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十一五”回眸:四川金融改革与发展
48856500000009

第9章 监管篇(5)

(五)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成效明显“十一五”时期,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和市场化的改革取向,努力化解历史包袱,克服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给自身造成的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业务规模持续扩大,支农服务切实改进。一是新的农村信用社监督管理体制基本形成。2005年6月,四川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省联社)正式成立,19个市(州)办事处相继挂牌,农村信用社管理和风险处置责任顺利移交给省政府,“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落实责任,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监督管理体制初步形成,其优势和作用不断显现。二是产权改革稳妥推进。按照中央和银监会关于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方向和稳定县域的要求,全省农村信用社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原则,有序推进产权改革。截至2010年末,除“三州”外,全省112个县(市)级农村信用社相继改制组建了1家县级农商行、1家农村合作银行和110家以县为单位的统一法人社;成都农商银行于2010年1月顺利挂牌开业,攀枝花以市为单位组建农商行获国务院批准同意;凉山州以州为单位统一法人改革已经启动。全省农村信用社股本规模快速增长,股本结构逐步优化,股本金余额由2005年末的70.43亿元增加到2010年末的141.1亿元,投资股占比78%。国家和地方政府扶持政策逐步落实。97.87亿元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兑付已全面完成。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社抓住产权改革机遇,通过地方政府支持、股东出资等方式化解了大量历史包袱。三是各项经营和监管指标持续改善。截至2010年末,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215亿元,贷款余额2803亿元,分别比2005年末增长2.1倍和1.89倍;所有者权益由2005年末的63.03亿元增至2010年末的194.22亿元;2010年实现利润54.51亿元,是2005年的24.67倍;五年来累计消化历年亏损挂账39.51亿元。2003年末全省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充足率平均值为-17.42%,2009年首次实现由负转正,2010年末达到6.1%,提高了23.52个百分点。四是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逐步完善。通过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和经营体制转换,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建立,“三会一层”的架构基本成形,职责边界初步明确,在引入独立董(理)事、规范外部董(理)事履职行为等方面迈出可喜步伐。内部控制不断完善,案件高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六)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走在全国前列

一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培育步伐加快。2007年3月1日成立的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是全国首家村镇银行,2009年被《半月谈》杂志社评选为“新中国历史上的60个第一”。截至2010年末,四川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已达27家,其中村镇银行24家、贷款公司2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家,占全国机构数量的6.84%,覆盖全省16市30个县(市、区),共有186家企业法人和2175名自然人股东(社员)投资入股,实收资本16.58亿元,员工803人。2010年,在全国第一批获准筹建的10家地市级村镇银行中,四川作为唯一的西部省份获批4家,再次成为农村金融体系重大制度创新的先行先试者。2010年末内江兴隆村镇银行、自贡农商村镇银行、资阳民生村镇银行3家地市级总分行制村镇银行顺利挂牌开业。二是商业可持续发展的试点目标初步实现。截至2010年末,全省27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9.1亿元,贷款余额53.01亿元,税后利润1.19亿元(占全国的16.95%)。19家2010年6月前开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最高为50.91%,最低为9.06%;核心资本充足率最高为49.93%,最低为8.14%;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812.28%,拨备覆盖率786.93%。三是试点区域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得到提高。四川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立足县域和服务“三农”,坚持“小额、分散”信贷原则,着力提高农户贷款覆盖面。截至2010年末,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35.85亿元,占比67.63%;累计发放贷款100.04亿元,覆盖11868户农户和4805户小企业,小企业户均贷款余额172.45万元,农户户均贷款余额19.07万元。

(七)邮政储蓄银行改革与发展稳步推进

2007年12月9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四川省分行成立。自成立之初至2010年末,该行经营管理水平得到提升,队伍素质有所提高,小额信贷业务健康发展,二类支行改革稳步推进。截至2010年末,该分行共有邮储银行网点和代理网点2958个,基本建立起了覆盖城乡的邮储银行体系;全行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596.56亿元,比成立之初增长95.1%;对公存款业务自2008年4月试点开办以来,余额已达414.8亿元;资产类新业务迅速拓展,零售贷款余额220亿元;绿卡结存卡户2501万户,发展“商易通”用户5.4万户,信用卡结存卡量4万张。2010年全省邮政金融业务收入45亿元,其中银行自营业务收入24.3亿元,实现利润5.83亿元。

(八)非银行金融机构风险化解和改革与发展取得实质进展

五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和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全省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突出风险得到较好处置,稳健发展态势进一步巩固。一是信托公司步入健康发展轨道。原衡平信托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并更名为中铁信托,成功处置了资本侵蚀和关联交易风险。该公司积极调整业务重点和战略规划,2007年6月成为全国首批换领金融许可证的信托公司之一,成为西部第一家获得资产证券化业务资格的机构,获得银监会颁发的“特定目的信托受托机构”及“以固有资产从事股权投资”的创新业务资格。截至2010年末,该公司管理信托资产总额422.31亿元,其中集合资金信托业务规模110.92亿元,2010年实现利润总额3.61亿元,五年来清算信托项目287个,总金额518.22亿元,清算率100%。二是财务公司呈现良好发展势头。经过持续努力,东方电气集团财务公司的资本侵蚀、不良资产风险得到化解;攀钢集团财务公司的经营指导思想偏离得到纠正,国债持有风险显著降低。自2008年起,两家公司全面实现达标经营,服务功能不断完善,资金集中管理职能有效发挥。2007年中石化财务公司在四川省设立了成都分公司,新希望集团财务公司完成筹建并于2011年1月26日正式开业。三是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稳妥推进。四川锦程消费金融公司作为全国首批获准试点的4家消费金融公司之一于2010年3月开业。目前公司业务发展规模位居全国前列,金融体系的补充作用初步显现。四是高风险机构处置取得历史性突破。历时11年的不懈努力,原四川省信托投资公司和原四川省建设信托合并重组为四川信托公司并于2010年11月29日成功开业,发展势头向好。四川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重组筹备工作基本完成。省信托光华办事处撤销清算工作接近尾声,乐山市信托公司的撤销工作全面完成,其他15家信托机构的撤销转制工作平稳推进。四川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已进入依法破产程序,债权人损失进一步得到控制。

(九)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和战略转型进展顺利

2003年以来,四川省四家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对企业实施政策性债转股,妥善处理国企政策性破产,积极通过向地方政府打包转让债权、推进地方企业债务重组等手段,有效推进不良资产处置,在积极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身商业化业务方面也迈出了坚实步伐。2010年6月,信达公司改制设立股份有限公司,资产公司商业化改革试点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截至2010年末,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成都办事处(四川分公司)共计接收政策性剥离不良资产452.37亿元,除政策性债转股36.37亿元外,累计处置资产402.14亿元,回收现金73.97亿元;全国性商业化收购不良资产313.4亿元,累计处置资产139.55亿元,回收现金70.03亿元;自主性商业化收购不良资产27.49亿元,累计处置资产4.93亿元,回收现金4.41亿元。创新业务起步较好,财务顾问、信托、租赁等新业务收入达到1887.34万元。

(十)在川外资银行发展态势总体较好

一是在川外资银行机构数量大幅增长。五年来,四川先后有5家外资银行代表处升格为分行,3家外资银行来川新设了分行,1家外资银行在川设立了后台营运中心。截至2010年末,四川正式营业的外资法人银行分行已达10家,支行10家,外资银行从业人数749人。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和在华主要外资银行机构均来川设立了机构,且所设分行均为已完成在华外资法人银行转制的分行,成都已经成为中西部拥有外资银行数量最多的城市。从业务范围看,除苏格兰皇家银行、摩根大通银行和三菱东京日联银行成都分行仅能从事除中国境内公民以外客户的人民币业务外,其余7家外资银行均能开展全面人民币业务。二是对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贡献程度逐步提升。几年来,在川外资银行努力争取总行支持,积极融入本地市场,开展错位竞争、服务中小企业、辐射县域经济,在发展壮大的同时提升对四川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三、银行业金融创新稳步推进

(一)组织架构创新迈出步伐

“十一五”时期,全省银行业机构不断深化内部经营管理机制改革,逐步创新和完善组织架构,探索金融创新激励约束机制,初步建立起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金融创新人才队伍。在完成股改的基础上,大型银行立足于打造“流程银行”,在完善机制、强化管理、增强服务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全面推进业务流程整合和人力资源改革,基本实现了组织架构扁平化、网点管理规范化、核心业务集中化、重要业务差异化、中后台操作集约化、附属业务市场化的“流程银行”管理模式。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不断深化完善扁平化改革和管理层次精简工作,二级分行内设机构调整及扁平化工作基本完成。农业银行四川省分行积极探索“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初步实现了事业分部条线管理落实到位、精准核算分摊到位、经营资源配置到位、经济资本匹配到位、信贷风险控制到位、考核评价激励到位。部分股份制银行开展事业部改革,突出专业化经营目标,专注于开发特色业务、中小企业和零售业务。

(二)经营模式创新取得突破

一是发展模式有所转变。大型银行在巩固传统优势业务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三农”、中小企业、零售业务、网上银行等发展。截至2010年末,大型银行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占全省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的比例均超过30%。中小银行不断转变发展观念,坚持走差异化、特色化道路,实施错位竞争的共识初步达成。二是管理模式有所转变。部分银行业机构精简管理链条,努力提高各环节的工作效率,积极推动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大型银行全面改造信贷审批流程,积极推进财务管理体制、会计和营运管理体制、IT集中、零售网点和对公网点转型等多项改革,管理效率得到提升。三是盈利模式有所转变。业务发展重点由高资本消耗领域逐步向低资本消耗领域转变。股份制商业银行突出绩效考核,加快流程改造,强化资本约束与管理;积极开展财务咨询服务、贷款承诺、承销中期票据等中间服务,中间业务逐渐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来源,2010年四川主要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比率达到1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