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条件是区域经济定位的一个重要基石。每一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如气候、矿藏、土壤、地形、区位和其他许多自然特征的不均匀分布。这些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经济人口集中度也是区域经济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石。经济集中度主要是指经济基础,包括经济实力、金融服务水平、科学技术水平、产业基础等等。人口集中度主要是指人口分布和密度,人口的素质,人口的文化教育水平等。这些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运输和通讯成本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现代商品生产必须依赖快捷方便廉价的通讯联络和交通运输,没有这些基础条件,现代化的大生产无法进行。除此之外,国家产业布局或全球经济的需求、自身比较优势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对区域经济定位也影响巨大,它既涉及市场问题、产业布局问题,又涉及如何避免同质竞争,发挥比较优势的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如何才能长远发展。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经济学的增长极理论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增长极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是不均衡发展论中最为典型和最具影响力的流派之一。不均衡发展论主张经济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它并非同时出现在所以地区,而是认为经济的增长首先是在某一点处出现,然后带动其他地方发展,经济增长遵循的是一种不均衡的原则。而增长极理论就是说明这一不均衡发展的典型理论。1950年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他的著作《经济空间:理论与应用》中首次在抽象经济空间的基础上提出了“极”的概念,他认为“极”是经济活动的聚集地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1961年佩鲁在其《21世纪经济》一书中对增长极做了充分的论述,指出,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首先集中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主导部门,形成发展的核心,这种核心也就是一种具有创新优势的产业极或活动极,即增长极,从而在经济空间中发挥类似“磁极”的作用,吸引周边的资源向它靠拢,形成产业集聚,即所谓的极化效应,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外部推动作用,即所谓的扩张效应。更为重要的是佩鲁指出了增长极的形成条件,必须有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必须具有规模经济效益,必须具有良好的投资和生产环境。而创新则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此后,经过一些伟大的经济学家不断丰富和发展,增长极理论已经日趋成熟,它尽管有某些缺陷和局限性,但仍然是发展区域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理论之一。总的来说,增长极理论遵循资源优先原则,按照非均衡性要求实现经济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他揭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流程:首先,先把有限稀缺的资源投资到效益高、发展潜力大的优势区域,培养经济增长极,使之同周围形成一个经济势差,然后通过市场机制的传导和国家政策的引导来实现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从增长极的形成和建立过程来看,增长极的形式有三种途径:一是自发形成的增长极,主要是通过市场调节或产业不断发展而自然形成的增长极。其二是人为构建的增长极,主要是由国家通过经济计划、政策倾斜和重点投资建立的,也就是一种政府推动型增长极。三是以上两种形式的综合形式,既有自然的成份,又有国家参与的因素,是较为理想的增长极形成方式。10
上述区域经济理论对指导区域经济报道具有重要作用。我国许多地区在进行区域经济报道时都十分重视运用区域经济理论来指导当地经济规划和经济建设工作。各地新闻媒体也对这一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地方媒体,在这一领域中,更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云南日报>)2002年9月26日发表文章《玉溪:寻找新世纪旅游产业的新坐标》。这篇文章把玉溪纳入云南省努力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战略规划中,具体分析了玉溪发展旅游产业的区位优势、人文优势、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以及该地区发挥优势以特色为中心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的思路及措施,为玉溪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2008年2月前后,《成都日报》、《四川经济日报》、《四川在线》、《重庆时报》、《21世纪经济报道》、《每日经济新闻》等多家地方媒体和全国性媒体,不约而同地发表了有关打造成渝经济区、培育新的增长极的报道,对成渝经济区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例文4—1
成渝经济区西部命题:从新增长极到国家经济区
谁会成为中国下一个新增长极?在西部,成渝经济区被看作是最有实力的候选者。
位于西南的两个重镇,作为国家深化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布棋,重庆和成都,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肩负起振兴西部的使命。
成渝两地的高层,在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将建设成渝经济区列为本届政府今后五年重点推进的工作之一。
这既是川渝两地的共同利益,也是两地的共同历史责任。
“国家经济区”梦想
2007年4月2日,重庆与四川省政要在成都达成《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协议首次确定了以“成渝经济区”作为两省市合作平台。
该经济区以重庆、成都两个城市为龙头,以成都及绵阳等14个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黄金水道的城市和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23个区县为载体,覆盖面积约15.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00多万,GDP占西部总量30%。
成渝经济区功能定位为“一极五个基地一屏障”:国家新增长极;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防科研产业基地、优势农产品加工基地;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成渝经济区这一定位,与国家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相契合。
近年来,西部在大开发中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东西部差距仍在拉大。四川省社科院西部大开发研究中心秘书长刘世庆表示,西部大开发政策需要进一步深化:一是要推进公共政策目标的改进和完善;二是要让西部有条件的地区、西部的重点地区加快发展,西部需要多个增长中心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西部大开发必须找准一个能够最迅速崛起,最有辐射力和拉动力的地区作为重点,这是国家谋求区域平衡,促进西部发展的考虑。”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廖元和称。
因种种优势,作为带动西部发展新增长极的重点区域之一,成渝经济区进入国家战略视野。
在国务院西部办颁发的《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提出重点建设成渝、关中—天水、环北部湾(广西)等重点经济区,把其建设成为带动和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
这三个重点经济区,成渝经济区被认为实力最强,并且是西部惟一具备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地区,最具新增长极潜力。
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徐璋勇教授表示,成渝经济区具有一系列的优势:一是市场优势,其直接辐射的人口总量在1.1亿以上;二是科教优势,该经济带内有各类高校40余所,占西南地区的1/3,为该经济带的科技创新奠定了基础;三是较强的工业基础。
2007年,国家各种政策也频频关注成渝两市。不仅《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将成渝经济区作为重点发展区域,当年6月,成渝同时获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另外,国家发改委启动了成渝经济区的规划编制,同时,建设部已经开始编制成渝城市群规划。
四川社科院学术顾问林凌教授认为,这意味着成渝地区有可能上升为国家经济区。
弥补断层:城市群冲动
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在去年8月末召开的“川渝合作高层论坛”上充满信心地表示,目前,成渝经济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约5%,到2020年,预计川渝两地GDP将达5.5万亿,而全国估计为65万亿,这样我们用13年时间,GDP比重就可占到全国的8%,接近10%,基本具备构成一个经济增长极的基本特征。
“成渝经济区有望借助于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个平台,突破过去合作中出现的体制机制上的障碍,从而推动增长极的建设。”刘世庆称。
这个经济区的崛起,有望改变西部的现有格局。
林凌分析,成渝经济区的辐射有这样几个层次:一个层次是辐射现在四川和重庆还没有划入的区域;第二个层次就是周边的西南地区,云南、贵州、陕西、西藏,甚至中部的湖北、湖南;第三个层次就是东南亚、南亚和中亚;还有就是长江下游地区。
“其中最有发展潜力的机会,我个人看就是形成成都、重庆、西安这个‘金三角’,与关中城市群形成合作动力机制,在西部,在全国都是非常重要的。”他说。
对于川渝而言,要建设这样的增长极,当前首要任务就是要着力发展中间沿线地带城市群,通过城市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目前在川渝地区的33个城市中,除了成都、重庆两个超大城市外,其余31个都是中小城市,其中19个是县级市,其间没有一个大城市,呈典型的断层特征。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戴宾说,这导致区域内的人口、产业、资本、技术、信息与人才向成渝两地高度集中,极化效应非常明显,而成渝相距300公里以上,两个城市的辐射范围还远没有形成交集。
他认为:“只有当这些中间城市群逐渐成型,成渝两地才可能真正构成经济意义上的共同体。”
据了解,建设部从去年4月起启动编制成渝城市群规划,这一成渝城镇群包括四川14个地级市的85个县(市、区),和重庆市的23个区(市、县),区域内经济总量约占西部经济总量的1/4。
此外,两个核心城市,成都和重庆也加快了本地的城市化进程。例如重庆最近就提出了打造城市群的宏伟计划。重庆市副市长黄奇帆在2月24日表示,今后5年内,重庆将投入万亿,将内环和外环间约1000平方公里,变成城市。
中科院西部中心主任魏后凯表示,这可改变重庆城市体系不完善,集聚和辐射能力相对较弱的现状,形成以重庆主城区为核心的重庆城市群。
魏后凯进一步称,这极有可能是今后带动西部地区发展的第一层级的城市群,如果重庆城市群成了,第二层级的成渝城市群,以及扩散到云南、陕西、贵州等省主要城市的第三层级城市群,才可能形成,从而才能形成一个大的区域增长极的载体。据21世纪经济报道
《成都日报》2008年02月28日
上面这篇报道,从多个角度,引用了多位经济专家的观点,提出了成渝经济去地位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成渝经济区不仅要成为西部地区新的增长极,而且要争取成为国家经济区。这一观点为成渝经济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下面这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将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的报道,则是记者对鄱阳湖科技高峰论坛的总结。在这篇报道中,记者明锐地捕捉到了与会专家所提出来的颇有见地的观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并配以大幅标题加以突出报道,同时阐述了本地的经济基础,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准确定位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参考思路。
例文4—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将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
记者张愉报道:产业选择上主要发展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新兴生态产业,建10个国家级研发平台,新余新能源科技城、共青数字生态城争取荣膺“国家级”,省科技担保公司近期将挂牌营运……7月28日上午,鄱阳湖科技高峰论坛在南昌举行。围绕科技支撑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的主题,嘉宾们畅所欲言。
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蒋如铭在论坛上致辞,江西省副省长谢茹做主旨演讲,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其国等发表精彩演讲。论坛由江西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东有主持。
做加快中部崛起的重要带动区
在发展定位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致力于成为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试验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和加快中部崛起的重要带动区。据悉,江西将着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区域科技创新的典范。
建10个影响重大的国家级研发平台
围绕2009年至2012年江西实施的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将着力建设一批国家级的研发平台。在继续抓好现有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中药固体制剂工程研究中心和食品科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在太阳能发电、LED芯片、风力发电设备、红壤、种猪遗传改良等低碳与生态经济领域,建设10个左右具有区域特色、在国内有竞争优势并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
新余新能源科技城、共青数字生态城争取跻身国家级行列
此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中,还将着力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在继续抓好南昌高新区、省部共建景德镇陶瓷科技城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的基础上,争取使新余新能源科技城、共青数字生态城和1—2个省级高新区进入国家级行列。同时,在铜、钽铌、中药、绿色食品等低碳与生态经济领域,培育10个左右具有区域优势和特色、能够带动和支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