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大参考(2013-2014)
48867900000029

第29章 智库报告(11)

“失去的20年”对日本的影响具有决定性意义。除了日本经济被中国经济赶超,“沦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还有一个重要影响,那就是日本人心态的变化及其衍生的无奈和起死回生的强烈动力。这些成为日本政府可能“采取一切措施”并得到国民支持的基石。

“失去的20年”对于理解“安倍经济学”和黑田政策及其走向至关重要。经济增长徘徊不前、通缩压力持续和财政风险上升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掣肘,寻找新的突破口成为任何日本内阁上台后迫切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过后,欧美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尤其争相反复推出的量化宽松,更创造出巨额的国际资金。国际资金最有兴趣的投资地区是报酬率远比欧美来得高的亚洲及其他新兴市场。身为全球主要货币之一的日元,自然相对于美元、欧元,吸引了更多人的兴趣。

从本质上说,日元自2008年至2013年1月的升值,其实相当大的成分是整个国际金融大环境所造成,而非反映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但是,日元的升值却造成日本出口及顺差大幅衰退的情况;甚至在2012年的1至11月间,贸易赤字达6万亿日元(约730亿美元),是日本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势下,安倍决定借着量化宽松政策,引导日元贬值。这就是“安倍经济学”新政出笼的背景。

大胆的货币政策、机动的财政政策、刺激民间投资为中心的经济产业成长战略是“安倍经济学”的三个主轴,这三大主轴又被称之为安倍政权的“三支利箭”。其中,“积极的货币政策”即量化宽松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就是要扩大财政支出,“经济产业增长战略”的核心是要刺激民间投资。三支箭中,第一支箭政策是核心。其基本思路是通过刺激股市等,人为制造通胀预期,刺激居民提前消费和民间企业投资,消费增加后,企业业绩好转,发放更多工资,从而进一步刺激消费,形成良性循环。由于这个原因,安倍经济学也被称为“资产泡沫经济学”。

安倍把日本经济问题的症结诊断为日本央行太保守、太谨慎,印钞太慢太少、太适可而止。安倍晋三的逻辑是:让央行大量印钱,造成市场流动性泛滥,创造通膨预期,带动消费及投资,进而扭转日本长年消费与投资极度低迷的状况,令日本经济跳出通货紧缩的困局,重振日本经济。为创造通胀,安倍政府强势要求日本央行配合发钞,学习欧美的量化宽松,甚至不惜公然介入央行决策,并撤换作风传统保守的央行总裁。

日本央行从不设通胀目标,到通胀目标定为1%,并继续调高至2%,是个重要事件,标志着日本央行态度的转变以及未来为抗通缩将做出更大的努力。

“安倍经济学”评估

如果把股价的大幅度上升和日元汇率的大幅度下跌都归功于“安倍经济学”的效应,那显然是夸大了。日本经济出现较高的增长,应该说GNP的增长更多的是全球经济复苏所带来的。

到目前为止,“安倍经济学”已经在股价、汇率、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方面显示了它的效果。日经平均股价从8000多日元上升到近1.6万日元,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也从80日元跌至近110日元。日本经济近期出现了变化,“安倍经济学”产生了一些积极的效应。乐观的经济形势之下,刚刚成立不足半年的安倍政权过去半年民众支持率步步攀升,近几个月更是都维持在70%以上。如此之高的支持率是自2001年小泉政权成立之后12年以来的头一次。

事实上,如果把股价的大幅度上升和日元汇率的大幅度下跌都归功于“安倍经济学”的效应,那显然是夸大了。资本市场的效应要扩大到生产、消费等的经济活动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日本经济出现较高的增长,应该说GNP的增长更多的是全球经济复苏所带来的。

对“安倍经济学”的评价,学术界也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摩根大通日本证券公司总经理兼研究主管杰斯珀·科尔(JesperKoll)对安倍改革仍充满信心。在他看来,收益率上行恰恰是“安倍经济学”

奏效,投资者开始从国债等安全类资产转向风险资产的结果。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安倍经济学是对日本摆脱“失落的二十年”的一种尝试,总体的方向是对的,短期的效果也很明显,未来还有许多政策会出台,其落实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需要加以观察,过于草率的分析和判断并不利于做出客观有用的结论。

但伴随着日本经济重新启动,近来对“安倍经济学”可持续性的质疑越来越多。英国金融时报2013年5月17日的一篇社评甚至直指“安倍经济学只是一时之喜”。

日本国债利率上涨有可能成为“安倍经济学”的毒药。如果出口、投资等日本实体经济未能复苏,只是进口物价在上涨,那么安倍经济业内人士分析称,“安倍经济学”暗藏着几个重大的风险:首先是通货膨胀并不能保证一定带来经济复苏。日本到目前为止的物价上涨,其实主要是受成本推动型的进口相关产品的价格上升所影响,并非是经济复苏带来需求增加所造成的。如果在收入没有增加的情况下,物价持续上涨,消费者很有可能会因顾虑今后而减少消费。所以这种通过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增长的做法其实存在着很大的风险。

其次是利率上升的风险。现行的货币宽松政策给长期利率带来两个效果正好相反的影响。一个是通过大量购买国债降低长期利率的效果,另一个是由于通货膨胀造成长期利率上升的效果。日本银行为了将长期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不断地大量购买长期国债,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宽松政策越是成功地实现通货膨胀,利率上升的可能性越大。即便如此还要将长期利率维持在低位的话,那么就必须更多地购买长期资产。

这样一来,两个效果正好相反的影响就会加剧矛盾,导致利率波动,对市场造成混乱。

再次是日元贬值造成贸易逆差扩大。根据日本着名咨询机构日本总研的估算,如果日元进一步贬值20%,贸易逆差将扩大约5兆日元。这相当于消费税的2%,它将有可能造成日本经济继续恶化。

而最大的风险在于由宽松政策带来资产价格上升后可能出现的泡沫破灭。日本在20年前经历过了一次经济泡沫的破灭,与那时相比,现在日本的经济基础很是薄弱,一旦泡沫破灭,后果可能将更加严重。“安倍经济学”政策乍一看让人觉得耳目一新,实际上带有很多旧体制的特征。

照此下去,“安倍经济学”肯定不能为日本经济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和创新。

而“安倍经济学”将为日本留下能以预料的“祸根”——巨额的债务。

据最新数据,截至2012年度末日本政府债务膨胀至991万亿日元,预计到2013年度末债务总额将超过1000万亿日元,政府债务已经超负荷。

加之人口老龄化、经济持续低迷、工资不升反降、民间储蓄减少。更重要的是大地震后,日本电力供应不足、能源进口大幅增加,而日元贬值又导致日本贸易连续10个月逆差,经常收支顺差也逐步收窄,不久的将来可能出现“日本版的双赤字”,即贸易赤字与经常收支赤字。日本曾在G20峰会上向全世界承诺,2015年实现基础财政赤字减半,2020年实现顺差。如日本2014年果真提高消费税,日本非但难以实现其承诺,很可能面临“财政悬崖”。“安倍式经济政策的苦果还是要由我们日本人自己承担。如果真是这样,‘日本时代的终结’应该为期不远了吧。”

日本学者近藤大介如是“前瞻”安倍经济学。

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以邻为壑的安倍经济学》的文章认为,日本以日元贬值为基础的复苏是不可持续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地缘政治。在包括日本央行在内的多家央行推行量化宽松的背景下,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韩国都面临本币升值的问题。日元贬值对它们来说是在伤口上撒盐。日本的邻国在经济政策上做出强烈反应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经济学者胡释之认为,春药刚吃的时候总是激动人心,货币宽松一开始刺激的就是资产价格的上涨,但这不是因为资产价值在上升,而是货币在贬值。货币刺激出来的必将是短期的虚假繁荣,终究会是个要破灭的泡沫。

中国社科院世经所研究员余永定认为,安倍试图以通胀刺激消费的策略充满变数和风险。从历史看,日本实现2%的通胀十分困难。而且,即使实现,在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的日本,居民也不太会因为温和通胀而提前消费,反而可能增加储蓄。日本股市、房地产市场双双反弹,背后的逻辑在于,日本央行前所未有力度的量化宽松。但是,这也将日本拖上一条风险重重的不归路。

法国兴业银行外汇策略师塞巴斯蒂恩- 加莱(Sebastien Galy)指出,日本股指的大跌让人想起了雷曼兄弟在2008年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破产。他表示,“这就像是日本的雷曼时刻”。实体经济尚未正式复苏,日本国债利率上涨有可能成为“安倍经济学”的毒药。世宗大学教授李宗恩表示:“如果出口、投资等日本实体经济未能复苏,只是进口物价在上涨,那么安倍经济学有可能面临失败。”

“安倍经济学”可统称为日本“经济战争大纲”

安倍之所以急于拯救日本经济,根本目的并不在经济,而在政治。

这个政治,也并非如一般学术界所认为的通过打经济牌赢得选票,而是有更大的政治诉求如果以为“安倍经济学”仅仅在于拯救日本经济,为自民党赢得参院选举增加政治筹码,无疑有失之简单化之嫌。自安倍经济学新政出笼以来,国际学术界有很多评说解读,但这些解读往往都是就经济论经济,局限于微观层面的政策分析,没有把“安倍经济学”置于安倍政府宏观层面的国家政治诉求的大背景下去考量,因而没有看到所谓“安倍经济学”作为一种国家经济政策它的终极目标取向究竟是什么。

诚然,表面看,“安倍经济学”期冀克隆美国模式,通过推行量化宽松,增加货币流动性,创造通货膨胀预期,刺激消费,为深陷困局的日本经济解套。但实质上,安倍之所以急于拯救日本经济,根本目的并不在经济,而在政治。这个政治,也并非如一般学术界所认为的通过打经济牌,用政绩为自民党大选赢得选票,而是有更大的政治诉求。

经济是最大的政治。对于国家而言,经济问题,从来都是政治问题。

“安倍经济学”,本质上乃是政治学,是政治经济学,由经济而政治,经济服务于政治。那么,安倍政府的政治目标,或者说安倍的雄心抱负、安倍的“日本梦”又是什么呢?这就是重拾日本军国主义的野心,再造大和民族曾经不可一世的辉煌。

基于这样一个根本的政治诉求,“安倍经济学”实际上是一个大概念、大战略、大谋划,其一揽子计划可统称为日本“经济战争大纲”。

在这一总纲之下,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国内政策部分属于狭义“安倍经济学”,而国际部分则属于广义“安倍经济学”。狭义“安倍经济学”

着眼于摆脱经济困局,重振日本经济,为实现新“日本梦”奠定经济基础;而广义“安倍经济学”则着眼于通过外交手段,拉拢其他国家制约中国,恢复和谋求日本在世界政治格局包括亚洲的主导地位,为日本再度崛起奠定国际政治基础。

而实现这一梦想,现在日本遇到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这就是美国战略东移。安倍期冀借助美国之力重整山河,而“日本梦”能否实现,既取决于日本经济能否摆脱困境再造奇迹,更取决于日本在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博弈胜负成败。

二战以后,日本作为战败国因发动侵略战争,给世界尤其是亚洲国家人民造成深重灾难,一直在赎罪。但日本的“跪”是被动的、很不情愿的、很不服气的,是被国际制裁强行摁在地上,随时都想站立起来。为了这一天,日本人等了半个世纪,终于等来了美国战略东移。

安倍政府之所以不遗余力致力于战争翻案,其真正图谋在于借助美国战略东移重新站立起来,成为正常国家,颠覆二战国际制裁历史,由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军事大国,复兴再造大和民族往日的辉煌。

美国战略东移战略实施以来,日本的表现大有借“尸”还“魂”之势,像打了鸡血一样变得雄心勃勃,大有挟美国战略东移之力,重拾当年大东亚共荣圈旧梦的味道。日本挑起钓鱼岛争端绝非偶然,是其实现复兴战略的精心设计。

当前的日本与一战后的德国有相似之处。1929年和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解决经济危机的“良方”。德国受《凡尔赛条约》限制,不能发展军备,又没有殖民地,国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促成了德国民众和统治者资产阶级地主们一致选择了希特勒。为了摆脱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德、意、日法西斯统治的国家走上了国民经济军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而今天的日本,为摆脱、转嫁经济危机,其做法与当年的德国如出一辙。中、韩两国学者以及美国的若干研究人员都认为,日本正在走向军国主义道路。种种迹象表明,日本似乎想“东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