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经济新闻实务
48862000000015

第15章 怎样采写经济新闻(5)

四川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员刘渝阳认为,用气,关键是资源地要拉长产业链,开发建设高附加值的项目,摈弃传统的“卖气”做法,建设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打造煤、电、冶、化、建产业链条。

本报记者涂劲军摄影报道

(选自《华西都市报》2009-08-14)

上面这篇经济调查,就是运用专题调查这一方法的典型。记者确定选题之后,紧紧围绕四川天然气用气状况这一专业领域进行专项调查活动,通过收集背景资料、经济数据查询、借脑、专题采访以及现场调查等多种方法,挖掘到了大量颇有深度的材料,深刻地揭示了四川作为一个天然气资源大省,却面临工业用气极度短缺这一尴尬问题。这篇经济调查,选题重大,材料丰富,揭示问题深刻,有许多可以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四、专题策划的作用

(一)能够充分发挥记者组与编辑组的集体智慧,调动所有参与人的积极性,激发出每一位记者编辑的特长,相互协调,共同配合,有计划地完成某项重大的经济新闻报道活动。

(二)能够紧扣某一新闻主题,在短时间内集中推出篇幅巨大的、由各种新闻文体共同组成的系列报道,全面、生动、具体、深入地反映某一重大新闻主题。如《华西都市报》等十五家报网媒体联合推出的大型系列报道“改革开放三十年:那些人那些事”。

(三)能够通过系列报道造成一种新闻声势,紧紧地抓住读者的眼球,产生较好的报道效果。

§§§第四节应强化平民化的报道取向

经济新闻与普通社会新闻不同,它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经济新闻常常涉及经济领域许多专业性问题,这些问题非专业人士难以回答。经济新闻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必须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和专业培养才可以获得。从事经济新闻采访写作,记者必须既有较强的新闻业务能力,同时又具备对财经领域的各专业问题进行深入浅出解读的能力。

在第一章中我们已经论述过,经济新闻有三难:第一是采访难;第二是写作难;第三是读者理解难。正是因为经济新闻有上述三难,因此,我们在经济新闻的采写中,应当格外强调平民化的报道取向。

一、什么是平民化

平民化就是大众化。也就是要把专业性较强的经济新闻写得能让普通大众读懂。无论是都市媒体的经济新闻还是专业财经媒体的经济新闻,都应当走平民化道路。平民化才能赢得更多的读者,平民化才能适应大众的需求。

平民化是各种类型的新闻的共同要求,不论我们是写社会新闻、法制新闻、体育新闻,还是撰写文化新闻、科技新闻,都应当力争把新闻写得通俗易懂,以便于普通百姓阅读理解。但对于经济新闻而言,平民化则是更应当强化的要求。经济新闻的专业特性决定了这类新闻对普通百姓而言,远比普通社会新闻、法制新闻、体育新闻、文化新闻、科技新闻要难理解得多,因此,我们必须用更简洁的方法和更通俗的语言来进行表达。

目前我国面向广大读者服务经济类新闻报刊主要是都市报和财经专业报刊。财经专业报刊主要面向特定人群,比如:《21世纪经济报道》将其读者群锁定为收入较高,知识层次较高的“细分化”人群。都市报主要面向所在城市的市民,主要反映和服务市民生活。其办报方针主要是体现新闻性、服务性、娱乐性。这两类新闻媒体对经济事件的关注点约有不同,其报道立场和写作风格也有差异。财经专业报刊主要关注宏观经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着重进行重要政策解读,同时关注产业发展、国际经济以及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变化,对一些知名公司的高层人士变化、股权变更、公司并购等新闻也加以报道。其报道风格通常较为专业、宏观。而都市报的相关经济报道则主要从百姓视角来透视经济事件,把很多财经事件、经济动态经过记者的理解后,再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其报道风格通常较为平实、通俗,易于普通读者接受。对于以上两类媒体,尽管其目标群有所不同,但都应当走平民化道路,熔入读者是其必然选择。

二、经济新闻如何做到平民化

经济新闻的平民化报道趋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视角下移

所谓视角下移即从百姓视角来透视经济事件。也就是说,要从普通百姓的角度来看待经济现象、经济动态和经济事件。经济现象、经济动态和经济事件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联系非常紧密,我们不应当把它纯学术化、纯信息化。如果国家出台了某项经济政策,我们不应当只想到这是一条新闻信息,要想一想普通百姓对这项政策会怎么看;如果发生了一个新的经济事件,有了一个新的经济动态,我们应当只想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新闻素材,要想一想这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有什么关联;如果国家公布了一个新的经济数据,我们不应当只认为这是一些枯燥乏味的数字,要想一想这个数据对百姓的柴米油盐价格意味着什么。这就是百姓视角,这就是普通百姓关注的经济新闻。

我们有些记者写经济新闻,常常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只把自己作为政府声音的传声者,总是报道一些大而空的消息。国家出台了一项经济政策,只是选择最寻常的报道方式:“本报讯国家某部委今天出台政策……”,把这项政策复制一遍,压缩短一点,发布出去,根本不考虑对这项政策普通老百姓会怎么看,产生什么想法。国际上爆发了某一经济事件,只是一般性的传递这是事件的信息,报道这一事件的近况,根本不关注这一事件对我国民众的影响。这是一种典型的“新闻官”报道,而不是普通百姓爱看的经济新闻。

经济新闻应当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入手,选取老百姓感受最深、最易理解、与日常生活用品的价格及服务联系最紧密、看得见、摸得着、算得清的角度,来剖析经济现象、经济数据以及经济事件,这样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经济收入、日常生活和消费是老百姓生活中的最重要内容,这应当是我们报道的重点。经济新闻不能只从生产者、经营者的角度和立场捕捉信息,提出问题,把报道重点放在他们身上,而应当从消费者角度和立场来捕捉信息,提出问题,选择新闻。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经济新闻更加贴近老百姓。

普通读者阅读经济报道,除了了解信息的需求之外,通常还希望能更好地把握经济形势和市场机会。经济报道应当贴近他们的需求。比如银行提高了存贷款利率,那么经济新闻就应该报道这项新政策会对市民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譬如:存款会增加多少利息?每月的房贷会增加多少?是否应该提早还贷?哪些商品可能会涨价?等等。再譬如,国家调整了消费税,提高了大排量轿车、实木地板等的税收,有的报刊着重对调整信息做了大幅报道。《成都商报》也作了不少报道,但是对于调整信息本身并没有浓墨重彩地宣传,而是做了详细的解读,从老百姓的视角写了不少文章。如《地板价格可能大幅上扬》《消费税重大调整大排量轿车要多缴税》《降价冲击波引发路宝、赛豹销量猛增》等报道。这样更贴近百姓生活,效果也要好得多。

(二)选题内容尽量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

经济新闻应当反映和传递平常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与之相关的诸多信息,反映民众生态。经济新闻在选题上要尽量关注民众生态。所谓民众生态具体来说主要是生活、生存、生计、生命这四“生”。生活:关注人的基本生活,以满足普通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为前提,同时涵盖他们的教育、文化休闲、娱乐、旅游等精神需要。生存:包括改善生存的权益以及提高生活品质的种种诉求。生计:不仅指个人的谋生手段,更重要的是它还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经济发展、收入分配、生存空间这些因素相关联。生命:不仅仅是生命的长度,更关注它的品质、本性、尊严与情感。

在选题上,记者应多选普通百姓关注的选题,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选题。经济发生变动,就多报道这个变动对哪些人的收入会产生影响,会引起什么东西价格上调。大假来临,就多报道外出旅游的价格、交通等信息。国家出台某项新的经济政策,就多报道老百姓这时应采取什么样正确的经济策略。总之,选题应尽量符合普通百姓的需要。《21世纪经济报道》刊载的《上海楼市“邪火”上身》这篇报道,就非常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这篇报道紧紧抓住近期上海房地产价格不正常飙升,房地产商乘机大肆炒作,许多百姓不理智地排队抢购,希望成为“食租族”这一现象,一方面从经济周期的角度加以分析,指出这种价格连续上涨的现象是不可持续的,另一方面引述经济专家的观点,分析其中潜在的风险,为普通百姓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三)通俗表达

在经济新闻写作中,记者最重要的是应当拥有这样一种素质,即能寻找到一种通俗的,适合普通百姓读者口味的方式把经济讯息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记者不是“经济学家”,也不是“知情人士”,而是一个“解码器”。他应当把那些深奥和专业的财经信息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变成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