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营销传播专家张志勇认为,这主要是政府在财政收入和恢复信心两端寻求一种平衡。据记者统计,目前2.0升以下的乘用车购置税每年为598亿元,如果一次性减少,财政负担较大。
李京生则表示,“目前已经有很大突破了,后面的事情要一步步走。”
另有经销商认为,新政不排除是政府的试探性措施,如果效果不明显,后期将会加大力度。
财政减收多少?
购置税将少收187亿
背景:小排量车在汽车消费结构中占据重要位置,购置税减半后,国家财政将会受影响。
据最新统计,2008年已售轿车中,排气量在1.0升以下的轿车为258274辆。据张志勇估算,按平均售价5万元计算,购置税减半后,每位消费者约可节省2136元,全国约为5.5亿元。
而排气量在1.0升以上至1.6升的车型销量为2847681辆。按平均价格11万元计算,每位消费者约可节省4701元,全国约为133.87亿元。
因此,排量1.6升以下轿车总购置税为139.37亿元。按照轿车占乘用车74.7%的比例来算,新政意味着国家税收将减少187亿元。
■声音
【消费者】减税就好
姜先生去年就筹划买一辆10万元左右的车。得知新政后他表示,“(税款)有减就好。一开始以为是按不同的排量分等级收购置税,既然现在减少程度都一样,当然买排量大一些的”。
【生产商】发布时间较合理
菲亚特汽车中国相关负责人认为,减少购置税的做法对小排量销售很有帮助。同时有利于节能减排。奇瑞汽车总经理助理金弋波认为,新政发布时间比较合理,对今年销售提升很有帮助。
【经销商】没有预想力度大
北京诚信达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长谦表示,购置税减半的幅度并没有预想大,而且“只有1.6L排量以下购置税减半,这个分法简单了点,不如具体分几个等级”。“购置税在车价当中只是一小部分,我个人认为销量浮动不会太大。”(记者张奕 魏学珍 王亚菲)
(《新京报》2009年01月15日)
例文3—3
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半汽车产业振兴规划刺激消费
汽车产业和钢铁产业振兴规划昨日如期出台。分析人士指出,该振兴规划对于推进汽车、钢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相关产业和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汽车产业振兴规划中购置税下调低于预期,但规划对于低排量汽车、新能源汽车和自主品牌汽车发展有较好的推动作用。
利好低排量汽车
2008年,汽车产销934.51万辆和938.05万辆,同比增长5.21%和6.70%,分别比上年同期回落16.81个百分点和15.14个百分点,创下了十年来的新低。分析人士指出,本次汽车产业振兴规划的推出,将有利于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
为培育汽车消费市场,汽车产业振兴规划提出,从2009年1月20日至12月31日,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从2009年3月1日至12月31日,国家安排50亿元,对农民报废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换购轻型载货车以及购买1.3升以下排量的微型客车,给予一次性财政补贴。
对此,招商证券报告指出,考虑汽车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以及消费特征,车辆购置税的下调,受影响最大区域为对车价较为敏感的市场区域,即小排量区间,车辆购置税下调或者取消首先刺激该细分市场的需求增长;同时,该细分市场占据国内市场份额在2008年1-11月已经接近55%,因此,车辆购置税的下调对汽车行业销量增长恢复具有积极意义。
不过,业内人士指出,如果在这种购置税调整政策情况下,将会迫使合资企业在1.6L以下及中低端产品领域加大产品研究及对市场投放,以适应中国实际汽车消费政策的推行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合资品牌将继续对自主品牌产生更大的挤压,使得自主品牌的生产环境更加恶劣。
新能源和自主品牌汽车受益
汽车产业振兴规划提出,要支持汽车生产企业发展自主品牌,加快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发展现代汽车服务业,完善汽车消费信贷。
数据显示,在2008年下半年经济下滑及下滑预期情况下,中低端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有所反弹,11月份市场占有率达到27.1%,提高了近2个百分点。
分析人士指出,低排量汽车在国内基本为自主品牌产品,成本较低导致销售价格普遍相对偏低,同时该细分市场区间的消费者对价格敏感性普遍较高,下半年经济的下滑以及未来持续下滑的预期加剧了这种市场现象;另外下半年油价的持续高位,也使得部分消费者在实际消费中向小排量区间转移。随着购置税下调和汽车消费信贷等救市组合拳出击,自主品牌的发展空间会更大。
值得关注的是,刚出台的汽车产业振兴规划将发展新能源汽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规划提出,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企业联合重组,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加强自主创新,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今后三年中央安排10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发展。此外,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推动电动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产业化。中央财政安排补贴资金,支持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在大中城市示范推广。
对此,吉利汽车副总裁王自亮表示,政府一直说鼓励节能环保的小排量汽车,这一落实的举措对于吉利这样的自主品牌车企来说,当然叫好。
相对于传统汽车业来说,我国对新能源汽车的重视格外有加。“十五”期间,国家就设立了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课题,确定了“三纵三横”的研发布局,其中“三纵”指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纯电动汽车三种车型;“三横”指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和动力蓄电池及其管理系统三种共性技术。基于此,科技部部长万钢提出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明确目标为“到2012年,国内有10%新生产的汽车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按届时汽车年产辆为1000万辆算,我国新能源汽车要达到年产100万辆的规模”。
由于国内几大汽车集团和比亚迪、奇瑞等民营企业都对新能源汽车的开发有很大的热情,并且已开发出了新能源车型。分析人士指出,汽车产业振兴规划将更加坚定了国内外汽车生产商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决心。
(中国证券报2009-1-15)
上面两篇例文,就是针对国家新近出台的“下调小排量汽车购置税”这一经济政策进行解读的新闻报道。从内容上看,这两篇新闻虽然报道了国家出台的这一经济政策,但却不把政策内容作为新闻的主要内容,而是把写作重点放在了对该项政策的解读上。第一篇报道主要针对以下问题进行了解读:实施这项政策消费者实际可以获得多少减税;实行期限是多长;政策出台的背景情况怎样;为什么只对1.6升以下的小排量汽车减免5%;减税之后财政收入会减少多少;消费者、生产商、经销商有什么评价等。这其中既有分析也有阐释还有评价。总之是为了让读者更加了解这项政策出台的背景、政策本身的取向、政策的影响等等。第二篇报道则主要针对该项经济政策对汽车产业内各型汽车、各生产厂商的影响进行解读。这些信息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都是需要了解的有价值的知识。从解读方式上看,有两种解读方式:主观解读和客观解读。第一篇报道更加注重采用客观解读的方式来进行解读,即主要运用引述背景资料、引述专业人士的分析、引述消费者、生产商、经销商的评价的方法来解读政策,记者不站出来直接发表主观意见。第二篇报道则主要运用主观解读的方式,除少量引述专业人士的分析评价之外,主要由记者直接进行主观分析、阐释和评说。
3、报道政策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任何一项经济政策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任何一项经济政策都是基于一定的经济背景所做出的权宜性的选择。有选择必然就会有不足,有遗憾。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状况、社会进步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差异巨大,无论什么样的新经济政策出台,都会在贯彻执行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许多预想不到的新情况。对于新闻媒体而言,一项新的经济政策出台之后,报道该项政策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了应对波涛汹涌的世界金融危机,2008年11月5日,中国政府宣布将在未来两年内实施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消息传出,国内经济界极度振奋,国际经济界也给予高度评价。各方舆论纷纷认为,这将极大地鼓舞全世界战胜金融危机的信心。中国政府实施4万亿投资计划,必然会随之伴生许多新的问题。2008年11月27日,《新华每日电讯》刊出一篇专稿,针对钱从哪里来?如何防乱上项目?如何防止腐败?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报道。
例文3—4
4万亿投资:如何防乱上项目?如何防腐?
面对世界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再度重启积极财政政策,并提出在未来两年多时间投入4万亿元实施十项扩大内需政策。这4万亿从哪儿出?全靠政府还是包括社会资金?全靠中央政府还是包括地方政府?怎么个出法?大印钞票?发行国债?还是别的方式?花在什么地方?与老百姓有多大关系?会不会引起新一轮的乱投资乱上项目?会不会刹不住车搞过了头弄成又一轮经济过热?这么多钱,怎么防止腐败……这一系列问题,无不牵动着每个国民的心。
4万亿到底从哪里来?怎么来?
新华社“新华视点”引用社科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的话说,4万亿元的投资包含多种投资渠道,首先是中央政府出一部分钱,依照“投资带动投资”的加速原理,政府投资的示范和带动效应会引出一连串的投资,其中有地方配套投资以及各种社会投资。从政府投资方面看,一方面是政府拿出一部分钱进行投资,另一方面是通过发行国债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998年启动的积极财政政策中,我国5年发行国债超过6000亿元。
据新华社报道,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穆虹14日说,到2010年底,中央的投资安排可以达到11800亿元。到2010年底,一共可以带动大概4万亿元的投资规模,这4万亿元也仅仅是全社会投资的一部分,不等于全部的投资。
如何防止乱上项目?会不会刹不住车?
这次扩大投资提出“出手要快”。那么会不会“萝卜快了不洗泥”?一些不该上的项目会不会又“借尸还魂”呢?如果这样,跟科学发展观不是相违背了吗?这是人们普遍担忧的问题。
《新京报》报道说,国务院决定今年年底前向各地新增1000亿元投资,这意味着主管项目审批的国家发改委需在50天的时间内快速批复一批项目。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由于时间紧迫,现在对于项目的批复将“特事特办”以加快审批速度。
针对这个问题,国家发改委新闻处处长文步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基本的程序绝对不会放松”。
不过这才1000亿呢!更大的投资还在后头,如何防止一些高排放、高污染、高耗能、产能过剩项目卷土重来,还需加强监督管理,从制度上细化完善。
据报道,最近这几天,全国各地纷纷提出“宏大”的投资计划:某直辖市今明两年安排政府投资1000多亿,预计带动社会投资1万亿;某沿海省份预计2009年的政府性投资可带动社会投资1.2万亿元,2010年政府性投资可带动社会投资2.5万亿元;某内陆省份提出5年内为扩大内需的项目投入约3万亿元……
这些简单相加似乎就已超过中央提出来的“4万亿元”,会不会一哄而上控制不住弄成又一轮经济过热呢?需好好思量。
如何防止腐败?
4万亿元,这么多钱怎么防止腐败,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作为主管审批部门,国家发改委特别“引人注目”。
围绕今年底前1000亿元投资的“蛋糕”切割,《21世纪经济报道》11月13日报道说,国家发改委周边住满人,连周围胡同的地下室也住满各地来客,“全是各省市来跑项目的”。《新京报》14日的报道描述说,国家发改委对面的复印店也生意火红,截至下午6时,依然有人拿着厚厚的项目可行性报告前来复印。一位来自内蒙古通辽市的官员说,他们在得知新增投资计划后立即驱车来京,“就是希望赶快把手里的项目批下来”。
《中国青年报》14日的评论充满忧虑:当国家发改委门前人头攒动,充满智慧的民谚所批评的“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会上演吗?滥用公权力寻租、设租、收租的腐败会发生吗?
《羊城晚报》发表了题为《4万亿投资如何防止“跑部钱进”》的评论,说有关部委执掌着这样一笔天文数字般的财政资金的投向大权,他们可以决定把资金批给这个地方或企业,也可以决定把资金批给那个地方或企业,他们的手指缝稍稍松一点儿或紧一点儿,就可以给某个地方或企业多批或少批几千万上亿元,其间“操作余地”与“腐败空间”之大,几乎让人不敢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