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十一五”回眸:四川金融改革与发展
48856500000069

第69章 地方篇(27)

(八)“三农”金融服务水平有效提升

“十一五”以来,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加大对全州农田水利、农村公路、农村电网等农业生产能力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大金融机构对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发展壮大,支持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发展农村劳务经济,支持农村生态建设,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推进带动全州现代农业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2010年末,全州银行业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37.51亿元,比2005年末增加18.7亿元,增长96%,有力地支持了州内“三农”的发展。农村信用社积极发挥支持“三农”主力军作用,2006年至2010年间累计投放农业贷款132.11亿元;农行凉山分行积极探索以企业、农户、保险三方共担风险的风险控制机制,借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依托“公司+农户+基地+保险”订单农业的内在联系,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新模式,实行连片开发、整村推进;农发行凉山分行“十一五”期间发放粮油贷款4.9亿元,支持凉山建立了中央、省、州、县四级粮油储备,保证了全州军需民食的需要。同时积极服务“万村千乡”和“家电下乡”,支持相关企业建立了2180家连锁店,有效满足农民消费需求。

(九)灾后恢复重建顺利推进

州内有关银行业金融机构充分利用中央的特殊金融扶持政策,发挥金融服务功能,加大对地震灾区重大产业和公共基础设施重建,加强对灾后农房重建的信贷支持,确保全州灾后重建工作平稳顺利完成。探索创建了“农户联保、稳定的产业收入作还款来源、保险公司保险(金农保一单通)、国有信用担保公司担保、政府风险补偿金机制+建立行政保障机制”的“5+1”风险防范机制,累计向地震灾区农户8524户发放灾后住房重建贷款16321万元,帮助灾区农户加快了灾后恢复重建步伐。全州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灾后农房重建贷款14789万元,涉及农户数13042户,既支持了灾区经济的发展,又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十)银行业支持扩大内需取得较好成效

各金融机构积极利用国家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各项政策,制定相应配套政策措施刺激消费,创新消费信贷产品,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截至2010年末,全州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达19.08亿元,较好地满足了广大百姓的购房需求。

(十一)民生领域的信贷需求得到支持

“十一五”以来,州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对接凉山彝区综合扶贫开发总体规划,重点加大对就业、扶贫开发、彝区“三房”改造计划、藏区牧民定居计划、社会公益事业等民生领域的信贷支持。截至2010年末,农行凉山分行共支持全州“彝区三房改造”贷款538.1万元,支持农户220户;全州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彝区“三房”改造贷款16889万元,涉及农户13601户,投放藏区牧民定居贷款1093万元,占全县资金总需求量的71.15%;2006年至2010年期间,全州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助学贷款1493万元,受益大学生人数达2457人;建行凉山分行累计资助凉山贫困高中生200人次,发放助学金30万元,累计有100多名受助学生考入大学。

(十二)空白乡镇金融服务全覆盖有序推进

各涉农金融机构按要求深入实施凉山州乡镇金融覆盖计划,通过新设网点、实施流动服务、定时定点服务、设立金融服务联络员、设立自助机具、发放银行卡、安装转账电话等方式,全面推进深化金融机构空白乡镇基础金融服务,扩大办理存款、贷款、汇款、转账等基础业务覆盖面,提升全州金融机构空白乡镇金融服务充分性和便利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群众的基本金融服务需求,逐步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空白点问题,截至2010年末,州内三家涉农金融机构已对196个空白乡镇提供了金融服务。

二、保险业改革与发展

“十一五”期间,凉山保险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0年,实现保费收入14.12亿元,平均增速35.33 %;支付赔款5.8亿元,平均赔款增幅为41.57%。“十一五”期间,五年共实现保费收入42.66亿元,共计支付赔款12.44亿元,共计上缴税金1.27亿元,保险业社会“稳定器”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一)抓机遇强改革,保险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业务实现跨越式增长。“十一五”期间,全行业保费规模扩大3.57倍,实现保费总收入42.66亿元,其中,财险保费收入19.33亿元,寿险保费收入22.99亿元;全行业支付赔款12.44亿元,增长了5.47倍,其中,财险支付赔款9.37亿元,寿险支付赔款3.07亿元。2010年,凉山保险业取得实现保费收入14.16亿元,同比增长38.82 %,增速名列全省第三名,其中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增速51.88 %,名列全省第一。

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十五”期间,全州共有经营主体6家。财险4家,寿险2家。在“十一五”期间,全州保险业经营主体增加到12家,保险代理公司4家,行业从业人员近5000人。

(二)着力提高服务保障能力,保险业务发展又好又快

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发展势头良好。中国人寿凉山分公司充分发挥网点众多、服务面广的优势,积极推广各类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在德昌、会理、宁南、冕宁等县的多个乡镇村建立了“国寿保险村”、“保险先进村”,开办了涵盖意外伤害、意外死亡和医疗费用的农村小额保险产品。全州各县公司与当地农信社签订了小额贷款保险产品代理合作协议,使“国寿小额贷款借款人定期寿险和意外伤害险”两款产品得到全面推广,提高了老百姓的风险保障能力。

政策性农险健康发展。2007年政策性农险开办,人保财险按照“支农惠农、量力而行、风行可控、规范经营”的经营指导原则,在盐源县建立了5乡镇农业保险服务站,在昭觉、木里、等6个县分别建立2个农业保险服务站,在喜德、甘洛、会理等县各建成一个农业保险服务站,加快完成农业保险服务网点建设。四年累计承保玉米25.9万亩、水稻10.3万亩、马铃薯2.6万亩、生猪(含能繁母猪)233万头次,支付赔款6205万元。商险开发、销售能力大步提升。一是寿险狠抓个险、团险、银保三支渠道核心指标的推动和发展,发挥个人代理、团险、银邮等不同渠道的优势,多方推进快速发展,2010年增速全省第一。二是财产险紧紧抓住家庭自用车迅猛发展的大好时机,积极构建以电销为代表的新型销售渠道,有效整合传统渠道,带动财险市场较快发展。同时抓住“十一五”期间大量国家、省大型重点项目在该州落户的历史机遇,着力发展风险极高的责任险和工程险,打破了大型重点项目综合保障由州外公司承保的局面。

(三)全力打造服务运行平台,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专业化运行平台初见雏形。各公司根据自身系统管理模式、服务理念和企业文化,着力打造信息技术支撑专业化运行平台,提高了对服务和保障能力关键节点的掌握能力。

专业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一是坚持持证上岗规范行业准入制度,积极组织保险代理人培训和资格考试,持证人员近4000人。二是各财、寿公司积极推动“三师九员”制,通过系统内、外培训考评体系,不断完善壮大核保、核赔等专业化队伍建设。

标准化服务能力持续推进。一通过职场、柜面和服务礼仪标准化建设,为客户温馨舒适的服务环境,客户满意度有所增加。二在展业、理赔服务过程中,积极推行标准化流程和规范化礼仪,使行业的服务品质和效率得到保障。服务能力的提升,大大降低了客户的时间和经济成本,2010年全行业案均理赔周期较上年平均缩短9天,立案率同比提高19%。

(四)坚持依法合规经营,市场秩序不断优化改善

一是认真学习、落实新《保险法》、保监会70号文件等相关合规性文件精神,通过坚决执行费用跟单等相关规定,手续费支付得到全面规范,使行业竞争从无序混乱状态,逐步走上合规理性竞争之路,实现了整个行业健康良性发展。

二是州保险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协调和自律作用,坚定不移地推进自律工作,通过自查自纠、交叉检查,加大违规处罚力度。

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得到全面提高。

三、证券业改革与发展

“十一五”期间,凉山证券市场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市场规模得到快速扩大,证券交易各项经营指标增长明显。

(一)主要经营指标

“十一五”期间,凉山共有两家证券营业部截至2010年末,两个营业部累计开立资金账户51423户,实现交易额1275.42亿元,实现营业收入33796万元,实现利润25498万元。

(二)加强服务,不断提高竞争力

精简机构,强化服务,要求所有员工全部取得证券执业资格,以高素质的员工和规范化的管理为投资者提供专业化服务。增设合规专员、设立市场部,规范运营,有效化解经营风险,将营业部经营的重点落实到市场营销,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推进业务发展

“十一五”期间,证券营业部在完成自身业务拓展外,积极推动建立健全以证券投资者为主的投资者保护制度,取消柜台现金存取业务,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开通了客户保证金三方存管业务,为客户的保证金存、取提供了安全、快捷、便利的条件。同时,增加服务手段,除传统的柜台、刷卡、热自助、电话等交易方式外,还加大力度开展网上交易,通过手机证券等业务拓宽服务渠道。积极开展投资者教育,普及证券知识,大力宣传反洗钱,营造凉山和谐稳定的金融环境。

四、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凉山州融资性担保行业跨越“创业发展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两个阶段,从无到有,步入良性运营的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10年末,凉山州内经过省政府金融办认定的融资性担保法人机构7家、分支机构3家;法人机构注册资本金4.63亿元;全州融资性担保行业从业人员153人。凉山州融资性担保行业为助推凉山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得到有效缓解

“十一五”期间,全州融资性担保业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支持“三农”经济发展,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及时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行业、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截至2010年12月,全州10家融资性担保公司累计为全州8738户中小企业及个人提供贷款担保39亿元,涉及农业产业、冶金、有色金属、水电、房产、商业贸易等多个行业,从私营企业短期贷款到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从中小水电开发到灾后重建项目、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州内西昌、甘洛、会理、冕宁等17个县市的大量中小企业、个体经营者、农户进行了及时的支持,充分发挥了融资中介作用。2010年,全州融资担保机构为7781户中小企业及个人担保融资15.57亿元,全州担保融资占全州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上升至5.9%。

(二)行业龙头作用迅速显现

2005年以来,扶持和成长起了一批资本实力强、运作规范、风险管理经验丰富、担保人才齐集、品牌形象良好的融资性担保公司。2010年,全州前三户担保公司完成中小企业担保融资14亿元,占全州融资担保额的90%;在保责任余额前三户融资担保机构担保余额17.3亿元。这些融资担保行业龙头企业为全州融资性担保业健康发展起到了良性引导作用,对行业品牌形象的塑造起到了支撑作用,有效满足了中小企业、“三农经济”的融资需求。

(三)银担合作进一步扩大和深入

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融资性担保机构进行全面有效合作,其中不少担保机构与合作银行创新合作方式,增加合作品种,改善合作流程,及时交流和通报相关信息,加强对贷款企业的监督,共同维护双方权益,融资性担保行业发挥了银行“防火墙”的作用。银担合作环境的持续改善,融资性担保机构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利益捆绑更加密切,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三农”经济、个体工商户、城镇居民的融资难问题。

(四)担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十一五”期间,凉山州融资担保行业在融资性担保业务量迅猛增长的同时,担保风险也得到了有效缓解及释放,没有出现系统性风险。2010年,全州融资性担保机构累计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担保赔偿准备金3913万元,有效提升了抗击风险的能力,发生担保代偿624万元,代偿率为0.5%。

(五)融资性担保行业资本实力不断做大

“十一五”期间,凉山州融资担保行业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做大。据统计,2004年全州担保机构资本金为0.27亿元, 2010年全州7家法人融资类担保机构资本金为4.63亿元,担保资本金的流入增幅为18倍。

(六)融资性担保行业规范发展

2010年12月8日,凉山州融资性担保行业协会正式成立,标志着全州融资性担保行业进入了规范发展的时期。协会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密切会员与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的联系,积极为会员协调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增强协会的凝聚力。举办融资性担保业务培训班,培训行业从业人员80多人次。担保机构员工素质均得到提高,协会的担保机构“孵化器”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

(凉山州金融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