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国力报告(2013-2014)
48868200000026

第26章 产业经济(8)

此前能源专家胡文瑞在《中国石油石化》杂志2010年1期发表题为《页岩油:睡狮即将苏醒》的文章中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油页岩资源储量非常丰富。2004-2006年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估结果显示,全国油页岩资源为7199.4亿吨,可采资源2432.4亿吨;页岩油资源476.4亿吨,可采页岩油159.7亿吨;页岩油可回收资源119.3亿吨。油页岩遍布中国20个省和自治区的47个盆地和80个含矿区,主要分布在松辽、鄂尔多斯、准尔、柴达木、伦坡拉、羌塘、茂名、大杨树、抚顺九个盆地。

与常规石油资源相比,页岩油可回收资源量相当于全国石油可采资源量的56.5%,未来开采利用具有广阔前景。中国油页岩资源品质较好,矿产层状平缓,储量分布集中,沉积环境稳定,使得页岩油具有作为替代能源的巨大潜力。以吉林省为例,目前该省已探明油页岩储量为174亿吨,含油率超过7%,即使以含油率5%计算,也可开采8.7亿吨页岩油。中国每年在开采煤炭过程中产生近千万吨油页岩,仅抚顺西露天矿油页岩每年排气量就达800万吨。2008年国内开采页岩油约40万吨,其中抚顺矿业集团油页岩炼油厂是目前中国正在运行的最大的油页岩提炼厂,年产量达到35万吨。可见沉睡的油页岩一旦苏醒,喷发的能量是难以想象的。俄罗斯媒体认为,页岩气开采将使中国能源供应版图发生巨变。俄罗斯《独立报》援引一些专家的看法认为,中国的页岩气开发还处于“年轻”阶段。

中国是一个“富煤缺油少气”的国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的能源需求仍存在结构性短缺。

石油和天然气供应的短缺是中国能源问题的结构性矛盾。

可以说,能源瓶颈是中国崛起的“阿喀琉斯之踵”。正如美国着名的国际关系学者Kenneth Lieberthal 和Mikkal Herberg指出的那样,“能源安全不再是低政治性的国内经济政策问题,已经成为关系中国国家安全的高政治性问题”。美国页岩气的开采成功给中国留下了巨大的思考空间。

加快页岩气开发对保障中国能源供应、缓解天然气供应压力、调整能源结构、推进节能减排及促进经济增长具有战略意义。对中国这样的能源消费大国而言,页岩气是一个充满诱惑的宝库。

2012年,中国天然气产量1077亿立方米,消费量约1500亿立方米,进口量(含液化天然气)425亿立方米。同时消费量增速远快于产量的增速,这意味着中国天然气的对外依赖度会与年俱增。据中石油预测,到2020年可能达到3500亿立方米的年消费量。同时,天然气未来的主要消费方向是民用,相比削减原油消费,削减天然气消费更为困难。

目前中国面对日益高涨的能源需求、中东地区较为动荡的局势,以及不断走高的国际原油和天然气价格,国家保障持续稳定能源供应的压力越来越大,能源安全受到极大挑战。同时,面对温室气体减排的压力,能源消费还受到碳排放的约束(根据规划,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相比2005年降低40%-45%)。因此,实现低碳转型,保障能源安全,是必然选择。页岩气开发有利于缓解国内石油消费需求的压力。页岩气作为清洁能源也顺应了中国未来能源结构调整的方向。

2009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达810亿立方米,其中国内产量为760亿立方米,占94%。预计到2020年,中国天然气缺口将突破1350亿立方米。因此,积极、有计划地开发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将是中国满足天然气需求的重要途径和保障。

2010年3月,彭博新闻网站发表题为《中国或效美国大举开发页岩气》的文章认为,为满足对天然气日益增长的需求,减少进口并效仿美国增加页岩气产量,中国利用页岩开采的天然气在20年内可能达到天然气产量的1/4。文章援引英国莫滕·弗里施咨询公司高级合伙人莫滕·弗里施的话说,如果中国能像美国一样充分利用页岩气资源,那么它的能源供应将发生巨大变化。据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估计,中国的页岩气资源可能多达45万亿立方米,根据英国石油公司的《世界能源统计评论》数据,这比2009年俄罗斯已探明天然气储量还多。俄罗斯《独立报》2010年4月13日刊登奥列格·尼基福罗夫题为《政策决定是否能盈利》的文章认为,页岩气革命过去几年发生在美国,使能源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场革命也有可能在中国发生。如果中国也像美国那样开采页岩气,那么中国的能源供应版图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国家能源局于2012年3月发布了《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年)》,根据该规划,中国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完成探明页岩气地质储量6000亿立方米,可采储量2000亿立方米,实现2015年页岩气产量65亿立方米,基本完成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的评估与勘探,为“十三五”打好基础,目标是到2020年力争达到页岩气年开采量为600亿-1000亿立方米。如果这一目标得以实现,中国的天然气自给率可望提升到60%-70%,并使天然气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耗中的占比提升至8%左右,将有助于扭转中国过度依赖煤炭的能源结构,并减少能源对外依存度,具有长期重大的战略意义。

中国政府推出的“‘十二五’能源规划”和《能源白皮书》都提到了发展页岩气。毫无疑问,中国需要新的更安全、更环保的替代型能源,中国需要发展页岩气。相比煤炭石油而言,天然气的燃烧过程更为清洁且排放更少,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页岩气开发对于保障中国能源安全及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大幅度提高中国天然气开采的年产量,并推迟天然气峰值年份,对中国天然气供气安全及对外天然气依存度的降低有重要意义。

中国政府已经开始推动页岩气项目,推出页岩气开发0.4元/立方米的财政补贴政策,支持力度比较大,可以预见今后几年会有一个页岩气的投资热潮。一时间,人们似乎可以期望中国页岩气的发展可以像美国那样,成为未来推动能源供应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并且发挥其降低能源价格的优势、减少对国外天然气的进口依赖。

目前,中国是北美以外唯一一个现有石油服务行业规模较大而且政策和税收环境较为宽松的地区,加之中国页岩气储量丰富且能源供需严重不平衡,中国已被视为未来除美国之外页岩气开发最快的国家。

能源博弈:游走美俄之间考验中国智慧

中国大规模开发页岩气同样面临一系列现实障碍。页岩气开发技术含量高、难度大,并且存在环保安全隐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中国技术与地理禀赋现实而言,中国短期内恐怕无法实现页岩气的大规模开发。

与美国相比,中国开采页岩气最令人担忧的问题可能是水资源严重不足。中国页岩气田大多分布在缺水比较严重的地区。在水量相对充裕的长江流域,只在四川和江汉盆地发现了页岩气,在西北、华北地区,页岩气储量丰富,当地水资源却相当紧张。再加上近年来西南地区的干旱灾害频发,大规模开发页岩气可能会让当地的水资源紧缺状况雪上加霜。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来看,中国页岩气资源所在地,可能不太适宜页岩气的大规模开采。页岩气开采需要大量的钻井,大概是常规气藏的10倍,钻井和生产作业对地面影响更大。美国页岩气分布地区地表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地广人稀,而中国优质页岩气分布地区大都集中在中西部山区,地表地形复杂,地势高差大,人口分布密集,页岩气埋藏较美国更深。所以,这些地区可能不太适合页岩气的大规模开采,否则将会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增加对当地基础设施的需求,经济性较差,也易引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

页岩气开发除了技术相对落后和成本约束以外,还缺乏相关政府配套政策。美国政府长期以来通过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来支持页岩气的开发和利用,这些优惠政策使得页岩气开发具有相对的技术优势和经济效益。相比之下,中国页岩气开发利用至今还没有比较完整的支持政策与之配套,面对种种不确定因素,企业(尤其是民营)对页岩气的开发利用存在担忧。

中国开发页岩气的技术可能需要从美国引进,美国遇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也会发生,由于中国特殊的地理分布环境及中国缺水的国情,美国的技术未必能够直接应用于中国。除此之外,中国页岩气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是四川盆地、渝东鄂西地区、黔湘地区、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等偏远地区。这种特殊的地理分布也导致中国页岩气开发的环境问题与美国相比可能还有更加棘手之处。总体来讲,中国页岩气开发环境问题将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的耗用和污染、开采地的地理环境条件及环境法律法规的缺失等方面,复制美国页岩气技术有一定困难。

世界各国的地质条件存在极大差异,在美国获得成功的开采技术是否适用于其他国家仍存在疑问。迈克尔·克莱尔(Michael Klare)3月19日在题为《页岩气革命是猫是虎?》的文章中认为,在页岩气和页岩油“革命”中尚有许多不确定因素。

因此,中国应该吸取美国页岩气发展的经验与教训,重视页岩气发展可能引发的问题,走一条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最可行的对策是,中国可运用智慧与毅力游走于美国与俄罗斯之间,抓住机遇,克服于己不利的因素,以满足天然气的进口需求。

美国在能源政策上的自由度得以增加后,正在试图抽身中东事务,加速“战略重心东移”,实行“亚太战略再平衡”。从地缘政治角度分析,美国的能源变革和“战略东移”为中美之间加深能源合作提供了契机。因此,要真正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开采需要加强与美国的能源合作步伐。中美之间在页岩气开发领域的合作,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层面的协同合作。2009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期间,国家能源局与美国国务院签署《关于页岩气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根据该备忘录,双方又签署了《中美页岩气资源工作组工作计划》。双方各自成立了资源工作组,美方派出工作组专家到中国就页岩气开发和资源评估技术进行交流,落实辽河东部凹陷的资源评价研究工作。2012年2月,国家能源局组织召开中美页岩气资源工作组第四次会议,中美双方专家就美国地质调查局最近完成的辽河东部凹陷页岩气资源评价项目进行了讨论。该项目是中美政府间首个页岩气合作项目。

二是企业层面的商业合作。这包括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和国际能源企业“引进来”两个方面,中国能源企业通过兼并、股权购买进入北美市场,而西方能源公司通过设立合资公司、达成“产量分成协议”等方式进入中国市场。2010年10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斥资10.8亿美元收购切萨皮克能源公司(Chesapeake)位于得克萨斯州鹰滩(EagleFord)的页岩天然气项目33%的股权。2013年2月,美国境外投资委员会批准了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尼克森为一家加拿大油气公司,主要从事西加拿大的油砂、页岩气开发,以及海上油气的勘探与开发)的交易,意味着中海油成功收购了尼克森。

非常规能源开发的成功有可能助力美国开创霸权“第二春”,拉长美国的霸权“生命周期”。俄罗斯等能源出口大国的地缘政治实力将被削弱,难以使用“能源武器”作为制衡美国的外交手段。新的能源秩序令俄罗斯在21世纪的衰落几乎已成定局。从地缘政治角度分析,美国的能源变革和“战略东移”为中俄之间加深能源合作提供了契机。面对美国的页岩气冲击,在俄罗斯的能源战略部署中,开拓亚洲市场已刻不容缓。俄罗斯在亚洲市场上有着重大利益。

在中国领导人换届完成之后,中俄能源合作进展积极。2013年2月25日,中俄北京能源对话就新的油气合作项目达成一致,其中包括俄罗斯每年向天津炼油厂额外提供900万吨石油,2017年向中国首次出口液化天然气,以及中俄共同开发俄罗斯北极大陆架等内容。

基辛格在新着《论中国》中对比了中西战略思维和军事传统:“中国的理想战略强调精巧、迂回及耐心地积累相对优势,而西方的传统则注重决定性的力量碰撞。”对中国而言,在能源大博弈中,毅力与智慧显得格外重要。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崔守军认为,在现存的国际能源体系框架内,力求以柔克刚、巧妙应对,既要加速国内非常规能源的开发、维护好自己的海外能源利益,又要竭力避免与美国在石油和天然气等传统能源方面发生正面冲突,巧妙的能源外交战略是中国复兴的有力支撑。