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大参考(2013-2014)
48867900000001

第1章 趋势报告(1)

冷战结束以后的世界格局,即由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对应多强的国际关系主导格局并没有改变,新的世界格局尚待形成。这是对当今世界格局总的判断。但伴随美国地位的削弱,“一超”与“多强”之间的差距正逐渐缩小。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变量,就是中国的崛起。

对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判断

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

而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是指原有稳定的均势被打破,为另一种世界格局所替代所谓世界格局,指的是具备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综合素质,能够对整个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力量(国家)或力量中心(国世界“新”格局下的大国博弈

世界格局演变的历史,就是全球范围内具有主导地位的大国之间力量此消彼长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就是伴随大国的崛起和衰落,谁来主导世界以及在此过程中相应关系的改变和更替。这是世界格局演变的一条基本规律。

家集团)的战略布局,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构性状态。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现在的100余年中,世界格局已经历了几次大的改变,纵观一个多世纪的风云变幻,世界格局的演变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

“一战”前的世界格局是,英法老牌资本主义强国把控世界,英镑、法郎相当于后来的美元,是世界通用货币。美国、德国虽然在经济上超过了英法,但政治地位还远远不如,在世界上没多少话语权。世界殖民地基本被瓜分完,其中英法占领大部分。战前世界的主要经济中心在欧洲的英法德,工业革命都是在欧洲启蒙。

战后世界格局发生改变,英法等传统强国被削弱,各列强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美国逐渐崛起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成了世界主导力量。世界金融中心也由伦敦转移到纽约;日本也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这种格局是建立在战胜国共同宰割战败国的基础上,只是暂时缓和了列强间的矛盾,无法消除它们之间的根本利害冲突。因此,各战胜国间并没有友好的和平,而只有武装的和平,暂时的妥协,正是为了更大的争夺。正如列宁指出的那样:“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

“二战”虽然有社会主义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如苏德战争,有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战争,如中日战争,但也依然还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如美日、德英之间的战争。因此,本质上,“二战”和“一战”并没有根本的不同,仍然是一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

“二战”后世界格局进一步发生改变,战争最直接最深刻的结果,是它大大加速了欧洲作为传统力量中心的衰落和美国与苏联的崛起,完成了自20世纪初便开始进行的在国际政治格局方面的巨大变革: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政治格局完全被战火所摧毁,取而代之的是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是“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国际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争取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20世纪90年代,随着欧洲联盟的成立和欧元正式启用,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冷战结束后,日本主动参与国际事务,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行动。2000年,普京出任俄罗斯总统,采取一系列务实措施,俄罗斯开始走出低谷。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在国际格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目前,国际关系中存在着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力量中心。世界格局由两极发展成“一超多强”。“一超”即美国,“多强”是指日本、欧盟、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可以类比成一个不规则五角形,其中的一角大于其他角,美国无论经济还是军事力量都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美国从二战后一直保持了资本主义强国的优势,仍将保持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中国、俄罗斯、日本、欧盟的力量均有不同的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五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在多元化的国际格局中,各种国际力量、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在各方面开展广泛的交流、多方进行协调、多边参与国际事务的管理、各国和各个集团间竞争共处。因此,国际体系由两极化时期的相对封闭走向多极化时期的开放,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世界格局多极化进程并未间断,仍在持续地、有时迅速有时曲折地发展。多极化是一种发展趋势,并不等于多极世界已经形成。在旧的世界格局被打破、新的世界格局最终定型之间,有一个较长的过渡期对当今的世界格局的判断,有多种说法。

一种认为,世界走向无极化。冷战结束后鉴于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凸现,世界多极化往往被美国竭力推行的单边主义蒙上一层迷雾,世界似乎成了单极。美国于2007年开始陷入金融危机,对外陷于战争泥潭。

以伊拉克战争为标志,美国已从昔日独霸型单边主义降格为主导型单边主义。也就是说,它还要搞单边主义,但已不能单枪匹马行事,而必须借助其他大国的配合。反恐是如此,防止核扩散更是如此。对此,法国前总统萨科齐曾说:冷战结束后一度形成的“单极世界”局面已经结束,数年前流行的“超级大国”一词业已过时,如今美国不再是超级大国,未来30年至40年内世界将进入“相对大国”时代。日本《时事解说》双周刊曾发表题为“日益复杂的‘无极’世界”的文章,其中引证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约翰·奇普曼的话说,目前世界上“缺乏出色领导国的现象”是一种“无极的世界”;当今世界不是走向有秩序的多极化,而是走向不稳定的无极化。

一种认为,当今世界格局是“一超多强”。苏联解体导致两极格局终结,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之后,人们较多地用“一超多强”来描绘世界多极化的态势。中国学界比较认同的看法大致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除了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而外,在政治上、经济上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程度世界影响的新的力量或力量中心——欧洲、日本和中国等,亦即两超多强。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由“超”降入“强”之列,世界格局的架构被概括为一超多强。“一超”是一个定数,“多强”则是一个变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强”在逐渐增加。

一种观点认为,当今的世界已经形成了新的格局,分成了三类国家:

富国、穷国和中国。中国的作用和地位与新兴市场国家不同,与发展中国家不同,和富国也不一样,事实上是穷国和富国的结合部,一个桥梁。

也有观点认为,新的世界格局正在形成。多极化进程并未间断,仍在持续地、有时迅速有时曲折地发展。多极化是一种发展趋势,并不等于多极世界已经形成。在旧的世界格局被打破、新的世界格局最终定型之间,有一个较长的过渡期。基本态势是:

其一,在一超多强架构中,“一超”美国的优势地位在相当长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多强”与“一超”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而不是扩大,但“多强”中谁也没有达到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境界,所以还得不出超级大国不复存在的结论。

其二,“多强”的数量逐渐增多,而且必然产生于发展中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集团,例如被称作“金砖四国”和“远景五国”中的某些成员国以及东盟(亚细安),等等。地区多极化不断积累、上升的结果,将充实和丰富世界多极化。

关于两极格局解体以后的世界状况,中共十四大报告中曾作过这样的描述:“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两极格局已经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将是长期的、复杂的过程。”这一判断表明,目前世界正处在从旧格局向新格局的过渡时期。

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伴随中国复兴的前景依稀可见,世界格局将发生新的演变,将进入一个从单极到多极的转换期,新的世界格局正在形成。中国成为世界格局演变最重要变量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演变开始出现一些新的趋势。有分析认为,未来30年至40年内世界将进入“相对大国”时代。

大国关系是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反映。当今大国关系呈现一些新特点。

第一,基于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旋律的作用,各大国几乎无例外地对内“自强不息”,将经济建设置于首位,以提高和壮大综合国力;对外“竞争共处”,力求在相互关系中优化自己的处境,以赢得尽可能有利的地位。

第二,大国关系因其长远性、全面性和多维性,无不具有一定的战略含义。

“战略关系”“伙伴关系”而不具结盟性质,是冷战后多极化进程中的新鲜事物,成为重建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一种过渡现象。第三,经济因素是大国关系中首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大国关系调整的前提是谋求、协调和平衡彼此的经济利益。在经济一体化和经济互补基础上形成的外交,也就必然带有全方位性。第四,国际政治民主化将成为大国关系调整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反对冷战思维、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将是大国关系调整中不可避免的一项长期任务。

当今世界,冷战结束以后的世界格局,即由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对应多强——俄罗斯、中国、日本、欧盟的国际关系主导格局并没有改变,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这是对当今世界格局总的判断。美国虽然伤痕累累,但依然是超级大国,作为世界霸主的美国会竭力维持一极多强的格局。但当前的世界形势,毕竟又与20世纪70年代——两极解体、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有很大的不同,伴随美国地位的削弱,“一超”与“多强”之间的差距正逐渐缩小。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变量,就是中国的崛起。

面对中国的崛起,美国会从各个方面打压、钳制、抗衡,这里既有意识形态的因素,更有国家利益竞争的原因。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国不会谋求霸权,但客观上对美国的霸权地位势必构成威胁,削弱美国对世界的控制力,这也正是美国为什么推动战略重心由欧洲转向亚太的原因所在。控制与反控制反复博弈,旧的均衡将被新的均衡取代,和平与发展始终是时代的主题。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伴随中国复兴的前景依稀可见,世界格局将发生新的演变,世界格局将出现一个从单极到双极、多极的转换期,新的世界格局正在形成。未来的世界,美国无疑仍然扮演重要角色。而在由若干主要力量构成的多级格局中,中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在多强中的地位将会进一步提升。美国看到了未来可能的图景,这是美国真正的恐惧所在。美国正着手布局阻挡地缘政治的转型。

但历史表明,世界格局的演变是不以某一大国的意志为转移的。

大国博弈主场:太平洋-南海-东北亚

世界格局演变的重心已经转向亚洲,居于主导地位的博弈大国主要包括:美国、中国、俄罗斯、日本等。

大国博弈的主场则在太平洋-南海-东北亚

以美国战略东移为标志,世界格局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变化期。世界格局演变的重心,正由西方向亚太转移,世界的重心在亚太,将决定世界格局的走向,全球五大主导势力,有四大势力在亚太,只有欧盟偏居一隅。如果美国不能继续保持在亚太的传统主导地位,那么,美国在全球的霸权地位也将难保。这是令美国人最忧虑的地方。

被“遗忘”的太平洋,为什么在美国人的眼里突然变得如此重要,不仅要战略东移,而且要主宰太平洋呢?大国博弈的主场为什么说在太平洋-南海-东北亚?根本原因在于太平洋地缘政治的改变,在于中国的崛起。

世界格局的演变是与地缘政治密不可分的。近代以来,伴随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和地缘政治的改变,大国博弈的主场主要在大西洋,世界格局的演变主要发生在欧洲,即使亚洲二战时期也是世界格局演变的主场之一,但演变的重心一直都在欧洲,居于主导地位的博弈大国都是西方国家。那时的太平洋虽然尚在沉睡之中,封闭、落后使太平洋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即使太平洋一度成为二战角逐的主战场,也仅具地理意义而已,硝烟散尽的太平洋仍是一片沉寂。太平洋突然热闹起来,并非是恐怖主义作祟与所谓联合打击恐怖主义,而是中国日趋强大带来的地缘政治的改变。

未来世界格局演变的重心将转向亚洲,居于主导地位的博弈大国主要包括美国、中国、俄罗斯、日本等。大国博弈的主场则在太平洋-南海-东北亚,博弈的主要对象将在美国与中国、中国与日本、中国俄罗斯与美国日本之间展开。

虽然上述几种居于主导地位的大国多数仍是西方国家,但由于博弈的主场在太平洋,博弈大国的矛盾聚焦点和利益交汇点都在亚洲,而中国又是亚洲最大、最重要的复兴大国,对美国一极地位构成巨大挑战,美中之间的博弈将是大国博弈的风暴眼,决定未来世界格局的演变及其走向。正因为如此,太平洋-南海-东北亚作为大国博弈的主场,其未来在博弈中局势的发展演变,将决定、影响未来世界新格局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