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十一五”回眸:四川金融改革与发展
48856500000067

第67章 地方篇(25)

积极消除影响金融不稳定因素。“十一五”期间,甘孜州先后经历了冰冻、雪灾、泥石流、汶川及玉树地震波及等重大自然灾害以及拉萨“3·14”事件、金融危机,特别是“3·14”事件后甘孜州迅速成为达赖集团实施分裂活动的重灾区,维稳形势严峻。受自然灾害及社会复杂形势的影响,甘孜州金融机构遭遇关门停业,上收县以下机构业务,安全防卫难,保支付压力增大的重重困难,人民银行积极采取措施,消除突发事件对金融的不利影响,成功处置甘孜、丹巴、九龙三县金融机构突发案件,确保甘孜州金融一方平安,并以此促进地区经济金融的良性发展。

三、金融业迅速发展,有力支持经济发展

(一)金融组织体系逐步建立健全,金融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十一五”时期,金融业初步形成了人民银行和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为主导,银行、保险、融资担保及其他金融组织并存,功能日渐完备、运行比较稳健的金融组织体系。截至2010年末,全州共有各类型银行业机构22家,其中政策性银行1家,国有商业银行2家,邮政储蓄银行1家,农村信用社18家,全州银行业机构网点184个,从业人员1541人,初步形成了门类众多、种类较全的银行业服务体系;已有4家保险机构,其中财产保险公司3家、人寿保险公司1家,各类保险网点16个,保险从业人员131人,较“十五”期间大幅增长;融资担保公司从无到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甘孜州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惠农担保投资有限公司在州内相继获批成立。引进四川省汇通信用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四川省大博金投资担保有限公司。

(二)充分运用优惠货币政策工具,提升金融服务能力

有效发挥支农再贷款支持扩大“三农”和县域等薄弱环节信贷投放的引导作用,适当扩大支农再贷款的对象和用途范围。“十一五”人民银行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10.48亿元,较“十五”期间增加6.51亿元,增长1.64倍。辖内6县农村信用社享受1.89%的汶川、玉树地震灾区再贷款优惠利率;农村信用社“十一五”以来执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特别在汶川及玉树地震中受波及的农村信用社执行灾区优惠存款准备金率,农村信用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比大型商业银行低6个百分点,增加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来源,保证了支农资金需求。

(三)银行机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保险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银行业资产快速增长,盈利能力明显增强。2006年以来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方向和产业政策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水电等优势产业的金融支持,全面提高贷款审批、发放效率,全州货币信贷总量合理较快增长,资产质量、盈利水平大幅提升。截至2010年末,银行业各项存款余额243.7亿元,是“十五”末的3.2倍,增速居全省第7位;各项贷款余额111.6亿元,是“十五”末的4.08倍,增速居全省第一位。2010年,银行业机构实现税后利润1.93亿元,平均资产利润率0.44%,国有商业银行实现整体扭亏为盈。

保费收入快速增长,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业务规模迈上新台阶。保费收入从“十五”末的4244万元上升到2010年末的12745万元,“十一五”期间连跨8个千万元台阶,年均增速超过40.06%。全州保险密度135.12元,较“十五”末增长2.95倍;保险深度1.16%,比“十五”末提高个0.31百分点。

(四)银行机构信贷结构不断优化,有力支持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银行业金融机构贯彻落实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不断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重大项目、重点优势产业、“三农”、经济社会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加大信贷投入,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金融机构加大对重大基础设施及扩内需项目等重点工程的支持力度。截至2010年末,中长期贷款余额101.25亿元,较2005年增加82.02亿元,增长426.52%,中长期贷款占全部贷款比例为91.61%,有力促进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

着力优势资源开发,壮大支柱产业。一是加大对“两江一河”流域生态能源业的支持力度,截至2010年末,金融机构累计投向水电行业贷款余额80.69亿元,较2005年增长634.15%。共支持水电开发项目67个,支持开发水能资源1626.05万千瓦,占全州水能资源可开发量的29.3%,通过信贷支持,水电企业累计实现发电收入56.85亿元,各类企业增加生产值33.5亿元,带动地方税收收入4.8亿元,创造劳动岗位3.3万个,优势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明显壮大了当地支柱产业,惠泽了高原农户牧民,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得益彰。二是支持铜矿、铁矿、铅锌业等优势矿产业开发。重点支持了四川里伍铜矿、康定甲基卡锂辉矿、白玉呷村银多金属矿、道孚润丰矿业等,累计发放贷款2.8亿元。三是扶持旅游资源有序开发。在“旅游兴州”发展策略的指引下,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重点支持“环贡嘎山两小时旅游经济圈”和“香格里拉核心景区”,全力支持海螺沟、木格措、跑马山、亚丁等成熟旅游区开发,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向27户旅游企业,14个旅游项目新增旅游业贷款投放6.72亿元,较2005年增长238%。

信贷支农力度不断增强,有力推动“三农”经济发展。“十一五”期间金融机构围绕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切实担负起支持“三农”发展责任,合理安排涉农信贷资金,优化优惠涉农信贷审批流程、创新“三农”信贷产品,切实增强“三农”信贷能力和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取得良好效果。农业银行加快推进“三农事业部”建设及惠农卡发放力度,农村信用社立足农村,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积极探索农户小额信贷发放模式,涌现出得荣“整村推进”及炉霍小额信贷组织等小额信贷模式。截至2010年末,农户小额贷款余额9.46亿元,较2005年末增加7.06亿元,增长293.64%。

大力支持“民生金融”发展,积极做好“三农”、就业、助学、等金融服务。金融机构积极采取措施,准确把握牧民定居贷款需求规模,切实制定信贷计划,确保牧民定居贷款及时发放,解决了牧民建房资金不足的实际困难,保证了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的顺利推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共计向11696户牧民累计发放牧民定居贷款2.04亿元。按县设置下岗失业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开始办理小额担保贷款,至此小额担保贷款承办主体扩大到所有银行机构,小额担保贷款得到全面推广,切实促进了创业促就业工作;推出劳动密集型企业小额担保贷款,以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企业对解决就业倍增效能。共办理下岗失业贷款369笔、金额530万元,帮助近400个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创业。共计发放劳动密集型企业小额贴息贷款1700万元,有力的支持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累计向1445名经济困难大学生发放国家助学贷款545.2万元,使其顺利完成学业,开创了“银校铸诚信、贷款零违约”的成功典范。

(五)外汇管理成效显著,外汇业务不断拓展

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资金流入的监管和外债转贷款登记管理,落实各项贸易信贷政策,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外汇宣传力度和政策执行的反馈力度;积极探索投资、贸易便利化措施,打造良好投资环境,以“推改革、促流出、重监管、抓手段”为工作重点,切实贯彻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要求,进一步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支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十一五”期间,实现外汇收入达到12666万美元,较“十五”末增长了5倍;办理出口备案的企业12家,出口报关额达3017万美元,均为同期历史最好水平。一是外汇指定银行数量增加。目前辖内已有3家外汇指定银行,较“十五”期间增加2家。二是外汇业务种类不断增多。从单一的外币兑换到西联汇款、出口收结汇、资本项下结售汇业务,再到开办远期结售汇、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等为企业提供避险工具,呈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进出口业务、境外投资、文化类服务贸易业务在“十一五”期间实现零的突破。三是涉汇主体多元化。由单一的银行、个人扩展到进出口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境外投资者、政府相关部门、学校、寺庙等多类主体。

(六)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金融支持经济的效率不断提高

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州银行业支付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2010年末,全州51个银行业机构营业网点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42个银行业机构网点加入支票影像交换系统,银行业机构网点80%以上实现电子通汇。以“三票一卡”为主体的非现金支付工具得到广泛应用,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等新型电子支付业务迅速发展。截至2010年末,全州银行卡保有量达到79.27万张,ATM保有量达到90台,是“十五”末的6.4倍,POS保有量达到1501部,是“十五”末的57.7倍。农村支付服务环境逐步改善。2008年10月,农村信用社SC6000综合业务系统成功上线运行,电子化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惠农卡、蜀信卡、转账电话等新型支付工具逐步走入农村,18个县级联社加入了大、小额支付结算系统,农信银资金清算系统开通运行,有效畅通了农村信用社的支付结算汇路,切实改善了县域支付结算环境,使广大农牧民有机会共享基本金融服务。

国库系统建设成效显著。税库银横向联网(国税部分)系统顺利上线运行,截至2010年末,甘孜州所有国库、18个县国税、4家商业银行接入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甘孜州约有1000户企业签约、发生电子扣税5764笔,占比27.35%,入库金额4.29亿元,占比59.64%,财政资金缴付速度及资金使用效率得以提升。国库集中支付涉农、救灾补贴等财政补助资金范围扩大,实现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所需资金直达最终收款人,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受到农牧民的普遍欢迎。

征信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覆盖全州18个县,信息涉及银行信贷、住房公积金、法院、环保等多个领域,收录企业信用信息427户,收录中小企业信息1224户,为4739户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对2711户农户进行了信用评定,为银行业机构贷前调查提供便利,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农户贷款难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

金融机构营业场所全面改造,经营管理全面信息化,大大提高了传统业务的处理效率和管理水平,降低了流程风险,同时推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新业务的快速发展,极大的提升了金融服务经济发展的效率。

四、金融业改革不断深化

(一)金融机构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大幅提高

“十一五”期间,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先后完成财务重组和股份制改革工作,分别更名为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甘孜分行、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甘孜分行。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断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深入推进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着力加强内控机制和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益,通过股份制改革,建设银行、农业银行股权结构改善,金融服务成效显著,资金实力不断增强,经营效益大幅提升。截至2010年末,农行各项存款173.65亿元,净增109.01亿元,增幅169%;各项贷款86.19亿元,净增53.63亿元,增幅165%,其存款、贷款市场占比分别达到73.47%、77.23%。建行各项存款22.5亿元,净增14.78亿元,增幅291.32%;各项贷款4.68亿元,净增2.5亿元,增幅215.93%。

政策性银行职能调整和内部改革取得一定进展。2005年以来,农业发展银行结合农村金融体系整体布局稳步实施“一体两翼”战略,业务范围从单一经营粮油封闭管理逐步向电力、水利、农村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等领域延伸。“十一五”期间累计发放粮油类贷款5622万元,向小水电电站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企业累计发放贷款46550万元,较2005年末增长469.8%,较好保障了全州105万人的吃饭问题,为促进藏区稳定及新农村建设发挥了必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