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入库企业1.72万户,共征集信息1.53万条。

(资阳市金融办)

阿坝州

“十一五”时期,是阿坝州金融与经济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五年。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州金融系统成功应对汶川特大地震等灾害,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并发挥应有作用,大力支持“一强一地两区”建设,金融工作成效显著。截至2010年末,阿坝州共有金融机构22家,其中银行业机构5家,证券营业网点2家,保险公司支公司9家,小额贷款公司1家,融资性担保公司5家;金融从业人员2358人,是2005年末的1.13 倍。2010年,该州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55亿元,占GDP的1.92%,是2005年的0.96倍,年均增长2.02%;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85%,拉动第三产业增长5.67%。

一、大力推进金融业发展

(一)有效实施货币政策

以组织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为主线,把握货币金融政策有效实施的工作机制,加强与财政、产业、收入政策的衔接和配合,促进金融服务工作的持续长效开展。把握经济金融发展形势,从资源禀赋、瓶颈制约以及市场运作角度,找准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打开金融服务工作的新局面。把握金融及相关发展动态,有预见的研判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在遵循政策核心原则和底线的基础上适时改进,保持货币金融政策和工作机制的生命力。把握外部信用介入环节,改进区域金融生态,形成银证保资金涌进的良好环境。 密切联系辖内金融机构,强化形势分析,宣传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四性”内涵,逐步提升金融调控的预知应变能力,做到遇见政策变动而不被动,切实做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宣传解释和舆论引导。采取适当方式进行政策传导,合理引导公众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